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初入行时面对患者的忐忑不安,到如今将精神障碍患者视作“可爱的特殊群体”;从单纯聚焦“治病”的医疗行为,到秉持“救人”的全周期康复理念。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三科主治医师周梓霖的职业生涯,恰似一场与心灵的深度对话,在治愈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人生愈发丰盈厚重。
近日,记者在市第四人民医院见到周梓霖时,她刚结束一场持续一小时的问诊。“很多患者在初诊时,甚至在长期治疗过程中,都会下意识地筑起心理防线。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平等的对话,辅以亲和的肢体语言,帮他们卸下防备、消除抵触,重新燃起对治疗的信心。”周梓霖温和的话语里,藏着对患者细腻的体察。
谈及投身精神卫生领域的契机,周梓霖说,这可以追溯到她的大学时代。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习期间,她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敏锐地发现许多躯体疾病背后,往往隐匿着心理层面的困扰或未解开的心结。精神病学既能运用扎实的医学知识,又能深入探索人类复杂的心灵世界,帮助患者走出“思维的泥沼”。她带着对探索与解惑的热忱,毅然选择精神科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
真正走上岗位,直面患者时,周梓霖的心中也曾有忐忑。“一开始总会担心患者突然情绪爆发、行为失控,也怕社会上投来异样的目光。”参加工作没多久,她确实面临过患者行为失控的情况,眼睛也因此受了轻伤。“那位患者出院时,还特地为这件事向我郑重道歉。”周梓霖回忆,现在再想起这件事,心里早已没有了负面情绪,更多的是作为医生的满足感和价值感。为患者“搭把手”,帮助他们更好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成了周梓霖职业生涯中源源不断的动力。
14年的临床实践,也让周梓霖对患者的认知发生了转变。在她眼中,这些常被外界贴上“思维怪诞、行为异常”标签的患者,其实是“可爱又真实的人”。“他们会用独特的思维方式解读这个世界,也有着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周梓霖笑着举例,有位患者擅长手绘,能把病房里的花草画得栩栩如生。她的诊疗视角也从单纯“看好病”,拓展到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功能康复。
“精神疾病的康复绝非止步于出院,回归社区、重建生活才是真正的挑战。”周梓霖说。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周梓霖深知,康复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打破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刻板印象与歧视。为此,她积极在社区开展精神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努力减少大众对精神障碍患者的误解和恐惧心理。
周梓霖还积极参与精神障碍患者的出院管理和社区康复工作。在患者出院后一周内,她会进行细致的电话或门诊随访,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药物不良反应鉴别以及社区功能康复指导。同时,周梓霖鼓励出院的患者尽可能参加工作,重新融入社会;对于实在无法参加工作的患者,也会引导他们在家里力所能及地做些家务。“以前我们说‘心灵手巧’,其实反过来说也是正确的,‘手巧’促进‘心灵’。”这是周梓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更是帮助患者重建生活秩序、找回自我价值的有效路径。“我们也会定期走访康复患者,一旦发现患者有复发的迹象,便及时进行干预,或调整药物,或劝导患者住院治疗,将风险降到最低。”周梓霖说。
从最初对心理治疗的“不以为然”,到如今坚定奉行“药物+心理综合模式”的诊疗路径,周梓霖亲历了精神卫生领域的深刻变迁。她感慨,以前人们迫于物质压力,常常忽视心理健康;如今物质条件改善,更多人开始关注内心世界,心理咨询的需求不断增长,从业者也随之增多。
十四载与心灵的对话,周梓霖用专业与温情为无数精神障碍患者点亮了希望之光。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她将继续坚定前行,为守护更多人的心灵健康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