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东南日报》与江山、衢州及孔圣像

发布日期:2024-01-1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多娇江山客户端 作者:吴伟

民国时期,有一份行销浙江、苏南、闽北、皖南、赣东等地区且影响较大的报纸——《东南日报》。东南日报社曾两度在江山办报,时间分别是1941年5月19日至5月31日和1942年5月26日至6月4日。《东南日报》为何会与江山这个小县城有交集呢?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呢?笔者尝试对这段历史做一番梳理和回溯,旨在为家乡的人文历史研究提供一些资料。

《东南日报》的前身是《杭州民国日报》。《杭州民国日报》于1927年3月1日创刊,是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直属机关报,曾有多次人事更迭和改组。1934年6月16日,《杭州民国日报》正式更名为《东南日报》,并成立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综观东南日报社的历史,报社的三巨头是许绍棣、胡健中和刘湘女。胡健中是东南日报社的核心人物。

《东南日报》最辉煌的时期是1935年至1937年。1937年该报日发行量最高达3.5万份,拥有数十万读者。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日报》仍保持了1.8万份的日发行量,是名符其实的东南“墨堡笔垒”。

《东南日报》不仅在江山刊发过号外,还刊发过与江山、衢州有关的一些报道和文章,报社职工与江山也曾有过颇深的因缘。

一、东南日报社的迁徙和组建

1937年11月,在日军将侵占杭州之际,《东南日报》被迫迁至金华继续出版。1941年4月中下旬,占据杭州的日寇渡江沿浙赣线窜扰,报社人员匆忙逃离金华,分两路撤退。一路由严芝芳率领一部分职工前往丽水,成立丽水分社,汪远涵任总编辑,严芝芳以秘书名义代行社务并兼任经理;另一路由胡健中率领大部分职工前往江山。日寇退回杭州后,两地人员返回金华继续出版报纸。1937年底至1942年夏,是《东南日报》金华版出版时期,具体时间是1937年11月19日至1941年5月18日与1941年6月1日至1942年5月20日。报社地址先是在金华城内的塔下寺蒋氏宗祠,1939年7月7日迁至金华城外的望府墩。

1942年5月,浙赣战役爆发,金华沦陷前夕,东南日报社被迫分两路后撤。一路由刘湘女带领一批职工于5月17日至18日前往丽水,再次成立丽水分社,5月23日出版《东南日报》丽水版。丽水城两次沦陷,被迫于1944年12月迁至云和,改称云和分社。另一路由胡健中带队于1942年5月20日离开金华前往江山,5月26日起发行号外,6月4日晚上撤离江山,前往峡口,在廿八都休整了几天,翻过仙霞岭进入福建浦城,撤至南平。《东南日报》南平版于1942年8月21日出版,钱谷风任总编辑,报社地址是坐落于南平市以东约3公里小山麓的昼锦坊。

1943年秋,胡健中赴重庆任《中央日报》总社长,兼任《东南日报》社长,朱苴英代理社务。1945年9月1日,《东南日报》杭州版复刊,9月11日东南日报云和分社迁入杭州众安桥东南日报大厦,许绍棣任社长。1949年5月3日《东南日报》杭州版终刊。《东南日报》南平版于1945年12月在福建停止发行,1946年6月16日发刊上海版,并设立驻南京办事处。1946年6月16日至1949年4月30日是《东南日报》上海版时期。1948年3月10日,东南日报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东南新闻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49年4月下旬,许绍棣、胡健中和刘湘女出走台湾。装运《东南日报》上海版迁台器材的“太平轮”在途中触礁沉没。因多种原因,《东南日报》未能在台湾复刊。

《东南日报》的副刊有很多种,如1934年就有日刊《沙发》和《吴越春秋》,旬刊《金石书画》,周刊《民众卫生》《今代儿童》《读书之声》《教育园地》《科学常识》《银幕风光》《现代经济》七种。此后还有《东南画报》《小筑》《法言》《学苑》《读书园地》《通俗讲坛》《游艺》《长春》《文史》《国际知识》《大都会》《体育版》等。报社迁到金华后,《沙发》改为《笔垒》,周六则为《周末版》。

二、《东南日报》与江山

1941年6月1日,东南日报社设立江山办事处。江山办事处主任是竺升星、胡哲庵。后来日军退回杭州,《东南日报》也就迁回金华继续出版,但在江山留下了部分印刷器材,并设有办事处,承接广告、销售报纸、承印书刊等业务,这样也可以在必要时再度撤迁到江山这个据点。

