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湖古镇一巷子里,有一栋挂着“壁画工坊”的房子静默伫立着。推开半掩的木门,仿佛跌入时光的褶皱——两层空间里,数十幅壁画挂于墙面,既有“敦煌飞天”的飘逸灵动,也有“五子登科”的古朴典雅。38岁的黄珂站在一幅未完成的壁画前,手持石臼研磨着孔雀石粉,进行绘制前的准备工作。
“你摸摸这块泥板,是不是有温度?”黄珂递来一方巴掌大的黄泥板,粗糙的纹路间还沾着稻草碎屑。作为衢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壁画绘制与修复”的代表性传承人,他习惯用触感向访客解释这项古老技艺的奥秘。工作台上,青金石、朱砂、孔雀石在玻璃罐中泛着微光,研磨器皿边缘的矿物粉末,像是被打碎的星河。
黄珂是张村乡秀峰村人,从小学习美术。2006年高中毕业后,他赴义乌学习油画,后又拜壁画创作与修复匠人郑小平、梁桂清为师。如今,他是衢州地区少数从事壁画绘制与修复的画师之一。
油画、壁画,看似只有一字之差,但无论是用料还是画法,都大相径庭。壁画以泥为板,前期制作画板便需要数月时间。上山采泥已成为黄珂的日常:筛去碎石杂草,混入糯米浆与稻草后进行倒模,自然阴干后的泥板会皴裂出独一无二的纹路,这种“不完美”正是黄珂追求的古法质感。为保持传统技法,他拒绝使用现代烘干设备,“古人怎么做,我就怎么学,毕竟为了复原历史上的壁画。”
为了让壁画更加栩栩如生、华丽生动,传统壁画的技法中,还有两种特殊技法:“泥金法”与“立粉法”。“‘泥金法’是将金箔研碎后加入蜂蜜,用其涂抹在壁画上,可以使壁画更加富丽堂皇,而‘立粉法’则是通过类似奶油裱花的手法,可以让人物更加立体形象。”黄珂指着一幅南海观音壁画说,其上飘带运用了泥金技法,在阳光下隐隐发亮,似佛光流转。
黄珂的壁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最初是画油画的,后来之所以转向壁画,一方面源于对壁画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对艺术传承的担忧。“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因为无人修复而消失了,那太可惜了。像廿八都古镇精美的壁画,如果没有人去修复,下一代人可能再也看不到了。”黄珂说,他的主攻方向是壁画绘画,对于需要极高技艺与经验要求的壁画修复工作,目前还处于学习阶段。
“壁画修复工作涉及的领域极广,我现在只算入门,但我希望通过不断学习,能够有一天亲手修复那些受损的壁画,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黄珂深知,壁画的绘制与修复需要极高的技艺和耐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壁画艺术,让这份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