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物风采

乡村医生戴书方:“村民一声谢谢是对我最好的回馈”

发布日期:2025-01-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王星怡 毛柔尹

昨日清晨,当阳光悄然洒向廿八都镇周村村,照亮蜿蜒山路时,71岁的戴书方已整装待发。陪伴他多年的棕色皮质药箱被稳稳地安放在电动三轮车车斗中,他麻利地跨上车座,戴上头盔,一拧油门,伴随着风声在耳边呼啸,开始了日复一日的随访。

1973年,戴书方高中毕业,便回到了兴墩村,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药箱这一背,便是51年;这一走,便走遍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当初的年轻小伙已成为两鬓斑白的老人。“最早的时候,再远的山路全靠一双腿走出来,后来生活条件好了,买辆摩托车就可以节省很多在路上的时间。”戴书方笑着说道。

2012年3月,戴书方被调到周村村。周村村是廿八都镇最偏远的村落之一,700多名村民中,年轻力壮者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是一些年迈体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只要接到村民的求助,戴书方都会上门为其诊疗。十几年来,从兴墩村到周村村,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摩托车轮轨迹覆盖了十万多公里的山路。“以前下雨的时候,我把药箱挂在胸前,再套好雨衣,就这么一路骑着摩托车到村民家里给他们看病。”戴书方指了指驾驶舱上遮风挡雨的护板,“有了这个刮风下雨出诊就方便多啦!”

dc6fb9ccddc4c06431b8adfd9e20cc85_W020250102549149916479.jpeg

在周村村工作的12年里,戴书方每天清晨7点便从兴墩村出发到周村村,13公里的山路他需要骑行40分钟。档案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100多名慢性病随访病人的信息,每个月他都会逐一进行随访。除了出诊外,他就呆在卫生室里,整理资料、建立档案,一年365天,手机24小时开机,每一天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只为了在村民有需要的时候他能及时伸出援手。村里的老人们大多知道戴书方的电话。“无论多晚,只要是病痛、不舒服到他家敲门,他都会第一时间出来帮我们诊断、开药。”村民裴贵富告诉笔者。

有段时间,村里很多人都感染了流感,戴书方也被传染,发起了高烧。因为患病的老年人大多体质较差,出行不便,戴书方怕延误老人的病情,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后,顶着高烧拖着抱恙的身子,上门为老人们看病。村民们逐渐康复,而戴书方的病却越拖越重,患上了严重的肺炎。谈及此事,戴书方只是淡淡一笑,“看到病人康复,我很有成就感。心里高兴,自己的病也就减轻了。”话语中蕴藏着的正是医者的朴实无华,正如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村民的一声谢谢是对我最好的回馈”。

夏日的蚊虫叮咬、冬日的寒风刺骨,对戴书方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打针抓药,为病人的每一次病痛奔波。戴书方的摩托车穿梭在崎岖的山路上,每经过一户人家,他都能准确地叫出他们的名字。村民们见到他,总是亲切地打招呼,或是停下脚步与他攀谈。“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医德。你要看病人,一方面要保持不断地钻研学习,另一方面对待病人要热情和耐心。我和村民天天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就像一家人一样。”

其实,戴书方并不是没有机会离开这个较为偏僻的村落。年轻时,他曾被邀请去峡口中心卫生院工作,但他婉拒了。如今,儿子数次想要接他出去养老,他也同样拒绝了。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戴书方这样回应:“既然选择了乡村医生这一职业,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村民们选择我、相信我,就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只要还走得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他在这片土地上奉献了青春,他早已成为了大山的一部分,也成为了村民心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走过木板桥,爬上石梯,不远处就是随访患者的家了。戴书方的脚步坚定而有力,就像他勤勤恳恳走过的这些年,石梯上没有留下他的脚印,但是他的身影却深深地烙印在了村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