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华委员:
你在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市情教育的建议》的提案(第215号)悉。现将有关情况函复如下: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爱家乡、爱国主义教育,在厚植爱家、爱国情怀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一、挖掘历史资源,创编优秀课程。编撰了《古道千年》地方课程教科书,要求各义务教育段学校每周开设1节地方课程,并结合《南孔圣地》等地方课程教育,引导全市中小学生深入了解江山的历史传承、发展现状和城市规划,增强对江山的认同度、认知度、自豪感和荣誉感。同时,依托主题教育等活动,创作《红岩顶》《江山如此多娇》《长台抗战》等一系列优秀课程,让学生通过朗诵、演讲、情景剧等形式深入了解我市革命先辈的奋斗事迹,让学生懂得“鉴古方知今,爱国需爱乡”的道理,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培育爱国情怀。同时,编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案例”,使学生从身边人、身边事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好“足迹”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先后到凤林镇白沙村和石门镇清漾村视察调研,两个乡村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寻找多元的致富门路,开启了以保护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建设新农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并举的重焕生机之路。我市先后在凤林和石门建立浙江凤林“军旅文化综合体”、清漾毛氏文化村两个研学基地。每年参与两地研学的学生达5000多人,众多江山学子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路,接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洗礼,深刻感受江山乡村的发展和变化,不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江山市石门小学毗邻清漾村,受清漾毛氏文化熏陶,利用当地红色教育、清廉文化等资源,开展立体式主题教育,让当地清漾的家风文化融入学生的精神血脉。
三、挖掘“非遗”资源,传承传统文化。江山拥有国家级非遗文化项目2项,省级10项,衢州市级36项,江山市级非遗更是遍布很多乡镇。可以说“非遗”是我市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市各学校根据当地特色组织学生对婺剧、江山腔、剪纸、木偶戏、江山米糕制作技艺等一批学生喜闻乐见、适合进校园的非遗项目进行了解,并按照适合孩子学习、有意义有意思、传承人有意愿、可成为长期课程或短期课程的原则,通过教师遴选、孩子投票,甄选出一批适合进校园的非遗项目,邀请他们走进校园。如清湖小学中医药,廿八都小学剪纸、木偶戏,张村小学黄家拳,石门小学婺剧、国学与江山方言,长台小学竹编文化,保安小学的童谣,茅坂小学的舞龙表演等均深受学生喜爱。
下一阶段,我们将认真做好地方课程的开设和管理,做优研学实践基地课程设置,丰富“非遗”文化课程,推进市情教育和学科教育相融合,积极构建爱家、爱国教学体系,通过挖掘先进形象、打造教育载体、营造浓厚氛围、激发爱国情感、利用重要仪式等途径砥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
感谢你对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继续建言献策,促进江山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