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百年前的1925年,中国正处于新旧历史阶段的转折期,动荡和变革相交织。北洋政府内派系林立,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频繁爆发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是年,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但他确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继续推行,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年,无数有识之士满怀忧国忧民之情,苦苦探寻救国救民之路,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在此背景下,江山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涌现过一些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时间隧道去看看。
一
1925年,江山县沿用清末自治乡(区)制,全县设23个自治乡(区)。同年3月,河北内丘人亢庆印接任江山县知事(县长),原知事江山人毛翚复任劝学所长。是年,设金华地方审判检察厅江山县地方分庭,县知事不再兼管案件诉讼,实现司法与行政基本分离。(《江山市志》376页、396页)是年,江山县设有如下政府机关:县公署、警察所、劝学所、通俗讲演所、贫民习艺所、劝学所(同年改为教育局)、县议会、县参议会、县商会、县农会。其中,警察设广寒庙,贫民习艺所设城隍庙,教育会、通俗讲演所、商会设孔庙。(《民国江山县志稿》592页)
是年,有多名江山籍人士任省议会会员,他们是汪汉滔、胡维鹏、何建章、戴志南和周正杼。
是年,江山有人口约20万。全年地丁及上期田赋收入68730元,抵补金及下期田赋收入6449元。(《民国江山县志》587页)
是年,城区主要庙宇有:孔子庙、关岳庙、关帝庙、岳王庙、文昌庙、城隍庙、镇龙庙(水口殿)、保平庙、嘉泽庙、永和庙、水星庙等。(徐江都《江山寺庙文化拾遗》)
是年,加拿大籍传教士韩耀基(女)、高维义罗(女),从杭州下关登上木船,逆流而上,直达江山青龙埠,来江传教,在文明坊樟树巷建基督教教堂,成立江山基督教内地会。时江山城区还有天主教堂一所,址设平棋街。
是年,江山城乡以手工业为主,城区有成衣店23家,工匠29人;皮作坊8家,皮匠30余人,土法制革及制作钉鞋靴、板皮箱等。开始出现一些机械生产企业,如王增余的王余记钟表修理店,王立信成衣店(最早使用脚踏缝纫机),徐万兴铁匠铺(店主徐孙丁所打铁器有“孙丁快口”之称)等。(《江山城关镇志》44页)
是年,走在夜幕笼罩下的大街小巷或山间小路,不时可以遇见手提灯笼或火把的匆匆夜行者。那时,各家各户都用青油灯和蜡烛照明,直到两年后的1927年,汪民立、毛继善、何汉章、徐启坤在城区岳王庙筹办江山永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后,光明才穿透黑暗,照耀江山大地。(《江山史话》62页)
是年,毕业于杭州大陆高级测量科职业学校(简称“大陆高测”)的朱琼炳怀抱实业救国之志,在杭州创办草编厂。嗣后回长台老家,兴办萤石矿厂。(《长台镇志》297页)
二
1925年,北京民国大学文学院江山籍学生姜天巢,经李大钊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江山最早的共产党员。不久,受党的派遣,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26年回国,受党的指派,回江与朱曜西、毛鹏仙等人,开展宣传“三大政策”,动员民众支援北伐。1927年到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执教,宣传革命思想。同年5月被捕,在上海龙华英勇牺牲,年仅26岁。姜天巢用行动说明了什么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同年,毕业于江苏省立医药专科学校的毛鹏仙,在县城雅儒坊110号开办“毛鹏仙诊所”(后改为“为民医院”“博爱医院”),因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常为穷苦百姓免费治病,为四乡八邻所称道。他救死扶伤的同时,不忘学习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翌【】年冬,与朱曜西等人发起,在毛鹏仙诊所秘密成立国民党(左派)县党部,朱曜西任常务委员,毛鹏仙任党部农民部长。1927年3月,经姜天巢和北伐军二军六师党务科长王侃予介绍,毛鹏仙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成立的中共江山党小组成员之一。(《江山市志》609页、《江山文史资料》第四辑39页)
