“平时会觉得手没力气吗?会不会经常发麻?来,用力握我的手……”7月28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部,杨力军正仔细了解一名患者的身体情况。尽管接诊时已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但患者住院后他还是会详细地再次确认病情。“神经外科光名字听着就很‘高深莫测’,一旦动手术大部分是开颅手术,所以说对患者我们保持十二万分的小心也不为过。”询问结束,杨力军在电脑上记录着该名患者的入院情况。
2010年,从首都医科大学本硕连读毕业后,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杨力军站在了人生十字路口。金华市义乌市、宁波市北仑区和江山市的3家医院纷纷向他抛出橄榄枝,最终让他下定决心来到江山的,是一名三轮车师傅的善意。“当时师傅得知我是学医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对陌生人的热情,让我觉得这座城市很淳朴,对外地人很友好。”回忆起初到江山的场景,杨力军笑着说,“我和江山是有缘千里来相会。”
数以亿计的神经元联结,构成人体强大而精密的中枢“司令部”——大脑。解密大脑的人——神经外科医生被百姓誉为“刀尖上的舞者”,神经外科被称为“外科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县域内来就诊的多为脑外伤或脑出血的急诊患者,病情急、手术时间长,夜间急诊更是家常便饭。对神经外科医生而言,他们的工作是与时间展开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手术台上,他们手持精密器械,在有些比发丝还细的脑部血管间精准游走。手术室里的时钟以秒为单位跳动,但它计量的不是时间,而是生命流逝的速度。
杨力军至今都记得那台从前一天18时持续到次日清晨6时的手术:患者伤情危重,需双侧开颅。12个小时里,他没喝过一口水,没上过一次厕所,视线始终锁定在受伤的脑组织上。“也许是手术时肾上腺素飙升,几乎感觉不到累,脑子里一直有根弦绷着。”杨力军回忆说,每次手术时都是这样,无论手术开始时间多晚、持续时间多久,只要手上拿着手术器械就不会累。可当手术结束后,脑中的弦松了,疲惫感便会如洪水般卷来,“有时候站着就能睡着。”这样的“持久战”在杨力军的职业生涯中并不罕见。“手机24小时开机,洗澡都带进浴室,就怕错过医院的电话。”从医16年,杨力军几乎365天“在线”,半夜被叫醒去动手术的日子早已成为他的日常。
然而,不管身体多疲惫,每天上午8时的查房时间一到,杨力军总是能准时出现在病房,“危险不是出了手术室就结束的。患者术后的血压波动、瞳孔变化,这些都是身体在手术后留下的密码,病人的术后效果比什么都重要。”杨力军说,“自己的病人肯定是自己最清楚,转交给其他医生实在放心不下。”这份牵挂,源于对医生责任的担当和对患者生命的郑重承诺。也正是这份牵挂,赢得了患者家属“杨医生在,我们就踏实”的信任。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与死神的博弈不仅仅在手术台上,还在术前的争分夺秒。脑疾往往发病急、进展快,在临床救治中,前一秒还算稳定,转眼病情急转直下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而每耽误一秒,就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在一次抢救脑疝病人的手术后,杨力军琢磨起了急症救治流程,“病情来得及的情况下,急诊到手术室的流程衔接是否还有优化空间?如果各环节能再紧凑一秒,是不是能为患者争取到更关键的救治时间……”带着这份对生命的敬畏,杨力军开始牵头梳理急诊流程。他建议医院推行一站式CT检查,把术前准备直接前移到急诊室:患者到院后,当即剃头、完成知情同意、推送手术室,所有环节环环相扣。“对脑疝患者来说,快一秒都是向死神多要一分生机。”杨力军总在团队里强调。这项“与死神抢时间”的急诊流程改进,不仅在院级持续质量改进评比中获奖,更让医院神经外科的急症救治效率显著提升。
在专注临床救治的同时,杨力军也从未放松对专业领域的深耕。过去15年,他主持浙江省卫健委课题1项,市科技局项目3项(均结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篇,其中SCI论文1篇,先后获得院级先进工作者称号两次、优秀中青年医师称号两次。
手术刀锋利,可以精准分离组织、清除血肿;医者之心柔软,能感知痛苦、传递希望。杨力军也有“慢下来”的时候:查房时他会握着患者的手多站两分钟,解释病情时会特意放慢语速,家属着急时会感同身受给予安慰……“临床医生是什么意思?床边最重要!‘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的墓志铭。很多病其实我们治不了,患者心里的担忧和害怕更难治愈,所以耐心和患者沟通是我从医以来时刻谨记的。”杨力军说。
从晨曦微露到星光满天,这位“脑部守护者”每天都在与时间竞速。手术刀划开的是病灶,缝合的是生命的裂缝,杨力军践行的,是对生命始终如一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