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没有“挑浦城担”,仙霞古道就不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运输线之一。“挑浦城担”的起始时间,就是这一运输线存在的时间上限。而此运输线存在之日,正是仙霞古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之时。本文经过对史料的辨析,确定这个时间是明晚期的万历年代(1573-1620)。错过了汉唐与宋元时代海丝之路的仙霞古道,就是在这个时期加入到其内陆运输线行列的。把仙霞古道参与海丝之路的时间,说成是宋元时代甚至是隋唐时代,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十万挑夫上仙霞”,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是对某种历史现象的概括表述。指的是某个历史时期,在仙霞古道上,经常有成百上千的挑夫,从江山清湖岭头出发,成群结队,肩挑重负,把需要搬运的商品货物,挑到二百四十里外的福建之浦城。这些挑夫的行业,俗称“挑浦城担”,也称仙霞挑夫。“十万”应该是个约数,指的是参与挑夫这个行业的年累计总人次,准确的数字已无法统计,一万肯定不止,百万肯定不到,便以十万概之。所谓“浦城担”,也并非只是浦城一个目的地,也有到江西之玉山、广丰,浙江之遂昌、龙泉的;即使是浦城方向,也有到福建政和或者只挑到峡口、廿八都的。至于挑夫,其实是仙霞古道沿线,尤其是清湖镇附近的农民,他们与住在清湖的常年专业短驳运输工不同,大多是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挑担,趁年强力壮时有一副钢肩铁腿,能长途负重,赚一份额外的收益。
这些芸芸挑夫可以说是一种奇特的存在,与之相配套的是所谓“江山船帮”,同样是一种奇特的存在。仙霞挑夫肩上的货物,正是“江山船帮”从钱塘江沿线及京杭大运河运来。在杭州的闸口码头,沿大运河南下的货物,到了运河尽头,货物由人工盘坝而出,雇用等候在那里的江山船只,沿钱塘江逆流而上,顺风张帆、逆风拉纤,终于到了清湖码头上岸,通过过载行分派给挑夫,翻越仙霞大小六岭,千辛万苦运送到福建浦城。仙霞挑夫的肩膀,组成了一条连接钱塘江和闽江的“大运河”。
这些从大运河运来的货物,除了供沿途消费之外,有一些就在浦城或者观前的码头下南浦溪,向福建的福州、厦门港驶去,继续漂洋过海,到达东洋或南洋,或再传美洲,这就和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接上了关系。
行商、船帮、挑夫,营造了一条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运输线,而对仙霞古道来说,挑夫则尤为重要,他们是运输链上不可替代的一环。没有仙霞挑夫这个群体,大运河、钱塘江、闽江的南北航运线就不能贯通,仙霞古道就不会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任何关系。因此,要研究仙霞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关系,就必须知道,仙霞挑夫这个行业产生的时代背景。
国有史,县有志,都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于“挑浦城担”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不会不留下痕迹,明朝天启年代的《江山县志》有如是记载:“士尚气节而励德行,向时人务本业,野无旷土。迩来清湖为闽越孔道,至有释耒而逐负担。”天启《志》(《衢州历史文献集成》第十一册,同治《江山县志》136页,中华书局。)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江山这个地方)士人重气节而鼓励德行,向来各务本业,土地从不荒芜。近来清湖码头成了浙江和福建之间的交通运输要道,竟有农民放下农具而去挑(浦城)担的。志书编者显然对此现象不甚满意,言辞之间似担心农民“不负本业”而致“野有旷土”,按古时以农为本的理念,也不是没有道理,都去挑担了,谁来种田啊?500年后义乌小商品市场初兴之时,人们也有过这样的疑问。
其中,“迩来”就是近来,那么,这个“近”有多近呢?
在这一版的《江山县志》上,有编撰徐日葵于癸亥年(1623年)所作的序,其中有“续以八十载遗事”句,说明该志内容可往前追溯八十年。查得明代上一次作《江山县志》是明嘉靖年间,而其序则作于甲辰年(1544年),即为该志纪事的截止时间(以上均见《衢州历史文献集成》第十一册,同治《江山县志》10-12页原序,中华书局)。从1544至1623年,正好是80年时间,这80年没有县志纪事,可以被视为“释耒而逐负担”发生时的上下限。忽略只存在了5个月的泰昌年代,前面是长达48年之久的万历年代(1573-1620),应该被视为是“挑浦城担”的起始年代。因为若再往前追溯到嘉靖年代,则已达50年以上,且隔了一个漫长的年代,便很难用“迩来”来描述,而且编者对之也应该习以为常,不会啧有微言了。
另有一块石碑也可以佐证这一说法。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江山县知县蒋光彦在清湖建九清廊桥,并作《九清桥碑记》云:“清湖镇,负郭可十五里,而近当孔道之冲。闽以南、大江以西,估客行商转毂入越,由此地上下。闽荐绅大夫宦游他郡国及四方之宦闽者,或不道信州,间道梨关,水税舟而陆税车,清湖亦一要会也。”(《衢州历史文献集成》第十一册,同治《江山县志》111页,中华书局。)在万历已经走到二十二年时,蒋知县说清湖镇“近当孔道之冲”,应该还是万历年间发生的事。