1942年5月26日,《东南日报》在江山三光碓发行号外。三光碓坐落在江山港东岸丘陵山坡公路边,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郑三光的在此建有二座水碓,故名(据《浙江省江山县地名志》1984年版)。报社印刷厂设在三光碓,办事处设在县城中山路。社长是胡健中,管理部主任是朱苴英。6月4日,日军逼近江山,号外停刊。竺升星于6月4日任东南日报社浙江江山留守处主任。

《东南日报》的职工严芝芳在《九五老人道内情》(载《老报人忆〈东南日报〉》,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回忆道:

报社向江山运货的车辆大部分是由两浙盐务管理局提供的。我和张西林作为最后一批迁运人员,除于20日白天和晚上接车、装车运出一批批器材物资外,还留下报社自己的那辆福特大卡车,车上装有一架平版对开印刷机,另外还有十多名职工与我们一同撤离。我们这辆大卡车于21日傍晚离开报社……

经过一天一夜的步行,我们这十多人,经兰溪过龙游,到达衢县,与先走的胡健中会合在一起,共同向江山进发。

……

敌寇跟踪而来,后退无路,报社被迫继续撤迁到二十八都。真是天无绝人之路,两浙盐务局的汽车大队从浙迁闽途中,应胡健中的要求,答应调拨部分车辆供我们使用,这是我们迁闽的依靠力量。汽车主要用于装运器材物资,人员限乘老弱幼小者,还捎带职工行李。职工本人除被委派押运外,均以步行为主。在从峡口到二十八都的路上,刻字工人王治三不幸在行走途中被敌机炸死。……

在二十八都又停留了几天,撤迁队伍才继续前进,翻过仙霞岭,进入闽境的浦城。

文中提到的“翻过仙霞岭”是指翻过“仙霞六岭”中的枫岭(大竿岭);1942年6月,有“圣手书生”之称的王治三被敌机炸亡,报社给了王治三的妻子和岳母一笔抚恤金,王治三被草草埋葬,一说王治三是在茅坂农家被敌机炸亡的。1942年6月,东南日报社职工在廿八都作短暂停留,临时用的办公室和宿舍是祝应驹家的住宅。

东南日报社在金华时的职工总人数不到200人,在撤退前,刘湘女带走几十人,遣散了一大批,在江山又遣散了20人,到浦城为数已不多。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从浦城到水吉、建阳过建瓯,于7月底到了南平。8月21日《东南日报》南平版出版。

曾任《东南日报》资料员的王燕浪在《忆在〈东南日报〉资料室的五年经历》(载《老报人忆〈东南日报〉》,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说道:

江山,是去江西、福建的边界小县城,向西南去就是崇山峻岭的福建省了。白天敌机三五成群,轮番低飞扫射、轰炸。一天早上,我们几个人去逛街。店铺门大多打烊,冷落无市。不一会敌机来了,大家急忙躲进民屋,蹲在墙角或桌子底下,“轰—轰—轰”几声,震天动地,吓得大人胆战心惊,呆若木鸡,小孩哇哇大哭。离我们不远处,刚才还好端端的房子,已被炸成一片瓦砾烟火,血肉横飞,惨不忍睹。

报社载物资的卡车早已西进,人员休整一阵子后,也开始翻山越岭,上了仙霞岭。沿山崖的公路被炸得坑坑洼洼,七高八低。山沟里有辆仰翻的卡车,车身上弹洞累累,几具被敌机扫射撂倒的尸体,因天气炎热而腐烂起来,招来成群嗡嗡直叫的苍蝇。我们三三两两汗流浃背,拖着沉重酸痛的双腿向前迈步,直到傍晚,到了叫做二十八都的地方,在山坳里的小街民屋借宿,翌日继续步行。大家的脚底板都起了水泡,一跛一跛,七歪八倒地把自己拖到了第三大站福建浦城,再次休整。

个把星期后,报社同仁继续步行,向还遥远的南平挺进。

综观《东南日报》的历史,报社职工与江山因缘颇深的主要有陈向平、查良镛(金庸)、余绍宋、何永德和张西林。

陈向平原名陈增善,他于1940年1月进入东南日报社。在抗战时期,他任副刊《笔垒》和副刊《周末版》主编长达7年。他还曾任评论记者、副刊《长春》主编、社论委员会评论委员、主笔室(原评论课)主笔,又曾在参考资料室任职。1949年5月,陈向平任上海留守处主任。

