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湖古镇有条弄堂小道,叫做十八曲弄,道路虽小名气却很大,镇内几乎无人不晓。这条路以往我走过几遍,印象中除了道路曲折之外,好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那么,十八曲弄得以远近闻名,究竟是什么原由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走进十八曲弄。弄堂路宽不到两米,路面均用鹅卵石铺就,现在已经没有十八个曲了。住在边上的居民说,先前是有十八个曲的,后来民众建房,老房子被拆,十八个曲已被拆得只剩七、八个曲了。不多一会儿,我走到了十八曲弄的出口处,问边上房屋的一位老者,十八曲弄这条道路过去究竟是通往哪里的?他说,这条道路过去是通向江西方向的一条主干道,原本山边沿有一斜坡道,可拾级而上,后来民众盖房时,这条斜坡道被挖掉了,成了现在的这样一个口子。从毛氏祠堂基下面过去,山上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石道,通向山那边的航山根路,航山根有一个渡口,以前客商往来要乘渡船过航山根大溪。过去清湖大溪连着五百湖,水深湖阔水位高,湖水满溢到航山底,大溪边上既无房屋,也无其它道路,因此,山脚下的这条十八曲弄,就成了通往江西方向唯一的一条交通要道。明清时期,清湖码头繁荣昌盛,十八曲弄是江西客商来往清湖码头经商的必经之道,每天人来人往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哦!难怪十八曲弄如此声名远扬,原来小小的十八曲弄,竟是通往江西的一条繁华的商道。前几天我在南孔书屋值班,清湖三村的周德和老师傅同我说起十八曲弄的往事来。他说,他小时候就没有了母亲,是摆饭摊的婶娘带大的。当时,江西玉山、广丰方面来的客商来清湖码头,十八曲弄是必经之路。他们来时,会挑上烟叶、茶叶、蚕豆、药材和当地的土特产等物品,到清湖街市上出售。江西多高山,盛产药材,还有名扬四方的三清山云雾茶。清湖街市上有药店12家,药材需求量甚大,除自用外还要外销。江西客商回去时会购买清湖公泰酱园的酱油和其它物品。清湖码头上人员流动多,街市上仅菜馆店就有9家,豆腐酒店28家,饭摊就更多了,仅上街头就有七八家。从十八曲弄走到市面上去,客商要经过其婶娘的饭摊店,经常在其婶娘饭摊店里吃饭借宿。在饭摊上吃饭,一般只有一碗米饭,一碗豆腐汤,豆腐汤中要加点酸菜。头天晚上来,吃顿晚餐,带住一宿,也只要二升半米,比大饭店来得经济实惠。在周德和印象中,他的婶娘不仅待客热忱,还煮得一手好饭,深受顾客的信赖,饭摊店经常是客商爆满,屋无余舍。
周德和是个打铁师傅,手艺精湛,今年已89岁,身体健朗,只是耳朵有点背,讲起话来大声大气,生怕人家听不到。他笑呵呵地说,你别以为摆饭摊是个省力的行当,其中奥妙无穷,其它不说,仅煮饭一门手艺,就够你学习几个月。开店摆饭摊,主要是在煮饭上下功夫,同样的米,你要是煮出来的饭,比别人的数量多,就可以赚到钱。要是把饭煮成了饭团,肯定蚀老本。他说,煮饭的诀窍关键在开锅落米和开水冲饭胚这两个节点上。落米时灶火要烧旺,俗话说,“文火烧猪蹄,武火煮米饭”,锅水烧开后,要把预先洗好的米,一勺一勺地往锅中倒,这叫做落米。落米后,灶火烧得越旺越好,然后用铁铲把锅中的米,反复铲拌。待米粒吸水胀满,用爪篼把饭胚捞起,架在木桶的粥盘口上面,用刚烧开的开水,浇注在饭胚上,把米粒间的米浆水浇注出来,饭粒相互间就不会粘连了,那饭胚一粒一粒就像鱼子一样,清清楚楚。再把饭胚装进饭甑中蒸熟,这样蒸煮出来的饭,饭粒松散,互不相粘,饭香喷溢,香飘满屋。过去,十八曲弄来往客商众多,开饭摊也算是个不错的行业。
后来,清湖码头衰落了,溪水下降,大溪边上建起了民房,还开了一条汽车路。现今,过去是通往江西的必经之路的十八曲弄,也被人们遗忘了。十八曲弄,曾经的繁华岁月,也就只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段美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