同年6月,就读衢州省立八中的毛松友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江山早期的革命活动积极分子。(《江山市志》(续)1098页)
三
1925年5月,上海发生五卅惨案,上海社会各界人士无比愤慨,纷纷加入罢工、罢课、罢市的斗争行列。为声援五卅惨案斗争,江山私立志澄中学师生组织“江山国货维持会”,许多进步士绅、商人也参加了成立大会。会场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提倡国货,抵制日货”等口号声此起彼伏。会后,“江山国货维持会”印发了1000余份传单寄往各地,并上街游行宣传,组织40多名学生成立“抵制日货检查组”,深入商店、码头、交通要道检查日货,一经查获,即予扣留。当年7月,在须江边青龙埠头查获200余箱日货煤油。江山县商会会长汪泽仁百般阻挠,激起民愤,遭到青年学生殴打。事后,汪泽仁等人勾结县政府,向上海日本驻华领事馆及军阀孙传芳控告此事。孙传芳下令解散“江山国货维持会”,不准抵制日货。县知事亢庆印也强令交出煤油。这次斗争虽遭受挫折,但唤醒了一大批群众的革命意识,为后来江山革命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江山革命文化史料汇编》45页)
时年22岁的江山早期革命者、诗人何炯也参加了这次斗争活动,并作诗《“五卅”运动》:
纱厂工人顾正红,成仁流血一英雄。
洪涛引起由潮力,骇浪形成是众功。
上海同仇洋场闭,中华共愤海口封。
声号势涌山河动,震撼乾坤荡远东。
主持这次国货维持会成立大会的主持人叫毛春翔。1925年6月,毛春翔从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被聘为江山私立志澄中学国文教员。翌年10月,与朱曜西、毛鹏仙等人筹组国民党江山县党部(左派),任工商部长。1927年2月,北伐军第二军第六师经过江山,毛春翔在江山城区江西会馆主持召开一千多人参加的军民联欢会,邀请师长戴岳、政治部主任萧劲光参加。同年,由姜天巢介绍,毛春翔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后,毛春翔先后在北平市图书馆、浙江省立图书馆任职,专心从事图书古籍研究。抗战期间,为保护浙江图书馆文澜阁珍藏的《四库全书》,他风餐露宿,辗转颠沛于浙贵渝等地,避免这批珍贵的国宝落入日寇之手。(《江山市志》《江山革命文化史料汇编》45页、《江山文史资料》第五辑53页)
四
1925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招生2314名,其中有4名江山籍青年——王庚白、毛应章、严怀光、毛人凤。当时的黄埔军校实行国共合作模式,有学员加入国民党,也有很多学员加入共产党。特别党部里,很多共产党员担任执行委员或监督委员,如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长,恽代英为政治主任教官,叶剑英为教授部副主任;等等。同样的学校,不同的选择,不同的结果。(《江山文史资料》第七辑194页)
王庚白选择了走革命道路。王庚白,原城关镇溪东村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第二团第九连学员,历任连班长、排长、连副、营长、团长、师少将参谋长、少将副师长、代师长等职,参加过讨伐陈炯明叛乱和北伐战争。1949年,在四川率部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160师副师长,次年因病返乡。1957年,创办民办鹿溪初级中学。曾先后当选为江山县第二届人民代表,第二届、第三届省人民代表,省政协第一、二、三、四届委员。王庚白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始终面向光明。(《江山市志》611页)
而毛人凤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毛人凤原名毛善余,原吴村乡水晶山底人,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同年底回乡奔父丧,从此休学在家。1934年,应戴笠之邀加入军统,先后担任军统局本部秘书、军统局代理主任兼甲室主任等职。1946年戴笠坠机身亡,他接任保密局局长。毛人凤在对付共产党和进步人士时,手段残忍,杀害过大批共产党员和爱国将领,犯下累累罪行,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出身无法选择,道路可以选择,而错误的选择将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
