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锦绣江山

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爬行类介绍

发布日期:2024-01-1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江山仙霞岭自然保护区共记录爬行类物种40种,其中中国特有种有11种,占保护区爬行类物种总数的27.5%。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保护区40种爬行类动物中濒危等级近危以上的物种有15种。其中有极危等级的1种,为平胸龟;濒危等级的6种,分别为乌龟、崇安草蜥、尖吻蝮、银环蛇、黑眉锦蛇和王锦蛇;易危等级的有6种,分别为舟山眼镜蛇、乌梢蛇、赤链华游蛇、乌华游蛇、中国沼蛇、铅色蛇;近危等级的有4种,分别为股鳞蜓蜥、饰纹小头蛇、台湾烙铁头蛇、短尾蝮,其他均为无危物种或未予以评估。

根据《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浙江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区爬行类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平胸龟和乌龟2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崇安草蜥、尖吻蝮、舟山眼镜蛇、黑眉锦蛇、王锦蛇5种,本期对这7种仙霞岭自然保护区重点爬行类物种进行介绍。

平胸龟

平胸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形中等,背腹极扁平。背甲长卵圆形,四肢强壮,被有覆瓦状排列的鳞片。前缘大鳞排列成行。前肢5爪,后肢4爪,指、趾间具蹼。尾长,几与背甲等长,其上覆以环状排列的矩短形鳞片。头、背甲、四肢及尾背均为棕红色、棕橄榄色或橄榄色。头背有深棕色细线纹,头侧眼后及颚缘有棕黑色纵纹。背甲有虫蚀纹及浅黄色细点。腹甲及缘盾腹面为黄橄榄色,有的缀有黄点。雄性头侧、咽、颏及四肢均缀有橘红色斑点。

平胸龟生活于山区多石的浅溪中,攀缘能力强,可攀爬溪中石头及树干觅食或晒太阳。性情凶猛,食性较广,以肉食为主,爱吃蟹、螺、蜗牛、蠕虫及鱼等动物,也吃野果。

保护区平胸龟适宜生境面积较广,但是数量极为稀少,主要分布于白确际、大凹里、苏州岭和龙井坑等地多砂石、溪水清澈的山涧溪流。近年来目击记录仅有2~3例。

乌龟

乌龟,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背甲较平扁,有3条纵棱。背甲盾片常有分裂或畸形,致使盾片数超过正常数目。腹甲平坦,几与背甲等长,前缘平截略向上翘,后缘缺刻较深。四肢略扁平,前臂及掌跖部有横列大鳞。指、趾间均全蹼,具爪,尾较短小。生活时,背甲棕褐色,雄性几近黑色。腹甲及甲桥棕黄色,雄性色深。每一盾片均有黑褐色大斑块,有时腹甲几乎被黑褐色斑块所占,仅在缝线处呈现棕黄色。头部橄榄色或黑褐色;头侧及咽喉部有暗色镶边的黄纹及黄斑,并向后延伸至颈部,雄性不明显。

本种为我国常见龟类。常栖于江河、湖沼或池塘中。吃蠕虫、螺类、虾及小鱼等动物,也吃植物茎叶及粮食等。在保护区内主要分布于白水坑水库及库尾宽阔溪流区域。

崇安草蜥

崇安草蜥,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背鳞较侧鳞略大,棱强,排列不呈明显的纵行,逐渐过渡到体侧的粒鳞。腹鳞大,排成6纵行,中央4行最大且平滑,两外侧2行稍小而具弱棱且游离缘尖出。四肢较短小而纤细,尾细长,背覆起棱大鳞。生活时背面呈暗绿色,腹面色较浅,体侧有1条白色纵纹。

崇安草蜥善于攀草爬树,常于闷热雷雨天气前出来活动,趴伏于茶树、芒萁等草灌中,行动敏捷。白天行动迅捷,警惕性远高于北草蜥,夜晚常栖息于林缘树枝草叶上。食性较广,以蛾类、蜘蛛、蝗虫类和昆虫的幼虫为食。

