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物风采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东——薪火相传,让黄家拳焕发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5-02-2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周耕 逸琳 王贤

2月19日,笔者走过张村乡先锋村一段青石板路,就看到刚建成不久的黄家拳馆。拳馆内正堂的牌匾上写着“尚武崇德”四个字,“百载传艺融天地 一门修德贯古今”的楹联围绕着一个古朴的“武”字,尽显侠者风范。墙角处,木人桩、兵器架静默伫立。

“拳起少林风,劲聚张村魂。身藏黄家技,侠义立乾坤。”这首民谣,吟诵的是传承自少林分支拳法的张村黄家拳。自北宋端拱年间发端,历经宋、明、清三朝淬炼,这套融合南北武术精髓的拳法,在黄家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东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黄家拳的传奇始于一段江湖往事。北宋淳化三年,福建连城黄氏子弟黄九四郎自嵩山少林寺习得拳法,返乡后开枝散叶。明末清初,张村黄氏先祖在温州经商时与连城拳师结缘,将这套融合少林刚猛与南方灵动的拳法带回浙西群山。自此,黄家拳在张村扎下深根,孕育出武状元黄瑞、武显将军黄大谋等数十位武科英才。

谈起习武初心,44岁的黄东轻抚着木人桩,追忆起往事,“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上映,看了后心潮澎湃,我的武侠梦就是在看完这场电影后种下的。”自此,广场的空地便是少年的“江湖”——月光下,师傅们的拳影与虫鸣交织,8岁的他跟着比划“白鹤亮翅”,“拳头擦过草叶的沙沙声,比什么音乐都好听。”

初中时,黄东正式习练黄家拳。凌晨6点的状元广场上,他赤着身子练习着整套动作;盛夏正午,他扎着马步,汗水在青砖上洇出深色印记。“黄家拳讲究灵活多变,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拳谱,但实战性还是很强的。”黄东说。二十载寒暑交替,这套仅百余招的拳法,他练得收放自如。

随着黄东步入社会,功夫、拳法编织而成的武侠梦逐渐被现实磨灭,而在温州乐清打工时的一次晨练,又让他回乡接棒传承黄家拳。当时在乐清工作的黄东晨练时,一套行云流水的黄家棍引得百人围观。“十几个年轻人都说想要学习,还有一个人甚至想要当场拜师。”这次的经历让他了解到,传统武术从未过时,缺的是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2012年,黄东毅然返乡,重新整理发掘与张村黄家拳有关的历史和文化,并让黄家拳在先锋村习武爱好者中小范围传播开来。2019年,随着“武术进校园”政策推行,黄东带着黄家拳走进张村小学。他将拳法拆解成“勇者闯关”游戏:马步变“能量充电”,冲拳化“空气炮”,孩子们在嬉笑间学会了“黑虎掏心”。如今,校内学生皆是“黄家小传人”,课间操时齐打黄家拳的场面蔚为壮观。

在黄东及不少习练黄家拳村民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张村黄家拳被列入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4年,又被认定为衢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东表示,他将继续推广黄家拳,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黄家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黄东的带领下,张村黄家拳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但黄东最珍视的,仍是清晨6点的状元广场——那里,老拳师与孩童同练“伏手”,交错的身影在晨雾翻涌中仿若回到百年前,武状元黄瑞将拳中的招式一一教予后辈,让这源自少林的尚武之魂,在张村黄姓族人的世代传承中,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