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我的老师陈文华

发布日期:2023-09-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毛初一

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前夕,我收到陈文华老师从杭州寄来的许多书籍,有陈老师担任浙江老年大学文学研究会会长及会刊《常青文苑》(散文与诗词)主编期间编辑的文集、撰写的学习古典诗词的体会文章以及她的一些散文、诗词作品。翻看着一本本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书本,想到陈老师对我的鼓励和鞭策,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暖流。

陈老师是我在原淤头中学读高中时的化学老师。听学长说,陈老师是北京人,读高二时随父亲来到老虎山部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淤头中学担任化学老师。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大辫子老师”。

陈老师高高的个子,不胖不瘦,乌黑的头发梳成两条辫子,明亮的大眼睛,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显得很有朝气!她举止优雅,博学多才,上课时循循善诱,总能把枯燥的化学课程讲得有滋有味,同学们都特别喜欢她上的课。

1977年,那时的淤头中学条件非常简陋,化学仪器和药品少得可怜。陈老师多方奔走,千方百计为学校筹得一批化学仪器与药品,从而改善了学校的化学实验装备,并使学校成为当时金华地区的实验教学设备重点供应中学。

陈老师的教学很有意思,会通过一个个小实验跟我们传授知识:用毛线、棉纱、绦棉做实验,让学生了解动物纤维、植物纤维、人造纤维的特点与区别;用米醋与白酒做酯化反应生成香酯实验,让学生回去给家人做一次香喷喷的红烧肉。在严重缺乏教学设备的情况下,创造条件,把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

陈老师非常尊重学生,认为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从不在公众场合批评训斥学生,但也从不溺爱,学生犯错误,她会找个别学生谈话,以理服人。

作为一个在大城市长大的外地教师,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首先,听不懂江山话,其次,不会吃辣,不会用竹竿木桶到井里吊水。课间操20分钟,还要从教学区跑步回教工宿舍照顾孩子……陈老师在大学毕业后一直留在淤头中学,可以说把全部青春都奉献给了学校和学生!一分辛苦,一分收获,陈老师靠自己的坚持,为学校赢得荣誉,她所在的物理化学教研组被江山教委评为优秀教研组。

退休后的陈老师钻研上了文学,开始散文创作,学习古典诗词。她像学生一样,从头开始,阅读了大量书籍,创作了许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还屡屡在大型比赛中获奖。

陈老师的散文文采斐然,妙笔生花;诗词作品意浓韵雅,引人入胜。毕业多年后,我和陈老师又通过微信联系上,她经常给予我文学方面的指导,帮我修改诗作,我们亦师亦友,成了忘年之交。

“人逢盛世精神爽,老骥抒情歌不尽”。今年已经77岁的陈老师仍才思敏捷,笔耕不辍,又喜欢上了朗诵!她徜徉于诗山词海。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陈老师是我敬佩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