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了趟老家,翻找旧物时,在旧公文包里发现一本30多年前的蓝皮毕业纪念册,虽然岁月的烟尘熏黄了纸张,有些地方甚至有水渍的痕迹,但字迹清晰可见,尤其是那两张合影,好像刚从照相馆洗出来一样,让我穿越回了中学时光。
1984年7月,十四岁的我考上了省重点中学。报到那天,妈妈挑着铺盖和箱子陪同我一起到学校。其实,在这之前,我只在童年时去过一次县城,连街道的东南西北都搞不清楚,更别提学校在哪里了。在大街上一路问一路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学校,班主任将我安顿在靠近食堂的一个寝室里。
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像现在富裕,住校生配饭的大多是梅干菜加豆子,或者是豆腐乳,少有人买得起红烧肉、鸡肉、鱼之类的菜,梅干菜里面可以看见白花花的盐。条件稍好的同学,清晨五六点钟就到学校边上的“天香馆”买回肉包子分给同寝室的伙伴吃。晚上自修课结束,大家在寝室里喝点梅干菜汤,当作补充营养,能吃上学校食堂的红烧肉和“天香馆”的肉包子,是同学们最大的奢望。
我和城里同学的关系很好,经常从家里带来番薯干和他们换苹果等零食。说句实在的,在读高中前,我连苹果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
有空时,我经常去县文联办公室,文联的几位老师不仅教我写散文、诗歌,还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暑期的时候,县少年文艺讲习所开班,县文联主席还让我当“小老师”,给小朋友们上作文课。他甚至腾出办公室,供我晚上睡觉,还从食堂给我打来可口的饭菜,他做的这些让我觉得艰苦的生活里充满了温暖。
在文联简陋的办公室里,我读到了许多报刊、杂志,每次我都要借一些回来,如饥似渴地汲取文学营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高三那年,我加入了县文学协会。
高中毕业前,毕业留言成了同学们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在自己毕业纪念册的扉页上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天花板上的太阳
每天都看着我们
同一个教室同一个天地的我们
一颗真诚的心是一片永恒的小草
一句善意的忠言是一束渴望的光
朋友啊
在这离别时刻
请留下你的心声
留下你青春至深的吟唱
我把毕业纪念册送到县文联,文联的四位老师都留下了语重心长的话,其中我的恩师写下一句:“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而后工。”他勉励我不断进取,攀登更高的山峰。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当年的青春少年,如今大多已两鬓霜白,但翻开毕业纪念册,学生时代的生活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老师、同学们的赠言激励着我克服困难,不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