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81002630081E/2023-129606 主题分类: 其他-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04-04
发文字号: 江政办发〔2023〕18号

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山市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3-04-1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江山市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4日   

(此件公开发布)


江山市2023年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方案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江山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全力打造“掌上办事、掌上办公、掌上治理”之城,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得到稳步提升。根据中央和省、市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战略部署,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对城市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进行全方位系统性重塑,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持续推进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应用建设,丰富智慧高效、精准治理、安全有序、和谐宜居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加快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城市监测预警能力。

1.推进数字城市运行中心实体化运行。针对城市运行可视化监管平台、基层治理四平台、“城市数据大脑”,分别由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委政法委、市大数据中心等部门牵头组建平台运维团队,对平台运行实行7×24小时运维,保障平稳运行。围绕江山市域治理“一中心”建设目标,理清市域多中心指挥协调职责边界,健全统一指挥体系,完善中心指挥协同相关机制,打造“融指挥、融业务、融治理”的“三融”运行模式。依托IRS(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平台、江山市数字化改革集成数仓、基层智治大脑等平台,集成城市综合、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文化旅游等相关条线应用、数据、城市运行体征指标,完善算法、调度、数据、安全、设备、应用六大中心建设,优化城市运行体征监测模型,通过物联感知、数字孪生等技术,不断提升平台监测感知、风险管理、监测报警、预测预警、巡检巡查、风险防控、决策支持等能力,实现主城区全方位可视化掌控、精细化管理。(牵头单位:市大数据中心、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2.推进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管理智能化。迭代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驾驶舱、数据看板功能,主要针对平台“数据归集底数不清、数据更新不及时、数据使用频率监测难、数据标签不精准、接口调用情况不明、支撑应用情况掌握不全面”等数据资源运营问题,推进公共数据归集、治理、服务、安全等全周期管理,推动平台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全流程可观、可感、可评估,实现平台数据运营“一屏掌控、一屏调度”,为智慧城市建设及数字化改革强化数据支撑。(牵头单位:市大数据中心,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3.推进“智慧警务”建设。建设全市统一公共安全视频汇聚平台,通过网络边界安全光闸将小区、公共停车场、街面停车位等人脸车辆道闸数据资源接入视频图像智能化应用平台。对监控资源浪费和视频监控维保不到位的点位进行整改,实现全市结构化视频监控数量达到8000路以上,满足政府各职能部门对公共区域视频监控的业务需求。(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4.推进数字化园区二期建设。基于一期建设基础,进一步完善数据更新汇集、业务流程优化、应用提升,强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日常监管能力,促进数字技术与政府履职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园区科学化决策、精准化治理、便捷化服务水平。(牵头单位:经济开发区,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

5.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按照《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相关要求,建成“全域的、安全的、便捷的”江山市数字档案馆,综合利用局域网和政务网平台,实现档案馆、立档单位的所有档案管理活动规范化、智能化、网络化。以资源共建共享为宗旨,以提供服务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打通档案信息孤岛,构建部门协同、机关内跑、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面向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档案资源查询利用服务。(牵头单位:市档案馆,建设时限:2023年10月底前)

