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羊城何有墓,鹿水岂无情

发布日期:2024-09-2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作者:吴拯修

1924年6月,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大背景下,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在广州长洲岛横空出世,点亮了全国各地一大批热血青年的心。这些胸怀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纷纷从四面八方奔向黄埔。其中有一个叫赵春根的小学教员,在“江山农民协会”登高一呼,与10多名知识青年一起,从清湖码头漏夜出发,水陆兼程,扑向了广州这片热土。

2023年10月,我和赵春根的三位同乡,受清湖街道党工委的委派,怀着对革命烈士的无限崇敬之情,追随他的足迹来到广州,寻找他的归宿,并收集他在广州的悲壮史料。

关于赵春根烈士,《中共江山党史》(第一卷)(中共江山市委史志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一版,第205页)有记载:赵春根(1905年—1927年),又名衰阳,江山清湖瓦窑村人。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后在源口小学任教。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在校期间,经常向家乡邮寄进步书刊,在青年中广泛传阅。他还参加由周恩来组织领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广州虎门被国民党杀害。

而《清湖镇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1月第1版)则称:赵春根出生于1900年,毕业于浙江第七师范学校。民国14年(1925年)10月,黄埔军校招考2314名第四期学生,赵春根因误考期被编入军校第五期,并称:“其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十六年,国共分裂后,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赵春根不幸被捕,在广东虎门要塞炮楼被杀害。遗体葬于黄花岗烈士墓,新中国成立后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决定第一站探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虽然我们知道该墓园纪念的是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但万一有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把赵春根葬在这里呢。无奈的是,经过我们的地毯式寻查,并没有见到赵春根墓的踪影。

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和虎门要塞是必须要去的。但是无奈路途太远,黄埔军校旧址在长洲岛上,乘坐公共交通很不方便,正当我们为难之时,在广州经商的江山人吴东伟向我们伸出援手,主动用专车送我们到两处查找烈士遗迹。

在黄埔军校旧址,这里虽曾被日军炸毁,但现在已经基本复原。我们在门口密密麻麻的名单上没有找到赵春根烈士的名字,但在长洲岛的黄墙碧树间,面对黄埔军校门前的滔滔珠江水,望向那段随波流去的历史,我们仿佛看到赵春根从这门里进进出出的身影。

在进入黄埔军校一年半后,即遇上了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5日,上海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波及到黄埔军校,广州市当局派武装包围沙河四标营军校第五、六期学生和入伍生,将600余人全部缴械。4月18日,反动派还逮捕了近200名共产党人,押解南石头监狱、虎门炮台和鱼珠炮台等处监禁和杀害。赵春根的黄埔军校四期同乡校友王庚白说:“后听同学说,他是受尽吊打,被活活折磨死的。”也有消息说得更具体,说赵春根是先在虎门炮台上示众,后被乱刀砍死的。

黄埔军校,本是赵春根走向耀眼的军人生涯的最好平台,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让他以悲壮的生命句号终结在黄金年华。

在虎门要塞,我们仍无收获,沿着古老的百米炮台抚今思昔,惊异于这么多共产党人被杀害的重大事件,怎么可能没有任何纪念物。虎门要塞研究历史的邢女士肯定地告诉我们,炮台确实没有那次事变的任何痕迹,并且说:“附近有个海战纪念馆,那里也没有,说的都是清朝的事。”我们不得不失望而归。

为进一步了解更多情况,我们拜访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与他们的研究人员建立了联系,对方赠送我们10余册宝贵的黄埔军校研究资料。我们还按照资料的导引,到广州市图书馆查阅了《黄埔军校史料汇编》,开启了深入研究之旅。

江山早期革命者、诗人何炯闻此噩耗后,当年即作诗两首,吊念战友赵春根,其中之二曰(葵花集,何炯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2年5月第一版,第64页):

江上故人泣,山中吊客哀。

送君成志壮,留我心未灰。 

从此诗似可看出,赵春根等人夜奔广州,应该是革命者的组织行为,何炯是参与送行的。曾任国民党左派江山县党部农民部长的地下党员毛鹏仙,1981年曾经向调查者讲到赵春根去广州的动因:赵春根“因思想进步,由清湖小学教员徐祥增介绍,经常来往于‘江山农民协会’活动。1925年,农民协会同意赵去广东找组织,但赵到广东后,即投入黄埔军校学习。”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正是在1925年冬,中共中央开始重视军事,通告各地党团组织,选派党团员到黄埔军校学习。赵春根来到广州正是时候,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这也与当时江山的风尚有关,江山因为有清湖码头这个南北水陆交通枢纽,所以交通便利,商贾云集,信息四通,风气开化,许多思想活跃、敏于新鲜事物的青年,都有忧国忧民之心,希望出去闯一闯,干一番兴邦安国大事业。

据《江山民国史稿》(浙江省江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不完全统计,1924年—1927年大革命国共合作期间,江山青年踊跃投身黄埔军校。姜水纹(保定军校出身)、姜超岳分别任黄埔教官和职员。从1924年12月起,江山青年投身黄埔军校者有毛之衔、王庚白(黄埔4期)、姜效垣、郑士英、毛云从、徐振宏(黄埔5期)、赵春根、严怀光。从黄埔6期起有朱震生、徐达、汪子明、郑校、祝树柏、祝甘棠、杨学上等20人之多。

大浪淘沙,浪淘尽百年风流人物。但看二十人归宿,参加中国共产党,为革命而牺牲者,唯赵春根烈士一人而已。正如黄埔军校的一副对联所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赵春根的壮烈事迹表明,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革命者,是一位直面屠刀的真英雄。

瞻仰江山市烈士陵园,为共产革命而牺牲者,赵春根赫然是最早第一人。可叹赵春根烈士早年参加革命,热心农民运动,后又弃笔从戎,投身黄埔,经受严格锤炼,竟在风华正茂之时,惨遭反动派杀害,英年早逝,壮志未酬。而今赵春根烈士尸骨无存,牺牲将近百年,仍无单独悼念之所,闻者无不寝食难安,泪涕沾衣。

因此,“故人”何炯在当年就另有诗“吊赵青根烈士”(1927):

埋骨家千里,招魂泪雨行。

羊城何有墓,鹿水岂无情。

诗中羊城指广州,鹿水即烈士的家乡,因为江山的河叫鹿溪。我们已经知道,赵春根烈士“羊城何有墓”,埋骨千里无处寻,那么,鹿水岂能无情?家乡人民当然不会忘记烈士的悲壮事迹,我们正在创造条件,寻找烈士遗骸,早日让烈士入土为安,以寄托后来者的哀思,讲好烈士故事,继承遗志,共续初心,实现百年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