保护区内分布于水洋村、交溪口和龙井坑等地。

尖吻蝮

尖吻蝮,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头大呈三角形,吻部突出。颈较细,体形粗短,尾较细而短。头背黑褐色,头自吻部经眼斜至口角以下为黄白色,偶有少许黑褐色点。头腹及喉部为白色,散有稀疏黑褐色点斑。背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其上具灰白色大方形斑块17~19个,尾部3~5个,前后两个方斑以尖角彼此相接,方斑边缘浅褐色,中央略深。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尾背后段纯黑褐色,方形斑不明显,尾腹面白色散有疏密不等的黑褐色点。

生活于山区或丘陵林木茂盛的阴湿地方,常见于山溪旁石头上、阴湿落叶间、路边草丛等地。白天多盘蜷不动,头位于中间,吻尖向上,晚上遇火有扑火习性。活动繁殖高峰期为5月中旬至8月底,喜食鼠类及蛙类。保护区内分布较广,主要见于雪岭、老虎坑、大子坑、徐罗坑等地山地林道、溪流边和林缘区域。

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型前沟牙类毒蛇。头体背面呈黑色或黑褐色,颈部有似眼镜状的白色斑纹,在颈部膨大时尤为清楚。体尾背有窄的黄白色横纹10多条,颈部及体前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有二黑点及一黑横斑,体中段之后的腹面逐渐呈灰褐色或黑褐色。舟山眼镜蛇色变的个体较多,有白色色变、米黄色色变、深黄色色变、黑色色变和棕色色变等,尽管体色发生各种色变,但颈背的斑纹仍可见到。

栖息于平原、丘陵和低山。常发现于丘陵山坡、坟堆、灌木竹丛等处。春秋两季多在洞穴附近活动,而夏秋季则分散到山脚田野、河滨沟旁、稻田菜园等地,为昼行型蛇类。食性广泛,以蛙、鸟、鼠为主,也吃蜥蜴、泥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等。保护区内主要见于白水坑水库等地低海拔农田荒坡区域。

黑眉锦蛇

黑眉锦蛇,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体型较大的无毒蛇。头略大,与颈明显区分。头体背黄绿色或棕灰色,体背前中段具黑色梯状或蝶状纹,至后段逐渐不显。从体中段开始,两侧有明显的四条黑色纵带达尾端,腹面灰黄色或浅灰色,两侧黑色,上下唇鳞及下颌淡黄色,眼后具一明显的眉状黑纹延至颈部,故名黑眉锦蛇。

体形大,行动迅速,善于攀爬,性情较凶猛,受惊扰即竖起头颈作攻击姿势。平原丘陵均发现其活动,常在房屋及附近栖居,好盘踞于老式房屋的屋檐,故有“家蛇”之称。性喜食鼠类、鸟类及蛙类。

保护区内主要见于大龙岗、里东坑、周村等地林缘、林道区域。

王锦蛇

王锦蛇,浙江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型无毒蛇。头略大,与颈明显区分。体背鳞片周围黑色,中央黄色,体前部具黄色横斜纹,体后部黄色横纹消失,其黄色部分似油菜花瓣,故有名“油菜花”。腹面黄色,具黑色斑,头背鳞缘黑色,中央黄色,前额形成“王”字样黑纹,故名王锦蛇。幼小个体与成体大不相同,头体背茶色,枕部有两条短的黑色纵纹。体背前、中段具不规则的细小黑斜纹,体后段黑斜纹消失,呈分散的细黑点,至尾背形成两条纵行的细黑线;体后段及尾部两侧有一暗褐色纵斑,腹面粉红色或黄白色。直到体全长近80cm时,才变化为成体的色斑。

栖息于山区、丘陵地带,平原亦有,常于山地灌丛、田野沟边、山溪旁、草丛中活动。性凶猛,行动迅速。昼夜均活动,以夜间更活跃。保护区内主要见于荒田头、里东坑、松坑口、大龙岗等地林缘、林道区域。

(本版图片由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提供 祝肖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