6.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效能提升。贯彻落实政务服务综合窗口办事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开展初、中、高三级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全面提升窗口工作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基本实现全部持证上岗。持续开展事项认领、办件超期、事项不可用、“一网通办”率等政务服务指标监测,推进问题整改,提升群众和企业办事体验。积极挖掘“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优化建议,每月对重点指标进行晾晒通报,并纳入年度“一网通办”指标考核,力争年内政务服务办件“一网通办”率达到97%。(牵头单位:市营商办、各有关单位,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7.推进“好管家”应用建设。持续深化居家养老服务,丰富居家养老服务数字化场景。打造阳光厨房与安心养老院,建立厨房工作人员晨检、原材料采购、留样、消毒、送餐全流程食品安全监管子系统,提升食堂安全防护水平,筑牢食品安全防线。加快家庭养老床位智能化应用,基于“智能硬件+平台管理+运营服务”,采用门磁、烟感、防跌倒、人体红外等智慧监测手段,为“家床”老人提供24小时安全自动值守。(牵头单位:市民政局,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8.推进“智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加快建设“浙里健康e生”应用,打通省市县医疗数据高铁,完成公立医疗机构信息系统HIS实时贯通工作,为市民和医生提供历史就诊病历和处方查询服务。扩大“互联网+医保”服务,试点完成市人民医院医保在线支付结算功能,方便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在线问诊、开单,完成医疗费用医保结算,实现便捷就诊。全力打造“浙有善育”,夯实数据基础,完成“衢有善育”数智妇幼产前随访、产时记录对接,实现线上查询、预约分娩病床,提升产妇就诊获得感。加强生物安全在线应用建设,打造生物安全实验室监管“生安眼”系统,实现生物安全数据实时采集、存储、传输,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开展预警分析和反向巡查溯源。(牵头单位:市卫健局,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9.推进“智慧教育”赋能行动。聚焦“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两大主题,构建高质量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开展以“江山慧劳动”为载体的浙江省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形成“全社会参与、全课程融入、全过程可视”的学生素养数字化评价模式。深化“艺术互联网学校”省级试点,通过“数智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虚实交融、泛在互联的新型教学空间,促进城乡教育更加均衡。打造“精准教学”辅助系统,探索基于大数据的作业改进模式,推动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10.推进社区数字化服务建设。贯彻落实《省风貌办关于进一步做好“浙里未来社区在线”重大应用贯通实施的通知》等相关要求,推进乌木山、市心、文苑、学府、民声未来社区数字化建设,力争物联网全覆盖、驾驶舱实时监控分析、甜蜜社区服务活动全部上线。聚焦设备互联数据集成,以CIM平台集成物联为引擎,打造未来社区综合集成平台,重点实现未来社区创建全过程监管和运营全过程监测。围绕社区治理服务共建共享,建立社区端管理、物业端经营、居民端参与、商户端服务的四端融合“一张图”应用系统,将社区各类主体纳入智慧化网络治理平台,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多方主体共建共治。(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各有关单位,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三)提高城市智慧治理能力。

11.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建设上线“礼治江城”和“综合飞一次”应用,加快形成综合执法“服务+监管”的数字化综合模式。探索打造“综合飞一次”应用与条线业务应用融合场景,确保取得无人机自动巡查与机动服务相结合的实战效果。围绕“户外广告整治一件事”试点创建,承接推广并不断优化衢州市户外广告监管应用。(牵头单位: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12.推进道路交通管理智能化能力提升。依托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建设,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数字化水平。通过历年事故数据、实时报警数据、周边警力部署等三维数据打标分析亡人事故高发点位和规律性,结合点对点视频通话、4G执法记录仪、移动警务通等终端设备,前端感知事故形态、远端处置现场事故,有效拓宽事故防控的数字化改革路径,提升道路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牵头单位:市交警大队,建设时限:2023年12月底前)

13.推进新型监管机制提质扩面。深化落实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按照“应纳尽纳”“能联尽联”原则,科学统筹部门联合随机抽查和“综合查一次”,争取跨部门监管率50%以上,到期任务按时完成率100%,掌上执法率100%,信用风险分类结果应用率100%,检查结果公示率和发现问题后续处置率100%。(牵头单位:市营商办、市市场监管局、各有关单位,建设时限:2023年11月底前)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加强市智慧城市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统筹协调重大问题和重要需求,指导制定重大任务落地。对年度重点实施的项目,增强牵头力量,强化要素保障。

(二)强化项目管理。根据《江山市政府投资数字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办法》规定,明确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投标、政府采购、建设实施、项目监理、运营维护、绩效评价、保密安全等管理要求,对数字化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构建长效机制。推动建管并重,建立涵盖工作推进效果、过程、进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晾晒评比”促“比学赶超”,确保项目全过程管理到位、高标准推进到位、常态化运维到位,保障项目建设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