陈向平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用“双溪一士”的笔名写了不少报告文学,揭露日寇的罪行,批判国民党当局的无能,同情劳动人民。他勤于与作者、投稿者通信。他自己也写杂文,有许多笔名,其中有一个笔名是“叶灵鸡”,这是与作家叶灵凤开玩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陈向平先后在上海市教育局研究室、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办公室、上海新知识出版社、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职。1974年,陈向平在上海被迫害致死。1980年,陈向平案得以平反。   

1942年5月,在衢州中学读书的查良镛(金庸)来到江山与陈向平结识。此后,两人各撰写了一篇《千人中之一人》登载在《东南日报》南平版副刊《笔垒》上,讲述了双方在江山相遇的经过和感受(详见徐青的《情缘江山》,载2023年10月7日《今日江山》)。1946年7月10日至1947年10月6日,查良镛任东南日报社报务股收听室收听员兼翻译,又任外勤记者和副刊“咪咪博士答客问”专栏的编辑。汪远涵在《与查良镛、钟沛璋通信叙旧》中说:“金庸在信中还异常谦虚地提到当年事:‘承不以浅薄见弃,遽授以编辑一版幽默副刊,我以咪咪博士之笔名与读者嘻嘻哈哈;相隔40年,往事仍如在目前。’”(《老报人忆〈东南日报〉》,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34年6月,为扩充篇幅,开创新局面,胡健中创办了《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聘请著名书画家余绍宋任主编。《金石书画》于1934年9月15日首发至1937年8月15日停刊,共计出版87期,单独印行,随报赠送。余绍宋还任“编辑余谈”“文献汇刊”专栏的主编。余绍宋是浙江龙游人,1883年出生于衢县化龙巷。受江山人毛云鹏之邀,余绍宋曾在江山中学堂讲学,与马叙伦是同事,后因“慈禧太后肖像案”离开江山赴日本留学。1944年,余绍宋故地重游,曾赋诗一首并序。

曾在《东南日报》任职的何永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江山县末任县长。何永德祖籍开化,于1949年4月14日赴任县长,至5月6日江山解放,任县长的时间前后不足一月,是年他34岁。1935年至1939年,何永德先后在《东南日报》杭州版和《东南日报》金华版工作。1935年,他考入东南日报社当练习生,1935年至1937年初任采访部外勤记者,1937年8月13日至8月底任平绥线战地特派员,1937年11月19日至1938年春任国内版助理编辑,1938年2月7日至1939年7月任副刊《笔垒》编辑。1949年后何永德先后在公司、工厂和学校工作过,于1996年去世。

《东南日报》的职工张西林,原是中共江山中心县委书记,经过国民党省党部调统室策反而叛党,并带领军警搜捕过中共党员。他于1939年4月脱离组织,于8月投靠国民党。据常山的邹鼎山老人(1918年—2019年)回忆:1939年4月间,在金衢特委书记林一心主持的县委会议上,大家严厉地批评了张西林自动脱党的行为,张西林当时痛哭流涕地表示要痛改前非,但后来又擅自离开江山脱党了。邹鼎山及时向特委汇报了这一情况,林一心立即赶来江山,采取应急措施,使江山党组织免遭损失。邹鼎山因张西林的叛变而被捕,遭受了敌人的酷刑,但他始终没有泄露党的机密。

1941年,张西林在金华期间进入东南日报社工作。他进入报社后,先是任国民出版社校对员,继又在报社工厂任工厂管理员,后又升任工务课课长,监视工人的进步活动。1942年5月20日,张西林任迁移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是严芝芳。张西林后又任印刷课课长、应变委员会委员。张西林曾发起组织过东南日报社“二十六兄弟会”。1945年,张西林编著的《最新实验新闻学》由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

三 、江山冤狱案

《东南日报》的职工钱谷风在《我与向平在金华的峥嵘岁月》中说道:“军统奈何我们不得,他们的江山站趁制造‘汉奸案’的机会,迫令商人诬攀包括我与向平在内的《东南日报》人员,并派人来南平阴谋动手,宪兵团特工系统侦知后,引起互讧,并密报胡健中联合反击。胡健中直接向戴笠告状,戴笠亲自赶来三战区查究。‘汉奸案’平反,军统江山站头头被处死刑。经此一番风波,由向平结交警备司令陈洽新,由我结交宪兵团团长高维民,新闻检查处再没有什么可以作难我们的了。”(《老报人忆〈东南日报〉》1997年版)

