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物风采

勺为“笔”糖为“墨” 勾勒甜蜜记忆——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祝小华

发布日期:2025-02-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张杏灵 毛毓凡

在江山各大市集的一隅,常能邂逅这样一方小小的“舞台”:一锅麦芽糖稀在文火轻抚下飘散出清香的甜味,一旁糖画艺人祝小华手执铜勺轻舀慢注,缕缕糖丝飘然游走,须臾间憨态可掬的小猪、活泼可爱的小兔、生动自然的小鱼……一幅幅晶莹剔透、惟妙惟肖的糖画便跃然板上。

“观之若画、食之有味”,说的便是糖画。2022年,江山糖画这一承载民间传统与智慧的手工艺被列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祝小华始终坚守在这一方小小的“舞台”旁,一人、一锅、一勺、一板,走街串巷传递“甜蜜”的同时,不断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努力推动非遗糖画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力。

今年春节,祝小华忙得不可开交。日前,记者跟随祝小华一同来到城南东方商厦,只见祝小华的糖画小摊前里三圈外三圈围满了人。“叔叔,我想要一条蛇。”围观人群中,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脆生生地说道。“马上就好。”说罢,祝小华熟练地用勺子在铜锅里舀起一勺浓郁甜香的糖浆,随后以腕力带动勺子,或倒、或提、或顿、或收,随着糖浆缓缓流下化作一根根灵动的丝线,一条吐着舌头、盘着“福”字的生肖蛇便出现在了大理石板上。趁着糖汁尚热,祝小华迅速放上竹签。待到糖汁凝固,祝小华用铲刀轻轻将糖画铲起,递给了小女孩。

“我小时候也很喜欢吃糖画,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家里没有别的零食。”祝小华感慨道,“那时爷爷是做糖画的,爷爷告诉我只要我把糖画学好,就有糖吃。”于是,祝小华跟着爷爷踏上了学做糖画之路。

然而糖画看着简单,学起来却并不容易。画糖画时手要稳,若稍有颤抖,线条就歪了;动作要快,若稍有迟疑,糖浆就凝固了。作画顺序和轻重缓急都很有讲究。“那个时候,糖是稀罕物,爷爷不舍得拿来给我练手。在用糖浆作画前,每个图案我都用石子在地上练习好几百回。画出的图案得到爷爷认可后,爷爷才舍得用最后锅底的那些糖浆给我练练手。”祝小华表示,糖画艺人要把每个图案、动作都深深刻在脑子里,唯有足够熟练,才能心随意动。

除了要熟练掌握绘制图案的技艺之外,如何熬出一锅好糖更是制作糖画的重中之重。祝小华介绍,糖浆的主要原料为麦芽糖和冰糖,二者调至一定比例,再辅以恰到好处的火候,才能熬出色泽明亮通透、甜而不腻、口感醇香的糖浆。“其中火候的掌握极为考验糖画艺人的功力。火大,眨眼间糖就焦糊,香甜变苦涩;火小,糖又熬不到理想的浓稠度和黏性,做出的糖画脆弱易断。”祝小华说。

从最初为了那一口甜蜜,到现在真正沉醉于糖画的魅力,祝小华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他早已不再将糖画视为一门谋生的手艺,而是当作一种承载着无数人童年回忆的民间艺术瑰宝。

“现在的小朋友大多知道棉花糖,知道糖画的却不多。”祝小华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喜爱糖画,近年来,祝小华结合时代发展,创作了大批年轻人喜欢的糖画作品,除了传统的十二生肖外,还有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和动漫人物造型以及立体糖画。祝小华说,“每一个糖画我都是带着感情去做,尤其希望能让年轻一代也能留住那份甜蜜的美好记忆。”

此外,祝小华还积极参与由政府部门或民间组织的非遗展示活动,不仅展示非遗手艺,还通过现场教学、互动体验等方式鼓励有兴趣的人学习这门技艺。“我既是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让糖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闪耀,使这份‘甜蜜’的技艺代代相传,永不落幕。”祝小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