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从来没有做过县治,历来只是乡镇一级的存在,古代的历史资料一般不易提到,过去乡村也没有志,因此,要利用史料来证明清湖的历史,比较困难。
有史料载,唐武德四年(621),十一月,分信安县南川置须江县,以城南有须江得名。
它证明了须江县(后改为江山县)的存在,但却不能证明清湖也存在,更不能说,“清湖隶属须江县”,只能说是一个推论。因为那个时候,从理论上说,根本还没有清湖,或者清湖已存在多年,都是可能的,它需要证明。
据笔者所接触到的有限的文字资料,其中与清湖有关系的,最早是唐·周美(598—664)所作的诗,《秋杪游小江郎叠韵》,虽然没有提到清湖,但是描写了小江郎的旅游风光,而小江郎在清湖,或可作为唐代存在清湖的间接证明。
窃以为,要证明唐代存在清湖的文字,最好是有新安清湖、信安清湖、须江清湖的字样,因为在吴越宝正六年(931)改县名为江山以前,新安、信安、须江是清湖所隶属的县名。因此,我一直在找诸如此类的文字,虽然它似乎可遇不可求,多年来缘悭一面。
近日,它终于让我抓到了。
它藏在康熙版《江山县志》中,我逐条阅读605页的县志时,看到了如下文字:
江西广信府志有夏梦龙祠,注云:在玉山县南二十里,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兄为太保,自信安清湖徙居于此,兄弟能御寇,既没,乡人立祠祀之。然则夏氏兄弟,自清湖而徙于玉山,则皆江山人也。(《康熙江山县志》,江山市档案局,第347页)
史料载,在置须江县前,后来称为江山的这片土地属于信安,更早则为新安,县治在今衢州。所谓信安清湖这个称谓,只有在唐代才存在。所以说,信安清湖,是一个唐代的特殊印记。它证明了,唐时就有清湖存在,它的历史,要早于须江县,更早于江山县。至于能往前早推多少年,有兴趣者可以查一下唐代的史书,看看这个兵部夏尚书能把我们带多远。
康熙版《江山县志》的这段关于夏梦龙祠的文字,是引自《大明一统志》卷五十一,文字完全一样,只是没有“江山人”的最后一句,这句话是《江山县志》的编辑者说的,而且说得也不是很准确,因为既然是“信安清湖”年代的事,江山这个名称要等三百年后才出现,作为严谨的史书编辑者,是不应该说夏氏兄弟“则皆江山人也”的!
这里顺便说一个关于学术原则的问题。以前经常听到“清湖是有三千六百年历史古镇”的说法,窃以为这种说法是很不精确的。根据航山、基山等九处遗址的开发,出土的数百件文物,证明在商代初期及周代,清湖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已经有了萌芽。而商代开始于公元前一千六百年,距今有三千六百年。但是接下去就是二千多年的史料沉默,既无历也无史,直到唐武德四年,才随着须江建县而见天日。这种情况,说清湖有三千六百年历史是不合适的。窃以为,说清湖有三千六百年文明,可能比较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