这起“汉奸案”又被称为“江山冤狱案”或“江山冤案”。据《文史博览》(2004年12期)和《近代中国大案纪实》(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等资料,可将“江山冤狱案”概括如下:1942年5月至6月间,杭州商人陆宝生到江山经商,获利甚丰。军统调查室江山行动组组长魏哲秋觊觎陆宝生的钱财,将他诬为汉奸。陆宝生遭逮捕,屈打成招,又被迫诬陷其他人,因此许多人被逮捕入狱。又有一名叫柳莲芳的杭州女士,经江山欲赴福建南平,因年轻貌美,遭魏哲秋调戏,并被诬陷为汉奸而逮捕入狱。东南日报社的竺升星、钱谷风、陈向平等人也被牵连。彼时胡健中已带领东南日报社职工从江山迁往福建南平。胡健中得知此事后非常震惊,迅速搞清楚是军统调查室主任、湖南人姚则崇负责此案。胡健中经过斡旋,此事惊动了上层领导,戴笠于是派军统的连谋、赵世瑞等人到江山调查。戴笠又到江山复查,同意连谋的报告,释放了被冤者,迫于舆论压力,将姚则崇撤职拘禁,将魏哲秋枪决。被冤的人虽然获得释放,但大多已倾家荡产,有的人因受了酷刑而落下终身残疾。

四、 《东南日报》刊载、介绍的美景和美女照

1937年初,《东南日报社》正式迁入众安桥新厦。1937年2月《〈东南日报〉新厦落成纪念特刊》刊载了《浙江省营公路沿线名胜之导游》,介绍严子陵钓台、山水秀丽之杭桐公路、晋丽公路、三爿石、方岩、仙都石笋、烂柯山、景星山、一帆峰侧面观音、歌山桥等风景点。其中对三爿石、烂柯山和景星山是这样介绍的:

烂柯山

烂柯山在衢州城治南十里,有石室,轩敞深邃,相传为晋玉质上山采薪,逢二老人共奕(笔者注:“奕”通“弈”),食一枣,精神倍增,一局方终,而执柯已烂,故名其山,由杭往游,乘杭桐建兰衢公路汽车可以迳达,约需十二小时,每人单程票价为五元九角三分,小包车当日可到衢县,往返车资八十八元,由衢至山麓人力车路已可通行,乘轿或舆,每乘两元足矣。

三爿石

三爿石,相传为江氏三兄弟所化,故又名江郎山。高六百寻,色丹耀目,日色崦嵫,落云斜晖,实胜雷峰夕照,巅有池,产碧莲金鲫,尤为名贵,茶叶为其特产,可治胃疾,岩麓有寺,可资膳宿,有泉,名虎跪,甘冽芳菲,茗味隽永。山距江山县治之南本路江浦段茅板(笔者注:“板”应为“坂”)站及大悲山站约六公里,山麓筑有汽车路,土方大半完成,通车为期匪遥,自茅板(坂)或大悲山站乘轿往游,价约一元五角,山景奇秀,炎夏凉爽,亦避暑之圣地也,距杭三百十三公里,小包车一天可达,往返车资百元。

景星山

景星山,一名老虎山,形似虎,故名,距公路江山南站,仅三里许,高四十五丈,周五里,山腰有宾阳洞,石屋深邃,秉烛而入,曲折蜿蜒,深达数里,明代余一龙建塔于其巅,山麓有烟萝洞,已由江山县府辟为风景区,经营规划,不遗余力,若乘本路汽车由衢至江山站,计程三十八里:单程票价六角,若觅游侣五六人,雇用小包车前往,一小时可达,迅速舒畅,往返车资仅需十二元一角六分。

《〈东南日报〉新厦落成纪念特刊》以左图右文的形式对衢州和江山风景作了介绍,言简意赅,不仅介绍了名称的由来、景色的特点,还说明了路程、交通、票价和车资等情况。从对三爿石(江郎山)的介绍可知,彼时江山县城到江郎山的公路尚未完全建成,但离完工为期不远。

