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泉井坑弄七号
——话说清湖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发掘始末

发布日期:2023-11-2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杨蜀子

图为当年帮毛兆梓改染军毯颜色的“万氏染坊”

因为我平时爱好收集、整理能用于文学艺术创作的种种素材,一些古镇的相关历史资料和自然景观,自然也有关注。今年国庆假期,作为乡贤会常务理事的我参加轮值,遇见清湖乡贤会吴拯修会长,得知吴拯修会长正在挖掘研究古镇的党史发展和英烈人物的故事,交谈中我提起红七军团军团部曾经设立在清二村某户人家宅子的事,红色革命题材的话题一打开,就迅速引起吴拯修会长一行人的注意,当即让我引路,带领他们来到这户人家。

这个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位于清湖古镇中心的泉井坑弄。这里曾是我五十多年前学习和玩耍的地方。有关这座老屋曾是红七军团军团部、解放军多次宿营里面的诸多信息,还是儿时的我听周边老翁老妪们给我讲的,同学的奶奶、大伯的父亲也曾讲过,所以我印象极深。

通过对当年红七军团军团部的旧址认真仔细地观察,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的种种蛛丝马迹若隐若现,善于史料考证的吴拯修先生一边和我们听取老街坊的介绍,一边又不停地查阅历史资料考证。事后,吴拯修先生郑重其事地跟我讲:“这个史料太珍贵了,这件事值得去认真地做。你要将这个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研究当成重要事情去做,取得当事人的证明。”

于是,我开始着手研究探寻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的事情,一次次走进老宅大屋,寻访周边邻居,不断上门去拜访事件当事人、亲历者,红七军团军团部曾驻扎在清湖老宅的事情渐渐清晰了起来。

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门前的这条巷路叫作“泉井坑弄”,更早之前是叫“邵侽大屋弄”。红七军团军团部旧址是一座徽派建筑风格的老宅,鼎盛时期曾有占地三千多平方米,是民国时期当地最大的油行老板毛兆梓的私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民国廿三年农历八月初五(1934年9月13日),一支从福建浦城过来的兵马来到清湖,据住在周边的老妪回忆,那支队伍人人都穿着泥灰色的衣服。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小镇上突然出现一批士兵,老百姓都很害怕,一些胆子小的或是家底厚实的人家都选择跑到南面的山里躲避风头。那一年,毛兆梓45岁,正值壮年,虽然对此情形内心也忐忑不安,但惦记家中老少和自己创下的家业,他壮着胆子选择留守宅子,护佑家人。

也不知这支行色匆匆的队伍之前是不是已经差人打过前站,他们的队伍一进入清湖,就直奔毛兆梓的宅子,队伍里的几位大官更是直接就搬进毛兆梓大屋的内堂坐镇指挥,一时间,大屋里挤满了士兵,连屋内上堂下堂的木板二楼也都住满了士兵,门头埂就更不用说了,全部都驻扎了兵马。那晚,毛兆梓一家老小避到下堂仓库边的杂屋里过夜。

据毛兆梓后人回忆,毛兆梓和家里的小辈们提起,当年住进大宅的几位大官,虽然年纪都不是很大,但是看得出来一大群人中他们的官衔最大。一位年轻的大官站在大门口,朝门头埂一喊话,原本在大门口吵吵闹闹的士兵一下子就全都安静下来。其中一位住在上堂左侧厢房里的年轻军官,来的时候还伴着伤风感冒在咳嗽。毛兆梓见状,连忙叫老婆姜仙霞用葱头蒸糖水给这位大官喝,让他发汗。当天,毛兆梓还叫来几位胆子大的帮工一起过来给这些士兵烧饭,把家里好吃好喝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士兵,连原本准备过年喝的两坛好酒也一并拿出来招待了。毛兆梓说,从没见过对老百姓这么客气的军队。

第二天(9月14日)天色还没亮,这支队伍就开始忙碌起来,毛兆梓和家人们透过门缝偷看,士兵们正在急急忙忙地准备行动,不一会儿,大队人马就集合完毕,步履匆匆地走了。没过多久,天色还有些黑,蔡家、清湖路口那个方向就有枪炮声传来,据一些胆子大跑去围观的人回来说,是这支驻扎在毛兆梓屋内的兵马与县城那个方向开来的兵马打起来了,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在清湖路口打起来,有的说是在七斗、童家那头打。估摸过了几个钟头后,枪声才渐渐消停下来,直至消失。镇上的人见许久未见士兵回来,才慢慢地出来活动,有的整理店堂,有的收拾屋子院子……毛兆梓屋内更是开始手忙脚乱地整理,在其中一个大官住过的房间角落,毛家儿媳妇王馨姣发现了一条土灰色的毛毯,不知是人家忘记了拿,还是故意给留下的。婆婆姜仙霞见到儿媳妇手里抓着的东西,脸色慌张地立马让人用粗布包裹起来,偷偷将它藏匿到二楼木板房不起眼的屋檐夹层弄里。过了好久,毛家人这才敢把这条毛毯拿出来,将毛毯一分为二剪开,然后偷偷把毛毯拿到离他家不远梅家行弄的万氏染坊,委托染坊老板万春祥把毛毯染成黑颜色。

《中共江山党史(第一卷)》(中共江山市委市志办公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第63—65页)载:“(1934年)9月13日,寻淮洲、乐少华、粟裕、刘英等军团领导人率第三师为前卫,第一、二师为后续部队……于下午三时,占领了清湖镇……当夜红军在清湖、蔡家宿营,军团部设在清湖镇。”

可以肯定,当时这个红七军团军团部就设立在清湖镇泉井坑弄7号的毛氏大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