一册天启县志,一块九清桥碑,相互独立的两个证据,都指向万历年代,这个时间应该可以凿定。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世懋(苏州太仓人)任福建提学副使。次年作《闽部疏》,有如此形象描述:“凡福之紬丝,漳之纱绢,泉之蓝,福延之铁,福漳之橘,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这一段文字反映了当时福建与江浙之间陆海商道贸易的繁荣,走“浦城小关”,即走仙霞古道,而且提到“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闽部疏》“盖世懋曾官福建提学副使,记其身所阅历者也”。这应该作为从明万历年代起,仙霞古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确凿证据了。
不过,也许有人会以郑善夫(1485-1523,福建闽县人,曾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所作的《竹枝词》,来说明挑浦城担的时间还可以向前追溯到明正德年代:“梨岭遥于枫岭遥,小关高比大关高。佣夫过岭如平地,一岁来回二百遭。”有论者曾经断言,诗中的佣夫,就是仙霞挑夫,即“挑浦城担”者。
自从南宋史浩修了石头路后,来往仙霞古道的行旅不绝于途,“凡往来闽浙暨之京师者,以其路捷而近,莫不争趋焉”(杨荣·杨文敏公集,卷12)。但是在上面行走的,诚如蒋光彦在《九清桥碑记》中所说,既有“估客行商”,也有“宦游者”,这两类人的情况其实大为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宦游者”是官员或者文化人,与他们一起走的是随身携带的行李。“宦游者”走仙霞古道,必定轻装简从。因为其间道路十分艰险。周亮工说:“闽由浦城往浙,必度仙霞,峻岭高三百六十级,凡二十八曲,长二十里。”(周亮工·闽小纪,卷3)尽管山道修得较好,但因山道陡峭,入闽者多苦于浦城山路。这些“宦游者”及随从,大都肩不能扛,手不能提,“三百六十级”仙霞岭,肩舆驴马都用不上,能空手走过去就不错了,自然要雇用当地的“佣夫”,帮他们的行李越岭。而“估客行商”是商人,他们要运的是大量的货物,这些货物从浦城或者清湖挑来,肩挑一百五十斤以上的重担,上陡峭山道,岂能“过岭如平地”?从清湖到浦城,一趟就要四五天,焉得“一岁来回二百遭”?把“佣夫”当做“挑浦城担”,分明是一种未加细辨的误读。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行业,挑浦城担始于何时,或许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时间,但说它始兴于明万历年代,应该是大致不会错的。不过,这一时期,仙霞古道运输线是作为常玉古道的并存支线而存在的。
随着仙霞岭山区人口增长和政府管理的加强,经过万历时代的发展壮大,仙霞古道为商贸货运提供的服务也日渐周全。明天启三年(1623年),闽藩葛寅亮曾报请抚、按两台,关闭崇安分水关,开浦城小关;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在江山廿八都设浙闽枫岭营的同时,福建长汀三州驿也迁至浦城,称“小关驿”。顺治十二年,常山的广济水马驿也迁至江山。这一系列措施,使仙霞古道成为福建与浙江之间的主要商业运输通道。
因为“挑浦城担”是仙霞古道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必要条件,有关明万历年代以前乃至宋元时代,“仙霞古道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运输线”的种种说法,比如,“宋代以来,经浦城至仙霞关之路,也是福建物资出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其实都是不准确的。其原因在于,在明中期以前,仙霞古道还没有充分发育,并不具备产生“挑浦城担”的条件。
以仙霞挑夫必经必宿之地廿八都为例,据宗谱记载和多次调查表明,现世居廿八都的居民,最早迁入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大多迁入于康熙年间,(蔡恭《廿八都镇志·综述》)这是与廿八都崛起于清康乾时期相吻合的。在此之前,廿八都虽然历史悠久,但也不过是百来户人家的农村聚落,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江山设12个乡44个都133个图,廿八都不过是一个图而已(当时江山11万人,平均每图不到900人)。而偶有三五行人过仙霞岭和每天有数以百计的挑夫需要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后者需要配套的一整套商业服务和政府的安全管理。在这种条件下,这些挑夫吃在哪里,住在哪里?谁来保护挑夫和货物的安全?
因为当其时,仙霞古道是客道,但还不是货物运输道。仙霞古道虽经南宋时代募工修葺改善,步行者可以通过,但乘马者、肩挑负贩者、抬轿者仍难逾越,地势高危,一失足即有生命之危,所以一直没有成为浙闽赣三省交通的重要商品运输通道。浙赣湘粤闽之间的商品运输,除水路外,主要走常山至玉山一段八十里陆路,因此,这一段陆路运输特别繁忙。
至明末清初,由于常玉古道过于拥挤,同时为了攻闽及围攻郑成功,顺治八年(1651年),闽浙总督驻衢州,将常山一路改走仙霞岭。闽省有一部分货物,也改道经仙霞岭,或经广丰至江山清湖转水路。正是在这一时期,仙霞古道成为闽浙之间的最主要的商品运输路线。
小结:以福建海港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滥觞于秦汉,初兴于唐,繁盛于宋元。从明中叶到晚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东洋国家的参与和西班牙人把中国商品运到美洲,形成了最早的世界市场。由于明万历年代仙霞挑夫的应时而生,仙霞古道运输线得以参加到海上丝绸之路的内陆运输线行列,不过要强调的是,这个时候福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已经不是泉州而是漳州月港了。
在参与国际贸易的同时,仙霞古道运输线孕育和产生了沿线以廿八都为代表的商业集镇和商业聚落,而清湖码头则是其发源地。
(本版照片由沈天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