1942年9月13日的《东南日报》南平版刊载了双溪一士撰写的《南迁什记·小江郎与大仙霞》。双溪一士是陈向平的笔名。《南迁什记·小江郎与大仙霞》具体内容如下:

过了淤头没有几里路,忽然在公路东边二十里内外,看见有两个山峰,拔地并立,高耸于千山万岭之间,我想起稼轩“撑持天地与人看”之句,不须问路人,便知道他就是江郎山。

山的骨相的是不凡。江南邱(丘)陵地带,多馒头小山,独此峰矫然不群,雨中望去,犹可辨认他那一副睥睨众壑,英挺倨傲的风姿。

我在雨中向南走,他也好像跟着我走,走了廿多里路,向东望望,他还在路东边山雨迷濛中站在那里。从前从长江入蜀的人,一到上游沙滩山峡多的地方,有“朝见黄牛,暮见黄牛”的感触,可以想见舟行之慢,旅途之苦。今我于山中寂寞独行,并无同路的侣伴,倒觉得这位小英雄的亲切可爱来了。

走到中午时候,雨停日出,再向东边望时,我们的小英雄不知在何时已告失踪。突然出现于眼前的是一座堆叠得无边无际的浓翠如云的大黑山。他管领着群山万壑,拥有未便问询的数百里的草莽势力,好像横卧在当路的一条恶汉,他冷冷然交叉了双臂,向路人要买路钱的样子。

以一个柔媚的名字称呼他,唤起他做仙霞岭,我总觉这头衔与他粗鲁的性格不相衬之至。

倘若此时小江郎和他并立在一起,那真是大巫与小巫之比了。小江郎的面目,清晳分明,英锐之气,在一个小格局中,使人一望而知。仙霞岭则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一脸孔上冷冰冰的尽是野性,你捉摸不到他在准备向你握手呢,还是对你伸老拳。他眼睛望着你那一起一落的心胸,告诉你道:

“小伙子,你跑进我身边来再说。”而你也不得不一步一步挨近他身边去。不论心里在喜悦他或是恐惧他。

好像大豪杰之与小有才者的区别一样,小江郎始终使诗人墨客见了好玩,从未教人望而生敬畏之心;大仙霞则使奸佞之徒见了他倒毙下去,使真英雄见了他,披襟直上,畅开胸腹,极目而放歌。

此文中提到的“稼轩”是指宋代词人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写过一首《江郎山和韵》:“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陈向平的这篇短文表达的是他对江郎山和仙霞岭的印象和感受,并将两个风景区作对比,以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小江郎与大仙霞,而《浙江省营公路沿线名胜之导游》主要是据实介绍风景区,可以说一是散文,一是说明文,各有趣味。

《东南日报》还刊登过一张与江山颇有因缘的美女照。据《廿八都镇志》(2007年版)记载:戴笠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廿八都姜秉镛宅举办女特务训练班,“1942年,戴笠陪同美国海军情报署代表梅乐斯上校,到廿八都视察训练班,并将训练班中最漂亮的金小姐(21岁,上海人,照片上过《东南日报》)送给梅乐斯做小老婆。一年后训练班南迁”。 

傅国涌先生在《发现廿八都》(增订版,2005年初版)中是这样说的:

1941年3月,戴笠从难民中挑选出四十几位少女,都是上海、杭州等地来的难民,在姜秉镛旧宅办了一期女特务训练班,全名为‘东南办事处特务训练班’,专门训练能深入日寇后方搞情报和破坏的女特务。她们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也只有21岁。……正是这一次,戴笠带着梅乐斯视察了设在廿八都的女特务训练班,就住在姜守全家后院的小楼上。从姜守全旧宅的大门进去,向左拐弯就进入了幽静的后院,花木扶疏,还有池水一泓,可以看见一座二楼客房的旋转楼梯。特务训练班中最漂亮、也是年纪最大的金小姐当年就站在这个旋转楼梯上拍了一张照片。美女的倩影还曾登上了《东南日报》,少年时代看到过那张照片的杨庆山老人印象极深。他说金小姐是上海人,漂亮极了。她原是杭州汽车修理厂的工人,随厂迁到廿八都,当时21岁,她是主动要求加入特训班的。随着日寇沿着公路攻打福建,特训班只办了一年多就南迁了。那个漂亮的金小姐的命运也不知道如何。

