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说:四方食事,不如一碗人间烟火。对我而言,一个地方最浓烈的烟火气,大概都缭绕在农村的墟日里。
长长的农村墟是市井长巷,聚拢起来是烟火,摊开来就是人间。它是摊贩占满整条街道的喧哗和人来人往;是一番讨价还价后爽快地抹零和结账后再送一个果子一棵葱的温情;是清晨缀着露珠和泥土的新鲜蔬菜水果;是那些活蹦乱跳的家禽和不出名的乡土特产;也是冬日早点摊上舀出的一碗碗冒着热气的咸豆浆,再配上一根刚出锅的油条……
小的时候,我常常像条小尾巴似的跟着母亲,起个大早,村头一声吆喝,邻里乡亲就像应召似的,兴冲冲地结伴去赶墟。我们碗窑不兴墟日,村里的人喜欢去清湖、贺村甚至坛石赶墟。记忆中,不管我们起多早,到达的时候集市里早已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赶墟是父辈们的一种生活仪式。他们的日子犹如山水一般清明简朴,日子从两鬓流逝却宁静而不乏味。他们的一生只守着一座屋子,只举行最简单的仪式。但是他们对逢五逢十墟日的期待,对步行迢迢赶墟的虔诚,是一种朴实至上的繁华。一日三餐,四季冷暖,赶一次集购置一家生活所需的物资,对生活细节的含蓄关怀和问候,是走出艰苦岁月后依然保有那份对生活的郑重,也是最古老最永恒的浪漫。
一头扎进农村的墟里,感受原始而热烈的山野气息,感受蒸腾而热闹的烟火气,能让人放慢脚步,暂忘生活的烦忧。在快节奏的今天,赶墟能让你慢下来,从一茬一茬的青菜里挑出最新鲜的,在一个一个的瓜果中选出成色最好的,从一季一季的流转里接受土地的馈赠。赶墟的日子,充满了山的味道,水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味道就像长长的桥,一头是故乡,一头是生活。
集市里的老老少少,市井又嘈杂,在现实的观感中熠熠生辉。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生活本身就是一蔬一饭,一饮一啄。将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靠的往往不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在墟日里随意走走,即使不买什么,也很难不被热腾腾的生活气息和温情脉脉的乡土情打动。
每一位嗅着墟里的烟火,闻着柴门犬吠的饮食男女,都会把它融入血脉里,与生命共同成长。无论我们走了多远的路,去过多少地方,烟火气都是内心那根牵挂的丝线,与土地、与故乡、与生活永远连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