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红、朱永春委员:
你们在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建议》的提案(第242号)收悉。现将有关情况函复如下:
你们在提案中,根据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对全省89个县(市、区)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的监测结果,对比我市的得分及在全省、衢州市的排名情况后,提出了江山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不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充分、中小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不高、教师收入与专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四个问题。同时,针对我市教育现代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区域统筹,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办好城乡每一所学校;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发展生机活力;进一步优化教育环境,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四个提升建议。
你们的建议非常好。应该说我市历来重视发展教育,积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市上下高度树立“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就是抓经济,就是抓未来”的执政理念,于2011年出台了《江山市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委发〔2011〕40号)文件,启动了教育现代化的创建工作,以市委文件的形式确定教育现代化是全市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自2011年以来,每年不断增加财政投入,以创建工作为抓手,促使市域内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2012年启动了《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的创建工作,2015年6月成功创建;2014年启动了《浙江省基础教育重点县》提升工程,出台了《江山市基础教育提升工作两年计划》(江政发〔2015〕76号)文件,2016年通过省基础教育重点县评估;2017年成功创建《全国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市、区)》。
我市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建设
教育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为全面落实政府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责任,我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教育现代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积极深化政府对区域教育的统筹与管理。市政府每年召开工作大会,对全市教育工作进行科学部署,全面建立了教育现代化发展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2012年召开全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动员大会,2015年召开全市基础教育提升会议,2016年召开教育现代化创建攻坚会,2017年召开全市教育现代化迎检工作会议,书记、市长亲自到会并作重要讲话,为我市推进教育现代化保驾护航。一是建立常务议教制度。定期召开政府常务会议,及时研究教育重大事项;二是建立定期调研制度。市长、分管副市长每季度坚持到教育系统调研一次,及时掌握工作动态;三是建立工作考核制度。明确教育、财政、发改、国土资源局等职能部门的教育职责,细化分解各职能部门单位的教育责任,并列入年度工作目标综合考核。
二、加快学校建设,优化管理体制
自2011年以来,我市积极构建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学校建设明显加快,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布局继续优化,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是规划先行,加大硬件建设步伐。2013年,江山市人民政府修订了《江山市学校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强化顶层设计,系统部署教育项目和布局调整,保障教育预留用地。“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实施教育基本设施项目48个,新建(含改造)校舍面积25万平方米,新征教育用地290亩,投入资金5.11亿元;“十三五”,市政府启动教育建设项目35个,总投资达15.1亿元。截至2018年底,实际完成投资7.88亿元。二是优化教育装备,引领智慧教育。全面实施《江山市教育信息化发展五年规划》,拓宽“教育信息高速公路”,2015年,全市学校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全覆盖;近年来,我市每年教育技术装备专项资金预算额都在1000万元以上,小学、初中、高中段教育的生均仪器设备值以及投入值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制定《江山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智慧教育项目二年行动计划》,两年计划总投资1.5亿元,积极打造“智慧校园”、“书香校园”和“特色校园”。三是改革创新,理顺管理体制。2016年,我市将4所城区小学和9所农村初中升格为市属学校;撤销9个学区和2个镇校,成立5个督学中心;将全市15所初中组合成4个初中共同体,由城区初中领头,推行“统一工作制度、统一校本研训、统一教师交流、统一评价考核”的运行模式;组建小学教育集团,将18所小学组建成6个紧密型教育集团,实现集团内干部互派、教师统一调配、资源统筹共享、考核捆绑统一;幼教一体化,将12所幼儿园组建成三个一体化教育联合体,做到法人统一,管理统一,财务统一。
三、保障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活力
构建“城乡统筹”的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师关爱行动”,实施教师幸福工程,注重师德师风提升,切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是保障教师数量。按省定编制标准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进行核编,以合理的编制增量带动和促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提高编制配置和使用上的针对性、合理性和有效性。2017年,全市教职工编制核定数为4219名,实有在编教职工4290名,编数占省定核编标准的101.68%;2018年,全市教职工编制核定数为4303名,实有在编教职工4346名,编数占省定核编标准的101.1%。二是待遇不断提高。