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江山人来说,江山方言是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用语。但在塘源口乡洪福村洪公自然村,村民日常交流使用的却不是江山话,而是另外一种方言,江山人称其为“洪公腔”。外村人听洪公村民说话,就像外地人听江山话一样,只见各种音节从唇舌间蹦出,却不明其意,只能连蒙带猜来理解。正如当地村民所说,“我们说的话,5里外另一个村的村民就听不懂了。”
提起在江山却使用非江山方言的地方,大家首先会想到廿八都古镇这个“方言王国”。廿八都古镇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曾经繁华的商贸,将三省边际之地的人与文化融了进来。但洪公自然村深处大山之中,为何会形成如此独特的方言呢?
近日,记者带着这个疑问来到洪公自然村,了解这里独特的方言。刚进村子,就见一名村民从文化礼堂中走出来,熟络地与另外一名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的村民聊着天。
“Jiu Su Su Shen Me Xi De”
“Po Qie Lao Pu Lei”(音译)
出于好奇,记者上前询问两人的聊天内容,其中一名看热闹的村民张扬华用江山话给翻译了一遍:“中午打算做什么吃的?”“白菜、萝卜。”
村民为何说的是“洪公腔”?据洪福村干部张同福介绍,村民所使用的“洪公腔”其实来自福建方言。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先祖张在千由福建汀州府上杭县吴乡迁至洪岗(后更名为洪公)定居,随后便在此处繁衍后代,福建方言也就此沿袭了下来。
“我们每年农历九月十六要去福建祭祖。不仅是我们村这边的张氏后人,还有来自金华、丽水、广东等全国各地从福建迁出的张氏后人,都会回去祭祖。”张同福说,那场面可热闹了,几百桌人聊着各自的近况,陌生的感觉因为熟悉的语言变得融洽。
记者翻阅了不少书籍,都找不到“洪公腔”的相关记载。只有江山本地学者戴明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记载了“洪公腔”的一些相关知识与趣事:“洪公腔”保留部分古代汉语。如柳宗元写的《黔之驴》有一句“以为且噬己也”,“噬”为咬、啃的意思,而洪公腔讲吃饭就为“噬饭pánɡ”。洪公腔富有自身的特色,如丈夫叫“老lóu公”,眼睛叫“目珠”,公鸡、母鸡叫“鸡公、鸡嬷muó”,苍蝇叫“乌蝇qīn”,丝瓜叫“乱lánɡ缀zhēn”,下雨叫“落lòu雨”,月亮叫“月光ɡānɡ”,发热叫“发烧xiū”,穿衣叫“着jiū三”,今天叫“久布”,明天叫“天工”,中午叫“久边”,晚上叫“夜yā浦bū”等等。也有与江山方言发音相近的词汇,如西红柿叫“番茄”、甘薯叫“番薯”。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精髓所在,古老的“洪公腔”也一代代流传了下来。“现在本村的小孩多会说‘洪公腔’、江山话、普通话,村民交流用‘洪公腔’,对村外的江山人说江山话,对外面的游客说普通话。”张同福说,他们想将方言保护好、传承下去,因为保护好自己的方言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村里的文化发展和交流,展现洪公村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