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峡溪水,清又清

发布日期:2024-10-0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王石良

峡口溪又名“峡溪”,位于江山母亲河——须江的上游,一路上接纳了王坛溪、三卿口溪和广渡溪,串起了峡东、峡西、峡北、双潭、合新、连丰等村庄,像一条璀璨的白金项链闪耀在江山市南部的土地上。

峡溪之水谷中来。50多年前,高峡出平湖,从此“雨霖霜雪气象幻变汇一湖春色,水涨满溢财富厚积泽万顷良田”,峡口水库大坝成了峡溪的起点,也成为欣赏峡里风光的最佳处。

下了水库大坝,跟着溪流拐过几道弯,就来到了地山岗驿站。驿站前竖立着一块黄褐色大石,犹如一个托腮凝眸的小姑娘。在某个清晨,这个妙龄村姑提着一篮衣服,来到峡口溪边浣纱洗衣,突然传来一阵熟悉的歌声。循声望去,一个高高瘦瘦的小哥出现在对岸。她不知道他姓甚名谁,但知道他的山歌唱给谁听。于是,她坐下来,支着下巴,专心致志地听了起来……直至化身为一块山石,还痴情地坐在河边,等待山歌再一次在对岸响起。

恨不生在新时代。如果他们还活在今天,就可以跨过河上的桥梁,执手相看诉衷肠。科技的发展,让爱更轻松更完美。

桥也是人类写给河流的情诗。峡口溪上横跨着峡里桥、峡口大桥、旧街大桥、新205国道峡口大桥和迎贤桥。迎贤桥原名“上埂桥”,只能步行,无法通车。2022年,双潭村的村民们共同捐资加以新建,扩大了桥面宽度,从此小桥变通途。他们还在桥南边建了一座亭子,面朝峡溪,宜听风看雨,看瓜赏花。

我曾多次来到峡口镇听峡里风。每晚八九点钟,即有风从谷口吹来,“呜呜”有声,给古镇送来无限清凉。这里,再热的夏夜也不用开空调电风扇。更特别的是,据说峡里风吹及之处,庄稼病虫少,长势好,产量高,有《峡口吹》为证:“峡口吹,潭中起,晴久无风天欲雨,雨久风生雨即止。风所被处田稻丰,是神所赐人无功。安得此风吹处处,麦头双穗禾无虫。”好风有神力,送来大丰收,谁能不赞峡口风?

去迎贤桥的路上遇见一棵桑树,细长的枝条上挂满了红桑葚,令人垂涎欲滴,不禁想起一首有趣的童谣:“小小桑葚挂满天,红的酸,紫的甜。溪边人家家家忙,晴采桑,雨采桑。”一颗桑葚入唇间,万般滋味在心头。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期而至的惊喜,点亮我们心间,让人深感生活和大自然的慷慨。

离桑树不远处有一个河埠头,埠头上有两个女人在洗衣服。河水清澈,游鱼细石,清晰可见。人在水里,调皮的小鱼就会游过来,咬你的脚,痒痒的!这里地属峡东村田丰自然村,因村有两丘田连年丰收而得名。昔日春夏之交,峡溪上下常常水患不断,丰收成了村民美好的向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屡次组织兴修水利,先后建成峡口水库、白水坑水库,水患日渐减少,峡溪两岸耕地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地。粮安天下,水利万代。“田丰”已经不再是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兴水利,建堰坝。短短6公里的峡溪上就建有4座堰坝:峡里堰、泉湖堰、上埂堰和祝家堰。眼前的上埂堰属于峡口镇双潭村。村民介绍,过去每到枯水季节,村民就用笼装鹅卵石拦水抗旱。2007年,市水利局拨款建设混凝土砌石型永久性坝体,坝长150米,上游封孔蓄水后,形成容量达6000多立方米的人工湖,解决了附近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所需;湖内碧波荡漾,水景秀丽,常引来摄影爱好者的目光和脚步。

走过上埂堰、迎贤桥,就走到了“同知广场”,它隔江与峡北村的旧街自然村遥遥相望,无声地叙述着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雍正十三年(1735年),为加强江山南部山区的治安,原衢州府署在峡口旧街设“同知署”,配千总一名,马步战守兵丁120名,专司缉拿盗匪,兵营就建在村西“营盘山”上。同知为衢州知府副职,官居五品,故有“小小江山县,堂堂峡口府”的说法。峡口同知署最后一任同知邓士歧,四川人,辛亥革命后定居江山。据统计,至2012年,峡口镇有邓氏人数168人,基本上是同知公裔孙。邓士歧等“外来客”的到来,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生产技术和文化传统等,促进了江山经济文化的发展。

峡溪两岸,处处可见蓊蓊郁郁的杨柳。没有杨柳的河流是没有灵性、没有生命的。杨柳不只是一种树木,杨柳岸不只是一种风景,更是一种深入生命和历史深处的文化。它经常出现在柳永的诗词中。据说,这位出生于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的北宋风流才子,当年取道仙霞古道、途经峡口古镇时,曾信步峡溪,尽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画意。他的诗词创作是否也曾吸取了峡溪的营养?

继续往下走,就到了峡口溪与广渡溪交汇处,水势陡然壮阔,前赴后继,奔向凤林溪。夕阳在山,黄昏在水;山水如画,醉美峡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