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井然的主街干道、一步一景的背街小巷、如火如荼的文明实践、随处可见的文明礼让、真诚温暖的幸福微笑……徜徉在江山各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文明之风清新扑面。一点一滴的细节,折射出“文明”已融入这座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礼”的种子深深扎根群众心田。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赋予城市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近年来,江山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一以贯之坚持“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理念,在加强城市精细管理、保持创建常态长效上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有力有效推动文明城市创建深化拓展、深耕厚植、深入人心,人居环境、居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持之以恒人居环境提档升级
人居环境犹如一把标尺,衡量着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下。老旧小区改造典型经验被央视《新闻联播》关注,大都荟小区获评省级“美好家园”小区,浪漫须江·1314绿道入选“浙江最美绿道”……在万千镜头聚焦中,记录下江山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景观节点等一个个精彩瞬间,一个文明有序、美丽整洁、开放自信的城市正展示出它的不凡魅力。
在双塔街道县前社区,环城西路33-68号居民区告别了外墙脱落褪色、空地乱搭乱建的过去,摇身一变成为一条“火车文化”特色街区,一经亮相就成为江城又一“打卡地”,也串起了33户居民的美好生活。“家门前就是‘打卡点’,多走两步还可到风雨长廊,与朋友聊聊天,这么好的居住环境,以前想都不敢想。”居民戴女士止不住地分享心中喜悦。
来到虎山街道景星社区,清新雅致的社区公园,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干净怡人的健身场所……这里的精彩蝶变令人赞叹。俯瞰整个社区,一条封门溪流淌而过,整洁宽阔的河道与岸边绿色走廊相映成趣,构成一道“流动的风景”。
封门溪是自西向东贯穿江山城区的一条主要水系,途经城区13个小区、4条主干道、9座桥梁。原先,封门溪景星社区段周边坡降较大,遇上聚集性降水易造成水位暴涨,危及附近小区的居民生活。在市住建局、虎山街道等多方努力下,封门溪经过河道整治及排涝设施建设,给封门桥周边环境带来了“改头换面”的变化,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隐患。这件事一直让家住封门桥小区的居民方向红津津乐道:“今年下了这么多场大雨,家门口也没出现积水,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居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中。”
持之以恒,方能见行见效。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江山市从日常入手、从细节突破,围绕提升民生福祉,聚焦基础设施提升、人居环境改善等,破难点、除痛点、疏堵点,推动城市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显著提升。眼下,一批批老旧小区迭代升级成典范、一条条老旧街区精致如画、一座座公共卫生间明亮整洁、一个个集贸市场提档升级,正逐渐串联起每位市民的“幸福地图”。
惠民利民文明实践亮点频现
近年来,江山市紧密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浙江有礼·文润江山”县域文明实践品牌活动为引领,聚焦资源整合、阵地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解决群众需求等,打造具有江山辨识度的特色实践品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吹遍江城每个角落。
冷可取暖、渴能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驿站给我们户外劳动者提供了很多便利和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如家一般的温馨。”12月1日中午,在雪泉街劳动者有礼驿站,几名环卫工人正在用餐,对如此舒心的休憩环境,他们连连称赞。在打造劳动者有礼驿站中,江山市以环卫工人、网约送餐员、市政养护工等户外劳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分类打造、整合资源、丰富服务等举措,为户外劳动者有效解决了喝水难、热饭难、歇脚难等难题。截至目前,江山市有3家有礼驿站获评全国“最美驿站”,5家有礼驿站获评浙江省“最美驿站”,劳动者有礼驿站项目也成功入选“浙江有礼”省域文明创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第一批)。
“很多时候听到敲门声,都不用猜,准是‘敲门嫂’给我送菜送药来了。”12月3日,家住市心街75号2单元203室的杨奶奶说。这支虎山街道市心社区“365敲门嫂”队伍共有221人,由党员志愿者、热心群众、社会组织负责人等人员组成,坚持365天敲门不打烊,为群众提供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化解基层治理疑难问题。今年,该项目在首届浙江省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决赛中荣获银奖,并成功入选省文明办公布的“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为民办实事项目(第三批),成为衢州地区唯一。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江山市积极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文明实践已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各环节、全过程,一批品牌化、特色化的实践活动,正沿着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的“脉络”,无限延伸、全域深入,“浙江有礼·文润江山”县域文明实践品牌成功入选省首批“浙江有礼·金名片”展播名单。
爱心早餐、志愿导医、“金拐杖”共富帮扶、一路有“凝”高铁站志愿服务……志愿者队伍也不断壮大,深入全市各地开展活动,成了江山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江山市登记注册“小蜜蜂”志愿者13万余人,日活跃数达到数千人。
崇德向善文明力量人人传递
“虽然第一次来江山,但江山这座城市我会铭记一辈子。”3月初,贵州盲女用“22元”在市人民医院做了一场救命手术。这背后是一次次不谋而合的爱心接力:130名医院职工伸出援手,筹集了9500元善款;热心市民带着慰问金和食品前来探望,鼓励她保持乐观。
8月14日19时06分,G1982次列车在高铁江山站准备发车,就在车门即将关闭瞬间,一名3岁小女孩从8号车厢跑了出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高铁江山站客运员崔登辉冲了上去,抱起孩子脱离险境。
16年来,清湖街道七里社区居民黄日明累计无偿献血26次,献血量达10100毫升;20多年,双塔街道学府社区居民叶淑水低调公益,为邻居送服务、给老人送物资、圆孩子“上学梦”;在江山港余航村航头段,77岁老人徐小毛勇救落水者……
他们都是普通人,而这样闪耀着光芒的普通人,在江山越来越多。以凡人善举汇聚文明暖流,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有礼使者”等先进典型在江山层出不穷,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次第涌现,在全社会营造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
市民文明素质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行走在街头,车让人、人快走,我踩刹车、你挥挥手,机动车自觉礼让“斑马线”,成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红马甲”“小喇叭”等各类文明典型活跃街头,或协助维护交通秩序或引导垃圾分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正能量,“微光成炬”温暖一座城,凡人善举感动你我他……从“不理解,还抱怨”到“我参与,我支持”,文明的“磁场”悄然改变着市民的精气神,让江山这座城市更加讲文明、更加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