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810026303481/2024-162618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教育
发文机关: 市教育局 成文日期: 2024-11-20
发文字号: 江教 〔2024〕72号

关于印发《江山市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11-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6年,学生基本达成“2+X”行动目标,“2”是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运动习惯;“X”即通过跑、跳、投等多种方式让每位学生在体质健康监测中人人达标。到2027年,学校体育发展短板基本补齐,工作机制更加健全,体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优良率不断提升。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全面达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力争优秀率达到30%以上。到2035年,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的学校体育体系基本形成。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面向未来。立足时代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校体育同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要求相适应,同广大学生对优质丰富体育资源的期盼相契合,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匹配。坚持“五育并举”,厚植“以体载德”“以体筑智”“以体育美”“以体促劳”的育人观念,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实现全面发展。

(二)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跳不远、跑不快、伸不长、拉不起”的普遍性问题,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强化课外体育锻炼、扩大普及比赛活动为着力点,补齐师资、场馆、器材等不足的短板,有效破解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瓶颈问题,并突出专项技能高质培养,促进学校体育健康发展。

(三)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推进学校体育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方式方法的变革,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进一步激发学校体育工作的活力。

(四)坚持科学锻炼。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为目标,遵循中小学生成长规律和体育运动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体化指导,切实增强全体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坚持协同推进。加强统筹,强化职能部门、校外机构协作,凝聚社会共识,联动家庭力量,深化体教融合,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开展课堂教学提质行动

规范课堂教学环节。完善“必学+限选+自选”的课程模式,推广学练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掌握跑、跳、投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专项运动技能。保证课堂运动负荷。体育教学要保证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锻炼。义务教育阶段参照《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高中(含中职)阶段参照《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高中)》要求。因天气等原因影响室外体育课正常开展的,要充分利用教室、室内场馆、学校架空层等场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活动,在安全前提下优先确保学生当天的体育活动需求。加强课堂常规管理。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环节入手,学校要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注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统筹教学计划,助力打造高效体育课堂。学校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评5节体育课,参与3次以上体育教学研讨活动。优化教学质量评价。着力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机制,制定体育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强化质量检测,提升教学质量。

(二)开展运动时效达标行动

保障体育课时。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即保证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年级以上至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或户外活动课,高中阶段每周3节体育课或户外活动课。组织阳光大课间。中小学校每天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阳光大课间活动,结合本校特色体育项目,形成课内外一体化、体能技能一体化、年级班级个性化的大课间模式。开展课外活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学校应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参加30分钟体育课外活动,保证学生在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体育锻炼达到1小时以上。设立学校健身日。小学阶段将每周三设定为学校健身日,当天不布置任何书面家庭作业,组织所有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以兴趣小组、体育社团等形式,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初、高中根据学校实际组织好每天的早锻炼,使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

(三)开展特色品牌培育行动

实施体育学科基地建设。各学校根据本校特色项目和资源优势,结合市级竞技体育比赛项目,制定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实施方案,积极创建1—2项市级高水平体育项目基地。打造特色体育项目品牌。各校选择2—3项体育项目为本校体育特色项目供全体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选择一个体育项目作为主项,定期进行训练,有训练计划、过程资料、训练效果,逐步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品牌。学生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其他1—2项体育项目作为每天的锻炼项目。浓厚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充分挖掘体育思政课程资源,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大力传承中华传统体育文化,弘扬奥运冠军精神和体育精神,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自强不息。

(四)开展赛事育人增效行动

开展“班班达标”比赛。全市开展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班班达标”专项比赛,力求人人达标,班班合格。开展两次校级运动会。以集团校为单位,每学年春季举办一次学校特色项目的全员运动会或体育节,秋季举办一次综合运动会,优化学生运动会项目设项,设置适合所有学生参加的项目,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设置必赛项目,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月月有比赛”的学校体育新格局。开展竞赛选拔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高水平竞技类比赛,落实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输送。

(五)开展体育师资培育行动

配齐配足体育教师。精准摸排各学校体育教师配备需求,在教师编制标准总额内按国家标准配足体育教师,形成以专职为主、兼职为补充的体育教师队伍。各校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与相关专业机构等社会力量合作,缓解体育师资不足问题。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强体育课备课和教学指导,严格落实每5年为1个周期、不低于360总学时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定期开展体育教师技能竞赛,每学年对体育教师进行一次教学水平的评定。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将评价导向从教师教了多少转向教会了多少,从完成课时数量转向教育教学质量。将体育教师承担课外体育活动、课后训练、指导参赛、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走教任务等科学计入工作量,并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竞赛成绩,在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时给予倾斜。完善体育教师评聘标准,确保体育教师在职务晋升、教学科研成果评定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规范教师外出管理,除教育系统组织的各类体育比赛和培训外,每年每位体育教师担任各类赛事裁判志愿者原则上不超过3次,超过3次必须报市教育局审批。

(六)开展家校协同共育行动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微信公众号、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重点普及预防近视、肥胖知识,让每位家长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认识到体育不仅能健身还能健心,要培养孩子养成运动的习惯,把家庭体育当作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家长结合各年级体测项目及孩子体测薄弱项,通过亲子运动方式,多陪伴,多互动,以此来激发孩子的运动兴趣,培养运动习惯,增进亲子关系,科学有效地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加强专业指导。针对“小眼镜”“小胖墩”等存在体质“问题”的学生,学校要制定包括增加校内外锻炼时间,调整饮食习惯等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方案,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指导。借助家长学校,为家庭提供高质量、有针对性的体育指导服务,提升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的认同与支持。

四、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教育局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中小学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各校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一校一策”,制定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于2025年1月1日之前交基教科备案。各校要将体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职责,坚持把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谋划,及时总结体育工作典型经验。

(二)资金保障。各校要切实加大体育经费投入,强化学校运动设施的改造升级,完善体育场地设施维护,设备的更新、添置,提供优质运动空间;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好校内各项体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空间资源,开辟体育教学和活动场地。通过优化体育课编排、错时高效利用学校体育教学场地,最大程度提高场地利用率。

(三)督查保障。市教育局将根据各校的体育课程方案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要将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2小时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体质健康持续下降的学校进行问责。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公布社会监督电话,教育局监督电话:0570-4965209。各校也要在学校公众号或公示栏中公布课程安排表、作息时间表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表和监督电话,自觉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课表备案制度,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将课表上报教育局基础教育科备案。


附件:江山市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清单(见PDF文件)



江山市教育局    

2024年11月20日


【关于印发《江山市中小学体育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通知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