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物风采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祝建荣:精雕细刻制作楹联匾额

发布日期:2025-03-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周耕 王逸琳

近日,在清湖古镇的一间工坊里,木屑如雪花般簌簌落下。今年50岁的祝建荣,弓着背,拿着一把三角刀在木板上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刀锋与木板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似乎在讲述一段跨越三十载的雕刻故事……

35bbfe23a58dfc5d6f8155da86541a36.jpg

祝建荣的祖辈从事木工工作,木工传统如同一颗种子,早早地种在了他的生命里。房子里的雕刻、匾额、楹联等木工活,是他童年时最熟悉的场景。“我开始对这一行并不感兴趣,直到我有一次踏入一座古寺。”祝建荣说,寺庙中保存数百年依旧完好的匾额,深深地震撼了他。这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散发着古朴魅力的匾额,让他意识到,文化的传承需要精湛的技艺作为支撑。从此,祝建荣踏上了学习楹联匾额雕刻的道路。

图片

“这些老料,比现在的新木多几分‘定性’。”祝建荣说,制作楹联匾额第一步便是拼版,老木比新木更具稳定性。说着,祝建荣将几块木板小心翼翼地拼接在一起,每一块木板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他则是将这些故事重新串联的讲述者。

拼版完成后的碾灰工序堪称绝活。工坊角落堆着几十片青灰老瓦,这是他从各地古建废墟中“抢救”回来的宝贝。将老瓦研磨成粉,加入自家熬制的熟桐油搅拌成糊,这些“灰”便成了楹联匾额可以经历风吹雨打的关键。“桐油的特性使它能渗透到木头内部,增强木头的防腐耐用性,这是现代油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老一辈人用桐油刷农具,经久耐用。”祝建荣边说边将灰浆均匀地刮在木板上,动作如书法家挥毫般行云流水。

be9a563fec72fa7130ebe9da21ab1234.jpg

“等第一道灰阴干后便可用砂纸打磨光滑,再铺上苎麻布后打第二道灰。”祝建荣说,苎麻布的作用最关键,即便拼接的木板日后开裂,它也能紧紧粘住木板,确保楹联、匾额的正面不会出现裂纹。阴干、打磨、上灰……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整个木板表面平整。整个刮灰过程从开始到结束,需要十来天,每一步都考验着祝建荣的耐心与技艺。

“打好灰后,接下来便是雕刻了,根据客户需求,有线条雕刻、阴雕、阳雕、阴包阳雕等多种方式。”祝建荣拿着三角刀,刀锋沿着拓印的字体边沿滑过,木屑应声而落,遒劲的笔画在木板上凸显。待雕刻好之后,便是上色,从拼版到完成上色,需要一个多月。黑底金字的楹联匾额显得庄重肃穆,其上的字迹雄浑大气,笔锋刚劲有力,撇捺舒展间尽显豪迈,挂在庭院之中,便可成为一道韵味悠长的人文景观。

图片

三十多年的雕刻生涯,祝建荣制作过的楹联匾额有上千块,然而每一次创作,他都如同初次上手般认真对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祝建荣已经习惯了受伤,他的手指关节粗大,双手布满细密伤痕。“由于木头材质各异,用力不当便容易伤到手,这是常事,我都不在意了。”祝建荣说。

如今,祝建荣成为楹联匾额古法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了让这门古老的技艺重新焕发生机,他在清湖古镇开了一个工坊,设置了许多体验活动。他将雕刻步骤简单化,吸引了众多学生和年轻人前来感受雕刻的魅力。“现在年轻人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我简单讲解一下,他们便能了解基础工序了。”祝建荣说,希望通过一些简单的体验活动,为传承传统技艺带去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