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蓑衣记忆

发布日期:2024-06-1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谢水根

乌云笼罩着天空,雨哗啦啦地下个不停。“以前在山里,下这么大的雨,还得穿着蓑衣挖玉米呢!”不久前的一天,在阳台上看着滂沱大雨的老伴对我说着。

老伴的一句话,勾起了我对蓑衣的回忆。

蓑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前,南方农民上山下田头干活,不可缺少的雨具。

蓑衣,用棕榈片编织而成。编织蓑衣的匠人,江山方言称“串蓑衣”师傅。我的故乡虽然盛产棕榈树,但山农们栽植棕榈树,大多是用来阻挡雨季肆虐的洪水冲毁作物,对“串蓑衣”是一窍不通。那个年代,“串蓑衣”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活儿,大家的蓑衣都是雇“串蓑衣”师傅上门“串”的。记忆犹新的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几年里,衢县有几个地方(现在的衢江区周家乡一带)的农户大多有“串蓑衣”手艺,曾有一对年轻的母女,不畏山高路陡,跋山涉水二三百里路,到我家里“串蓑衣”。

“串”一领蓑衣需要4到5天的时间,蓑衣要想裹在身上舒服,棕线要卷得均匀,这就很考验“串蓑衣”师傅的技术了。技术好的“串蓑衣”师傅“串”的蓑衣重量只有三四斤,技术一般的师傅卷棕线卷得粗细不均匀,一领蓑衣重达四五斤。其次蓑衣的脖领也有讲究。脖领大,裹在身上易脱肩,脖领太小,又会将脖子裹得紧紧的不舒服,所以技术好的“串蓑衣”师傅就成了香饽饽。衢县那对母女,就凭着精湛的技术,赢得村民的信赖,但凡家里需要“串蓑衣”,多会请她们来,还会烧猪肉、鸡蛋等菜肴给予招待。

春夏的季节,山区雨水天气较多,生产队劳动不是下大暴雨是不会停工的。早上出工时,即使是阴天,我们也会戴上蓑衣以防不测。劳作时,碰上下雨,我们只要系上镶在蓑衣前中间的小绳,头顶戴上一顶笠帽,降下的雨水,正好顺着笠帽檐落在蓑衣上,再顺势流到地面上,身上可以做到滴雨不沾。在冬天或“倒春寒”的天气,柔软蓬松的蓑衣还可以护住身体,让人感受不到丝毫的寒意。

谷雨至夏至这段时间,是种玉米的黄金时节。记忆中,有一次,暴雨在即,大家戴上蓑衣斗笠,赶往三四里路之外的山上抢种玉米,刚挖了两刻多钟,顿时暴雨倾盆如注,且越下越大,一个上午没停下。中午收工回家,我裹着蓑衣,肩上背着一捆四五十斤的柴火,路过一条山溪坑时,踩上溪坑中的一个石头时不慎滑倒,侧身沉在水里,幸好当时有蓑衣裹在身上,才没有被洪水冲走。

那年代,农户“串”一领蓑衣不容易,蓑衣称得上家中的一件资产,为延长蓑衣的使用寿命,在蓑衣不穿时,将蓑衣拿到太阳底下晾晒,在没有太阳的日子,则是将其挂在墙壁上。若是在穿戴时,导致脱线或者被树枝划断了线,会请师傅上门编补,对蓑衣可谓是倍加爱护。

有关蓑衣的往事,说不完,道不尽。虽然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蓑衣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对于曾经受益于蓑衣的我,对身裹蓑衣的那段记忆总是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