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十五瓦的岁月

发布日期:2025-04-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何有才

雨声渐起,夜色里浮动着潮湿的气息。窗棂上凝结的水珠不断积聚,终于不堪重负而坠落,在窗台上碎成更小的水花。每一滴雨都像一把钥匙,轻轻叩击着记忆的门扉。

小时候的老屋,悬着一盏蒙尘的15瓦白炽灯。昏黄的光晕宛如一块褪色、绵软的绒布,轻柔地裹住墙缝里蜿蜒游走的裂痕。每逢暴雨时,堂屋与卧室便摆满接雨的盆罐——那阵势蜿蜒好似长蛇。父亲总会披上蓑衣,踏上被雨水泡得湿滑的木梯去修补屋顶,他粗糙的手掌仿若铁钳,死死攥住梯子的横棱;母亲则在下方稳稳扶着木梯,从屋里窗户透出的昏黄灯光,将他们的影子斜斜投在湿漉漉的泥地上。屋内电流“滋滋”作响,与滴答的接雨声相互交织,陪伴过无数个清苦却满溢温暖的夜。那时懵懂无知,我哪里晓得那昏黄晃动的灯光里,藏着的分明是一家人在困苦中坚守的深刻印记。

低矮的老屋,土瓦间点缀着几处玻璃明瓦,却常被树叶肆意覆盖遮挡,致使屋里光线昏暗。每次进屋,眼睛都得适应好一会儿,才能看清屋内状况。黄昏时分,土灶里柴火噼里啪啦地烧着,父亲被浓烟呛得直咳嗽,却依旧专注地添柴拨火,偶尔蹿出的火苗,瞬间照亮他紧锁的眉头。母亲则在灶台边,借着那微弱得近乎可怜的灯光,忙碌地烧菜做饭,锅里饭菜的轮廓在昏暗中影影绰绰。那时的我,其实并不完全明白那灯光对父母意味着怎样的艰辛,也不懂它在这局促空间里本应肩负的照明重任,只当一切稀松平常。

北风呼啸着掠过屋檐的冬夜,枯叶簌簌作响,不断撞在窗棂上,还偷偷钻进瓦缝里,飘飘悠悠地落在桌前,有那么几片,还悄无声息地栖在了母亲的头发上,就像岁月悄然撒下的碎笺。15瓦的灯光怯生生地舔舐着瓦片,母亲总是就着这点微光缝补衣裳。她时常喃喃自语:“苦日子慢慢熬,总有天亮的那天。”这话既是安慰自己,更是在慰藉一旁的孩子。那时的我们压根不会想到,这盏昏黄的灯,不仅照亮了贫寒的生活日常,更照亮了一个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满怀的希望。

15瓦的灯光是昏黄黯淡的。唯有亲友登门的前夕,父亲才会踩着板凳,小心翼翼地拧下15瓦的灯泡,换上25瓦的新灯。刹那间,明亮的光线如潮水般漫开,将漆面斑驳的八仙桌轮廓映照得格外分明。母亲笑得眼角堆起层层褶子,拿着抹布反复擦拭桌面,念叨着:“亮堂些,亮堂些。”待客人离去,父亲又会默默换回旧灯泡。如今细细回想,这忽明忽暗的灯光,何尝不是一个时代的生动缩影——对外竭力展现着体面,对内悉心守护着真实,即便在有限的条件里,也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尊严。

25年前,因城市建设,老屋被拆除。老屋所在之地,摇身一变,成了城市文化广场。“下平棋”这个地名,连同那盏忽明忽暗的白炽灯,一同悄然沉入时光的河底,渐渐被人遗忘。后来,我们先是搬进七层高楼,接着建起四层半排屋。家中的LED灯亮如白昼,却再也照不亮父亲踩着板凳换灯泡时,额头上细密的汗珠;智能调光的吸顶灯下,也寻不见母亲飞针走线时,被顶针磨出茧子的指节。唯有记忆里那盏摇晃的15瓦灯泡,始终悬在时光深处,将那些清贫却温热的夜晚,镀上一层永不褪色的柔光。

雨声渐歇,窗玻璃水痕蜿蜒。那些昏黄灯光里的岁月,沉淀为生命底色。父母在困顿中展现的坚韧从容,如永不灭的微光,照亮前路。感恩蓬勃时代让生活美好,更感恩艰苦岁月,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岁月无法回头,却留下梦里长明的灯,那灯光,照着旧时光,也照亮我们无畏前行的道路,带着苦难酿就的甜蜜、岁月沉淀的温暖,和时代赋予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