文中提到的姜守全于1949年带着全家离开廿八都去了台湾,姜家宅院遂于当年8月被作为乡政府所在地。

五、《东南日报》对孔圣像迁移的报道

衢州至圣南宗孔庙有一对“镇庙之宝”——子贡手摹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秋,孔子第四十八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时带来这对楷木圣像。

按照《东南日报》记者的说法,至圣南宗奉祀官孔繁豪为保护楷木圣像的安全,于1942年护送圣像至庆元县(在庆元县大济村奉祀圣像)。1944年10月,他在庆元去世。1946年8月27日,圣像被奉迎回衢州,在至圣南宗孔庙大成殿前隆重举行了孔子及亓官夫人圣像还庙仪式。

1944年11月30日的《东南日报》南平版刊登了潘然幅撰写的《孔圣楷像在庆元》一文。“孔圣楷像”是指用楷木雕刻的孔子像,也就是楷木圣像。“庆元”乃浙江丽水辖县,位于浙江西南部。此文具体内容如下:

【庆元通讯】至圣南宗奉祀官孔繁豪先生,于十月底在庆元逝世,遗嘱指定其侄孔祥楷承袭。现在则由他的弟弟孔繁英暂代供奉“圣楷”。

孔繁豪先生于三十一年敌寇窜扰浙东时,供奉着孔圣楷像由衢县迁移至庆元。途中各方虽因尊敬孔圣而给予很多便利,但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

笔者于去年到庆元,与孔先生会过几次面。他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文质彬彬的人,他的性格,却有点近乎豪爽,欢喜喝几杯酒,谈锋很健,年纪还不到五十岁。他供奉着孔圣楷像住在离城三里许的大济村,笔者和他第一次会面时,在大济村吴乡长家里。

从和孔先生的谈话中,知道至圣“南宗”“北宗”的分派,发生在宋高宗南迁时。那时,北方正被践踏在金国的铁蹄下,孔圣后裔长房——孔繁豪先生的先祖,就供奉着孔圣楷像南迁。到了衢县,就在城里住下。政府为他们造了很考究的房子,即衢县城内至圣南宗孔庙和奉祀官府廨宇。后来乱平了,他们并没有回故乡曲阜去,一直住在衢县,于是就被称为至圣南宗。在北方曲阜的,则被称为至圣北宗。

民国二十四年,孔繁豪先生,被中央派为至圣南宗简任奉祀官。这次委派,据说得着考试院戴院长和行政院孔副院长助力很多。

孔圣楷像,据孔繁豪先生生前告诉笔者,是子贡手雕的,这又使我们知道孔圣七十二贤弟子之一的子贡,不仅是一个善于说话的外交家,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雕刻家呢。

早在1933年作家郁达夫就到衢州参观了至圣南宗孔庙。郁达夫是这样描写这对孔圣楷木像的:“陪我们去孔庙的,是三衢医院的院长孔熊瑞先生,系孔子第七十三代的裔孙。楷木像藏在孔庙西首的一间楼上,像各高尺余,孔子是朝服执圭的一个坐像,亓官夫人也是一样的一个,但手中无圭。两像颜色苍黑,刻划遒劲,决不是近代人的刀势。据孔先生告诉我们的话,这两像素来就说是出于端木子贡之手刻,宋南渡时由衍圣公孔端友抱负来衢,供在家庙的思鲁阁上,即以到衢州后的年限来说,也已经有八九百年的历史了。孔子像的面貌,同一般的画像并不相同,两眼及鼻子很大,颧骨不十分高,须分三挂,下垂及拱起的手际,耳朵也比平常人大一点儿。孔子的一个圭,一挂须,及一只耳朵,已经损坏了,现在的系后人补刻嵌入的,刀法和刻纹,与原刻的一比,显得后人的笔势来得软弱。”(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烂柯纪梦》,浙江铁路局1933年版)

关于孔圣像和“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孔繁豪先生,衢州的庄月江先生有深入细致的研究,读者可以参阅他的相关文章。

结 语

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日报社几度搬迁,与江山产生了缘分和交集。东南日报社在迁徙中人员伤亡,资财损失,8年之中迁徙5地,换了7个地址,但仍积极宣传国仇家恨,激励民众抗日,推动民族救亡运动。由于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文化人士的参与和支持,《东南日报》副刊办得颇具特色和生气,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东南日报》的许多独家报道和文章是珍贵的史料,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