2009年起全市义务教育段在编教师全面实行绩效工资,2013年起非义务教育段在编教师实行绩效工资,建立与公务员津贴同幅度、同标准增长的联动机制,教师总体收入逐年增长,并列入财政预算;2006年,农村教师按省定标准享受农村学校教师津补贴,2014年增设了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后又新设立教师质量奖年人均8000元,2016年,制定出台了《江山市城区优秀教师下乡交流支教补助办法》,给交流支教教师工作经费补助年均1.6—2万元;以“幸福教育”文化为引领,开展“三进三访、四季融情、五送工程”,畅通信息沟通,增进相互理解,诚心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大大提升队伍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三是师资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建立健全教师招考和优先服务农村学校制度,定向招聘山区学校、农村偏远学校新教师,近三年,全市共招录660名教师,每年为农村学校输送新教师160多名;2011年制定出台了《江山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明确了交流的时间、形式和对象;2017年7月,与全省28个县市同步启动教师“县(市)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5年,出台了《江山市农村学校名师评选管理办法》,评出首批农村学校名师20名,每人每年工作经费1万元。四是教师素养不断提升。每年组织开展针对性强、教育意义大、载体丰富的师德系列教育和实践活动,强化师德检查考核,以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为重点,深入开展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实施《江山市青年教师“1358工程”目标要求与考核办法(试行)》《江山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实施细则》,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
几年来,政府的教育主体责任明确,考评制度完善,多举措保障教育足额投入,助力教育现代化深入推进,教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与我省发达地区比仍有较大差距。下一步,我市将正视问题,认真查找差距,精准补短。
四、下一步的主要做法:
1.以创建提升为契机,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制定并实施江山市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区域城镇化进程,着力规划建设好城镇学校,全面解决“城镇挤”的问题。启动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编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优质均衡目标整改清单和县级政府达到优质均衡目标整改清单,督促政府采取“一校一策”,对相对薄弱的学校逐个研究对策,补齐短板,抬高全市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条件和水平。教育系统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形成教育合力,细化方案,分解责任,以最好的态度、务实的举措投入到创建中,促进我市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2.以夯实队伍为抓手,提升教育发展竞争力。以落实《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浙委发〔2018〕37号)为契机,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有效破解教师队伍建设中遇到的“瓶颈”,确保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把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列入对相关部门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促使在编中小学教师平均收入达到当地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非在编教师待遇,以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着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3.以增加投入为保障,提高学校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经费保障力度,确保做到“三增长两提高”以及教育建设项目资金足额到位,尤其要加大对小规模学校支持力度,为偏远地区、山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加大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对口支援力度,精准帮扶协作措施,提升帮扶协作层次,提高帮扶协作实效。开展新一轮的现代化学校创建,督促政府更加均衡配置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进一步促进市域内各小学、初中之间办学条件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义务教育段各学校之间的差异系数。健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共享机制,完善区域名校集团化、学校联盟、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形式,以优质名校带动薄弱学校,护峰填谷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4.以内涵发展为重点,树立全面教育教学质量观。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改革力度,倡导学校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开展体艺“2+1”活动,办好各类学生社团和各项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日常行为规范》《守则》等教育,拓宽德育养成渠道,培养良好的品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个性成长。营造乐学氛围,采用灵活合理的教育教学方式关爱学生成长。加强与国外学校的交流合作,提高与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关系学校的比例,开展更多的“千校结好”特色品牌项目,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与经历。
5.以优化环境为推手,助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教育现代化战略谋划,全面实施对市、乡镇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工作,落实地方政府发展教育主体责任。通过持续开展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监测、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学校督导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入学”和“办学”,按照“最多跑一次是原则、一次都不跑是目标”的要求,通过优化办理流程、整合政务资源、融合线上线下、借助新兴手段等方式,让信息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腿零跑腿,力争通过3年时间,在我市建成就读更省心、互动更贴心、办事更顺心、体验更舒心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提升群众对教育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感谢你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建言献策,促进江山教育加快发展。
江山市教育局
2019年6月8日
(联系人:王炳贤,联系电话:4072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