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节节攀升,空气湿度居高不下,这样的环境简直是细菌等微生物的“理想温床”,存在着诸多食品安全隐患。
常见的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致病菌,在25℃~35℃的室温下,如同被按下了繁殖“加速键”。剩饭剩菜、凉拌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极易被蜡样芽孢杆菌盯上。这种细菌不仅能快速繁殖,还会产生耐热肠毒素,哪怕食物经过高温加热,毒素依旧“顽强”,一旦食用,呕吐、腹泻等症状便会接踵而至。
米酵菌酸同样来势汹汹。它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在潮湿温热的环境中大量滋生,且毒性极强、耐高温,普通的烹调方法根本无法将其破坏。凉皮、凉粉、肠粉等湿米粉及其发酵制品,还有变质或泡发隔夜的银耳、木耳,都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产生米酵菌酸。食用后,轻则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重则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高达30%~100%。
厨房环境要保持清洁,厨具要定期消毒,不给病菌留一丝“生存空间”。制作食物时,生熟食材务必分开处理、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物要充分洗净,烧熟煮透,尤其是肉类、海鲜等易被污染的食材。尽量减少凉拌菜、生冷食品的食用,若需制作,食材处理过程中的卫生更要严格把关。购买食品时,选择正规商场、超市,拒绝“三无”产品;就餐优先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饮单位,路边摊、小作坊则要谨慎对待。
食物储存也有讲究。应避免在室温下长时间放置,剩菜剩饭及时低温冷藏,食用前彻底加热。冰箱冷藏温度设置在4℃以下,生熟食品分层存放。注意存放场所湿度,食品与食品原料要防潮防霉,同时留意保质期,过期、变质食物坚决不吃。
此外,千万不要随意采摘、购买和食用野生蘑菇。外出游玩时,即便蘑菇看起来“平平无奇”,也别轻易尝试,谨防误食中毒。若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务必尽快就医。
严格遵循这些饮食原则,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