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山市长台镇,瞻仰当地古代历史人物,少不了谈论台湾总兵柴大纪。倒不是柴大纪在清代任福建陆路提督等高职,以及御授“太子少保”和“一等义勇伯”,享受从一品官待遇的原因,而是他的才智、勇气、战绩和他的生涯、命运、结局,以及平定台湾、管理台湾的政绩,令人感怀、感叹、感慨。
弃文从武
清雍正八年(1730年),柴大纪出生在江山县嵩高里柴宅的一大户人家,少年时与兄弟一样,脸阔耳大,身体粗壮。柴大纪兄弟五人,其排行第二,兄大纲,三大经,四大伦,五大纬。经族中贤人指点,柴大纪字为肇修,号东山。
柴大纪从小聪明机灵,悟性较高。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柴大纪11岁时,母亲病亡,15岁时,父亲去世,全靠勤劳守节的祖母赵氏抚养长大。祖母是个有识之妇,尽管家庭不宽裕,仍坚持送大纪进私塾读书,并言传身教,引导孙儿要光明磊落,学好本领,报效祖国。柴大纪不负众望,孜孜不倦,手不释卷,子史经集,过目不忘,下笔既快速又流利,且坚持学武术,练得一身强筋骨,赢得里人的称赞。
柴大纪像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柴大纪应考童子试。督学东皋先生窦光鼐见其魁伟彪壮,气宇轩昂,对他说:“子文非不佳,然观子仪表,将来必为干城之器,肯弃文就武乎?”大纪:“诺!”从此,柴大纪改习武道。每天拂晓,他便起床奔赴营盘山的马道上策马弯弓,操练刀枪,举千斤石。晚上,他点上青油灯,认真学习《三国志》《荡寇志》《孙子兵法》等书籍,且风雨无阻,坚持不懈。
有一年秋末,村里趁河水干涸,组织力量抢修建筑防洪大堤。只见河滩上,人声鼎沸,你追我赶,大家扛的扛,抬的抬,挖的挖,搬的搬,栉风沐雨,夜以继日。柴大纪凭借自己体壮力大,或手捧、或背负两百多斤鹅卵石健步快走,一人可顶三四个劳力。由于大家的努力,加上柴大纪的奇特功夫,一百余米的防洪堤,原计划两个月完成,结果提早半个月完工。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庚辰,柴大纪不负众望,发挥自己特有骑射舞枪的武艺在乡试中获第七名武举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34岁的柴大纪,又在进京会试中获第四十一名武进士,殿选中三甲第十七名。上司见柴大纪武艺高强,精通战术,气度不凡,十分欣赏,多次向皇上推荐。从此,柴大纪在军中笃志满怀,青云直上,先后任福建福宁镇守备、福建水师提标左营守备、澎湖水师右营参将、湖南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等职。
平定台湾
台湾历来是中国的领土。清康熙乾隆年间,台湾四面环海,民众开悟较迟,加上岛屿面积小,只设台湾府(府治台南)和台湾、凤山、诸罗3县,隶属福建省管辖。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台湾常有蟊贼骚扰,社会混乱。柴大纪奉旨升为福建水师提督兼台湾镇总兵、参赞大臣,并扬帆百里渡海,开始守护、管理台湾。
