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之地,那么新塘边镇新塘边村也许会给你一个惊喜。
在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的2023年度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名单中,江山仅有两村上榜,新塘边村便是其中之一。
风景秀丽、低调温婉的新塘边村,历史悠久,拥有姜氏祠堂、古民居、古桥、神童圳等多处古建筑,处处藏着惊喜。
嘉湖新塘
在新塘边老街三个井头附近有一方塘,本地人称为“新塘”。古老的姜氏族人沿塘而居、繁衍生息,故取名新塘边。
据史载,古嘉湖有八景,其中一景就是嘉湖方塘。《嘉湖方塘》有诗云:“塘开一鉴映长空,四面人烟图画中。圯上徘徊闲睇望,天光云影趣无穷。”方塘即溪流在嘉湖蓄水形成的长方形水塘,在三个井以下至嘉湖桥之上,塘面比较宽阔。嘉湖老街依塘而建,老屋倒映在水面上,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
如今此塘虽已失去原来的风貌,但古老的嘉湖桥和塘畔的老街古民居还在,走进新塘边老街,白墙黛瓦、条石老路、檐角婆娑……唯恐一不小心就惊醒了时光。
姜氏宗祠
俗话说:姜郎三祠堂,并并拢拢弗足一千郎,三百偷鸡贼,七百不成郎。
这个是以前一些人在嘲笑新塘边人生活艰苦时编的顺口溜。小时候不懂事,觉得好玩,天天唱。其实,新塘边嘉湖姜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出过很多名人。
据史谱记载,新塘边姜氏自唐末就迁至江山宏溪,宋时迁嘉湖(今新塘边),原建有大宗祠,堂号为寿世堂,毁于元末战乱时期,其后所建宗祠具体时间都没有明确的记载。新塘边嘉湖姜氏祖先从杭嘉湖地区迁至江山,在新塘边居住,称为嘉湖姜氏。
《嘉湖姜氏宗谱》中存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撰写的《上祠建祠序》:“世系既分,人心因之,故前后宅各立小宗祠。”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说分为三祠。而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的《嘉湖姜氏重修宗谱序》中则明确说:“予又闻姜有三祠,大抵仿昔人九世而同之……”由此可见,新塘边姜氏分立三祠,是在清初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之间,分立三祠的原因则是:“瑞一公派子孙繁盛难以牵系,将隆字分立小宗,易于稽查……”
隆字辈三分后,各建宗祠,其中隆三十五公小宗在太平桥头(原上桥头)建上祠;隆十四公小宗在龙泉桥头(原嘉湖)建中祠;隆十九公小宗在万罗墩下(原新街)建下祠。现存姜氏宗祠为中祠,其他两祠已毁。
因嘉湖姜氏人口繁盛,功绩显著,成为江阳望族,在一地同姓建有三座宗祠,实属罕见,为江南名冠。
仅宋至明代,有据可查的进士就有八名:姜楶,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姜绍,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姜俊民,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姜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姜绍之子,姜淑,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姜凉(倞)宋嘉定元年(1208年)进士;姜德洽,宋绍定五年(1232年)进士;姜梁,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此外,十六世德政公姜德政,世称太守公,任平阳郡多年有功有德,后官至河南督粮道,葬新塘边太守坟山。
西流九曲
我们现在看到的新东河,像一条玉带一般笔直顺畅地穿街而过,潺潺向西流。
半个世纪以前,这条发源于上洋村的新塘边溪,还是一路弯弯曲曲,从上坝头上湖桥开始至东库桥,共有九曲,故称“西流九曲”,是嘉湖古八景之一。
古诗有云:“一脉泉流屈往西,蜿蜒宕折绕烟畦,盈眸绿埜咸资润,不输武夷九曲溪。”不输武夷九曲溪是夸张了,新塘边溪是缩小版的九曲溪,流过新塘边整个地方,一族三祠均在溪边繁衍。
上世纪70年代,为解决洪水、旱涝、道路等问题,从新塘边中祠门前的龙泉桥至东库桥止,将其改成一条笔直的新溪,叫新东河。新东河流经新街、八丈亭、外坞、东库,一直流向下镇,汇入江西信江,注入鄱阳湖。这是浙江屈指可数向西流向鄱阳湖的水系,新塘边也因此有“水分浙赣”之说。
如今,横卧新东河上古桥犹在,有上坝头的上湖桥、上桥头的太平桥、嘉湖的龙泉桥,古时人来车往忙,太平桥三孔四墩、有廊可乘凉。完整无缺的石拱、古色古香的桥墩,青石铺板的桥面,成了人们心中抹不去的乡愁,永远珍藏在新塘边人记忆的深处。
三个井头
说起新塘边,不得不提新塘边姜氏最早的集聚繁衍地“三个井头”。
三个井头是一个地名,因有一口百年古井“三眼井”而出名。三眼井(一井三眼),井底泉涌,可供三个水桶同时提水,清澈的井水冬暖夏凉。
相传,这口井是由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指点开掘的。一千多年前,郦道元由江西经江山进福建,路过新塘边嘉湖、樟柏树底和政棠南坞,见村民饮水困难,就在这几个地方勘定井址,同时开挖。
如今,这口为村民提供了几百年方便的古井,已被列为江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塘边镇的很多村民依旧保持着在井边洗菜浣衣,过年过节还会贴红烧烛祭祀。
神童圳
在三个井头的边上,有条300多年历史的水圳。相传有位名叫姜聪的七岁神童,聪颖过人、过目不忘,四书五经倒背如流,曾被乾隆皇帝召见,因对答如流,深受皇帝宠爱。当被问及有什么要求时,姜聪想到家乡缺水,便向皇帝奏请。后来,就有了这条朝廷拨专款建造的水圳。数百年来,这里的水贯通集镇,汩汩流淌,方便姜氏族人浇灌洗涤,造福百姓,至今仍在使用。后人为了纪念神童姜聪,将此水圳称为“神童圳”。三百多年的水利项目,到如今也一直使用着。
谁能想到,一个远离喧嚣的小镇,处处藏着惊喜。
看着那些老屋老街老景,除了儿时的回忆,进士厅、桥底厅、燕窝里、男祠堂埂,这些熟悉的地名,更是藏着几百年来我们不知道的秘密。
看新街上新建的店铺、整洁的街道、宽敞的广场,耸立在新东河两岸。
穿村而过的新塘溪水,千百年来濡养着千年古镇,沿溪而居的姜氏族人,民风质朴淳厚,世袭耕读遗风。
这世界最美的风景,不在名山大川,而在家乡的那条小路上。与其跨过山和大海,去领略陌生城市的风景,不如回到故乡,沿着儿时走过的足迹,观赏故乡的人文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