作为台湾的最高军事长官,柴大纪从台湾岛屿的实际出发,认真布防,配备好弓箭、鸟枪、盾牌、刀剑等兵器,修建好沙船、唬船、哨船、巡船等;他以身作则,带头操练,加上他膀大腰粗,在8000余名的驻兵中,柴大纪不怒自威,下属对他既诚惶诚恐,又十分敬佩。他对部下严格,纪律严明,常以江山方言训教官兵。有一次,他对下属官长说:“明日乌鹿宿上操,及力卡拉的东西都要带上。”一些官兵听此,丈二摸不着头脑,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后经江山的士兵再三解释,才知是拂晓前,要带上所有装备和兵器,摸黑去操场训练。还有一次,柴大纪率一支军队在海堤上巡视,忽见百米处有一黑影一闪而过。大纪忙对一亲兵说:“你格不紫靠徐,将他喀来。”旁边下属听了不知所云,而这位亲兵正是江山人,听了大纪指令后,心领神会,立即轻手轻脚摸索前往,抓来这位林爽文军队的探子。原来大纪的江山话指令是:你悄悄地靠近,将他捉来。
台湾岛开发较迟,岛上的民众与大陆联系很少,科技知识贫乏,思想尚未开悟。在插秧时,见有许多甲鱼爬行,常大惊失色,认为是水中怪物,便弃田而逃,故水田荒废很多,粮食常常歉收。柴大纪闻知,忙派人从家乡招来一批农夫来台湾帮助种田。为追赶插秧季节,这些江山人头戴笠帽身披蓑衣,在水田里莳田。只见满田满畈江山人弯腰拱背,倒退而行,遇有乌龟鱼虾,一一捉之。傍晚,柴大纪与这些江山人将捉来的鱼鳖炒之、煮之,当着台湾民众的面大嚼而快。开始,台湾民众惶恐不敢食,后闻到烧熟的鱼鳖香味,也试着品尝,果觉美味诱人,忙相互转告,抢着嚼之。当地居民纷纷仿效江山籍士兵捉鳖,既改善了生活,又能放心播种。从此,台湾岛内开始捉鳖种稻,由一熟改为二熟,甚至三熟,粮食逐年丰收。
为了防御外患,柴大纪又组织官兵与当地民众,从海滩搬来贝壳,用山石烧成石灰,拌上黄泥,并采用江山特有的“三合土”技术,按比例拌匀,用来修筑海堤和土城。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七月,台湾移民林爽文等一伙成立天地会,起兵反清,迅速猛烈,曾发展到10万余人,并先后攻克彰化、诸罗等地,直逼台南府城。柴大纪开始不以为然,后见情况不妙,除留1200余名士兵留守府城外,亲率1400名官兵奋勇迎敌,相继收复诸罗、凤山等地。在坚守诸罗县城的8个月内,林爽文集聚几万人围攻,均被柴大纪率官兵击败。柴大纪为保护城中4万余百姓,日夜坚守阵地。因被困已久,粮草将尽,兵民以地瓜、野菜、树根、豆粕充饥,加上援兵未到,情况十分危急。然而,柴大纪意志坚定,组织兵力把守四周,誓与城池、百姓共存亡。乾隆皇帝闻之,大为感动,先后授柴大纪为“太子少保”“一等义勇伯”,加衔福建陆路提督,享从一品,并诏命改诸罗县为嘉义县,同时为其家御制“褒忠勤荩”匾额,以光宗耀祖。乾隆皇帝还诗兴大发,为柴大纪加恩封一等义勇伯作御诗一首。诗云:
正月诸罗克复才,结营墙筑更沟开。
旋闻夏杪贼猖獗,竟敢城攻恣击豗。
以少胜多策真壮,联孤为众志犹恢。
义民勇士感诚笃,禦垒输粮弗懈颓。
有旨相机计求别,直陈固守志毋回。
析骸为爨虽未至,望眼已穿待援来。
督饬进兵莫迟耳,优颁加爵实宜哉。
重臣劲旅兹将到,剪寇书勋凯宴陪。
蒙受冤案
历史也常常会开玩笑。正当柴大纪卓越超群,辉煌登顶,显赫扬名时,一场大难不知不觉向他压来。
翻开《清史稿》第三百二十九卷中的《柴大纪传》,其中写道:“十二月,福康安至,嘉义围解,大纪出迎,自以功高拜爵赏,又在围城中,倥偬不櫜踺礼,福康安衔之,遂劾大纪诡诈,深染绿营之气,不可倚任。”福康安为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博恒之子,又传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曾总督陕甘两省。此等皇亲国戚、一品大臣,岂可怠慢之。
长台镇长台村的柴大纪故居,保护尚好。
其实,福康安在赴台途中就给乾隆帝上奏,认为柴大纪在平息林爽文之乱中指挥有误,加上此次会面礼节不周,对柴大纪耿耿于怀。他向上奏曰:“柴大纪一为谎报军情,二为诸罗被围数月未失陷非他一人功劳,三为此人诡诈,不可倚任。”乾隆帝接奏后也犹豫不决,谕旨曰:“至昨据福康安奏柴大纪、蔡攀龙守城打仗情形多不确实一节,朕因此事反复思之,竟至彻夜不能成寐。”
谁知福康安并不死心。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月29日又上奏对柴大纪处理意见。奏中说,柴大纪之罪有三:一为延误军机,二为废弛营伍,三为居官贪渎。还有一些对柴大纪久有嫉妒的将领,说什么柴大纪不讲大清官话,常以令人不知所云的江山土话笼络人心,结党成伙,似有谋反之图。故“合依将帅故意迀延误军机斩决例,拟斩立决。”
对此案,乾隆帝为求公正,曾派工部侍郎德成暗中调查。谁知德成与福康安相互勾结,累积材料诬陷柴大纪。乾隆帝听其谗言,而柴大纪又倔强不服,顶撞皇上。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7月21日,时年59岁的柴大纪蒙冤被斩,血洒燕市。在闽3个儿子柴际甲(27岁)、柴际福(5岁)、柴际捷(又名柴四观,3岁)和三弟柴大经被牵连,被发配到新疆伊犁为奴。
清代诗人柴之藩为柴大纪蒙冤作七律一首。其诗云:
独守孤城二百天,存亡与共志弥坚。
生灵遭毒心何忍,草木为炊事可怜。
武穆精忠沉黯狱,贾生孤愤滴荒边。
奸国自古难容直,碧血应留太史编。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柴大纪之子柴际捷被流放30年而归,为此冤案感叹万分,也撰诗一首。诗曰:
本是豪华胄,如何竟尔贫。
孤寒怜弱岁,困苦伏慈亲。
襁褓同舟命,风霜异域人。
放归三十载,往事亿怆神。
《清史稿·列传》中也有撰文云:“若柴大纪有功无罪,为福康安所不容,高宗手诏,可谓曲折而详尽矣,乃终不能贷其死。军旅之际,捐肝脑,冒锋刃,求尺寸之效。困于娼嫉,功不成而死于敌,若功成矣而又死于法。呜呼!可哀也已。”
今读于此,台湾总兵柴大纪之案确实是真奇、真悲、真冤也!
文笔奔放
说到台湾总兵柴大纪,一般多认为其威武雄壮,盛气凌人,其实他刚中有柔,勇中有雅,是一位文武双全、精通文墨的儒将。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柴大纪不仅自己久战沙场,呕心沥血,而且对历代爱国名人如文天祥、岳飞的家国情怀,敬佩有加,常以他们的矢志不渝、赴汤蹈火勉励自己。尤其是家乡郎峰祝氏的将领的事迹更是铭记在心。如祝和中,字公介,曾任荆襄转运使,忠心耿耿接济军民,多年来风雨无阻负责运输粮草,志笃敦厚,战功卓绝。柴大纪曾挥笔作四言诗一首。诗云:
荆襄不靖,王师行征。
公职转运,接济军兵。
勤劳从事,粮饷充盈。
奉命奔走,不计前程。
论功行赏,诰命特旂。
歌公盛德,万里长城。
又如祝有年,字如龄,也是郎峰祝氏江山阁老街人。一次,悉知弟祝延年与贼兵景云作战,驰来乘勇助阵,打败敌军,后封都阃将军。柴大纪感怀其战绩和图像也为他赞诗一首。诗云:
会得孙英妙诀,武科进士出身。
攻伐征战神算,疆场帷幄能臣。
都阃将军重职,柳营处处生春。
御侮神威莫测,震惊山国海滨。
而今瞻拜图画,色相犹露天真。
柴大纪治军严谨,严以律己。军中一应公文,大多亲自撰写,而且文笔流畅,条理清晰。同时,常利用政余时间写下《纪十八重溪示绪将弁》《纪水沙连》《纪荷包屿》《纪虎尾溪》等脍炙人口的散文。
一日,柴大纪带领一些下属巡视台北海边洲渚,回营后已夜幕笼罩。他沏了一杯江山绿茶,正襟危坐,秉烛沉思。只闻窗外涛声阵阵,虫声唧唧,柳梢凉月如钩,他铺开笺纸,文思大开,信手书写一篇流畅明快、豪放飘逸的《记荷包屿》一文。文曰:
“辛丑秋,余巡台北,从半线遵海而归,至猴树港以南,平原旷野,一望无际。忽田间潴水为湖,周可二十里,水之州渚,昂然可容小城郭,居民不知几何家,甚爱之。问何所?舆夫曰:‘荷包屿,大潭也。’淋雨时,鹿仔草,太槺榔坑埔之水,注大潭中,流出朱晓坡,亦与土地公港会,大旱不涸,捕鱼者日百余人。州中村落,即名‘荷包屿庄’。斜阳向山,驱车疾走,未暇细为揽胜,然心焉数之矣!水沙连潭中浮屿,与斯仿佛,惜彼在万山中,为番雏所私有,不得与百姓同之,未若斯之原田丘丘,听民往来耕凿,结庐栖舍于其间,而熙熙相乐也。余生平有山水癖,每当茂林涧谷,奇峰怪石,清溪广湖,辄徘徊不忍去,慨然有家焉之想。而吾乡山谷幽深,崇峦叠嶂,甲于天下,所不足者河湖耳!是以余之乐水,更甚于乐山,而过杭州则悦西湖,过惠州又悦西湖,入台以来则悦水沙连。杭州繁荣之地,惠州也无旷土,水沙连又在番山,皆不得遂吾结庐之愿。如荷包屿者,其庶乎?建村落于屿中,四面皆水,环水皆田,舣舟古树之阴,即在羲皇以上,钓鱼射猎无所不可,奚事逐逐于风尘劳攘间哉!所恨千里重洋,僻在海外,不得常观光上国,恐子孙渺见寡闻,如夜郎之但知自大,是则可忧也,故记之以志不忘焉。”
民国三年(1914年),江山知事姚应泰阅此文,对柴大纪的山水情怀、妙笔生花大为感慨,不禁挥笔赞之曰:“戎马风尘中,忽然有山水。盖伏莽肃清,桑麻遍野,与民安乐之意也。不知者,以为认真欲结庐而居,则误矣!文情清冷荡漾,亦似一泓秋水。”
长台镇长台村的柴大纪故居,保护尚好。
翻开《江阳嵩高柴氏宗谱》著作集,喜见柴大纪在公务期间,还撰写了《论台湾寇变书》《与施提军论止杀书》《复制符论进兵中路书》《檄台湾民人》等20多篇说理透彻、舒展自如的公文。其中《檄台湾民人》一文中曰:“台湾,海外穷岛,野番木魅、虫蛇鹿豕之所居,往时岛夷海冦,居为窟穴。我皇上启之版图,冠裳而富庶之。四十年来强教悦、安深仁、厚泽伦、洽肌髓。汝等父老子弟莫不含哺鼓腹,辛生太平。”字里行间,表达了“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只有拥有祖国,才有太平富裕日子”的认知。
认真阅读这些应用文和散记,对了解台湾地理环境、人文历史以及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事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尤其对建设台湾、管理台湾、统一祖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长台柴氏宗祠前的广场上,矗立着的“奕世青云”牌坊。
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安全,离不开英雄。何谓英雄?一位史学家曾说:“英为文昌,雄为武称”,“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谓之雄”。长台嵩溪水哺育的台湾总兵柴大纪,既博学多才,满腹珠玑,又英勇绝伦,百折不挠,在文笔上得心应手,在沙场上冲锋陷阵,可谓是江山历史上一大英雄。我们缅怀他,瞻仰他,就是要继承他的爱国情怀,他的奋斗精神。如今,在长台老街边的柴氏宗祠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雄伟御赐“奕世青云”的冲天牌坊,在中门青石碑上刻着柴大纪等40多名长台籍进士的芳名,供人瞻仰、缅怀、深思。
参考资料:
1.《台湾通史》
2.《清史稿·列传》
3.《江阳嵩高柴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