毛应章,江山城关人,抗日战争时期曾任福建省福清县、上杭县县长,浙江省青田县县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基隆要塞司令。严怀光,入学后被编入政治科大队第一队,后情况不明。(《江山文史资料》第七辑196页)
同年报考黄埔军校的还有原大溪滩乡湖川头村的徐之初、原清湖乡一村的赵春根(又名赵青根),因误了考期,被编入黄埔军校第五期。赵春根入学期间,参加了周恩来发起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后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党的活动,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眼中钉、肉中刺。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赵春根被捕,被乱刀砍死于广东虎门要塞炮楼,葬于广东红花岗烈士墓。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噩耗传来,江山城关人、青年诗人何炯悲从中来,作《吊赵青根烈士》以悼之:
埋骨家千里,招魂泪雨行。
羊城何有墓,鹿水岂无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赵春根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死,死得其所。(吴拯修《羊城何有墓,鹿水岂无情》)
同年,江山礼贤人姜超岳、城关经堂巷人姜汝文任职黄埔军校。姜超岳原执教衢州八师附小,应黄埔军校第四期报告厅少校秘书、蒋介石启蒙老师毛思诚之邀,来到黄埔军校,以书记员身份参与编撰《黄埔军校校史》。1950年,姜超岳去台湾,晚年创作了《我生一抹》《大陆陈迹》《林下生涯》等20多部著作,成为后人了解民国江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姜超岳《我生一抹》)
姜汝文,又名姜水纹、姜永纹,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生,黄埔军校中校第四期地形教官。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东南战时干部训练团总教官,官至陆军少将。(《江山文史资料》第七辑194页)
这年,仙霞岭下保安村外的一片竹林里,经常可以看见一个二十八九岁的瘦瘦高高的年轻人,背着手、低着头彷徨徘徊。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无法抹去他心中的无奈。经历了浪迹金华、杭州、上海、宁波等地的落魄,他被母亲蓝氏千里迢迢领回老家,又莫名被扣“乱党”罪名而锒铛入狱,虽经多方活动出狱,然萦绕心头的挫败感和幻灭感始终挥之不去。1926年春末夏初,他因事去江山县城,在悦来客栈邂逅文溪小学同窗毛善余。老同学了解了他的窘况,紧紧拉住他的手说:“春风兄,去广州吧,广州是革命发源地,革命的朝气在黄埔,黄埔军校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你在文溪小学读书时就立志希圣、希贤、希豪杰,如今岂能守着一片竹林消磨时光,消耗生命?”
就这样,戴春风离开了保安,同年7月到达广州,易名戴笠,考入黄埔军校。在那里,戴笠投靠蒋介石,选择了与人民为敌的不归路,用革命者的鲜血染红了头上的帽子,成为千夫所指的罪人。
五
1925年,江山县有小学186所,在校生6644人,其中初级小学176所(包括同年新办的西源、弓边初级小学),在校生5945人;完全小学10所,在校生699人。其中城区小学5所:县立文溪小学(1927年改名县立中山小学)、县立城区第一小学(1928年改称县立第一初级小学)、县立尚德女子小学(1927年并入中山小学)、私立若瑟小学、私立西河两级女子小学(后改名先河女校)。均实行四年义务教育。(《江山教育志》)
是年,江山县只有1所中学:私立志澄初级中学,为衢州地区第一所私立民办中学,创办于1923年,创办人徐志澄,校址位于原城关慈巷王祠。1924年8月,军阀孙传芳部越过仙霞岭,打败军阀卢永祥部,占领江山,强占志澄中学校舍,大量校产和设备遭严重损毁。1925年,经多方力争,孙军撤出,学校重新开学。(《江山市教育志》)
是年,衢州省立八中(今衢州一中)初中毕业生139人,其中江山籍学生59人,占42%,其中徐景清、蔡济川等人成为江山文化、教育、工商和政界的著名人物,江山重教崇学,由此可见一斑。(《衢州一中校志》)
六
1925年,32岁的毛子水留学德国,进修地理学。时因国内政局动荡,一度公费中断,幸得俞大维之荐,谋得驻德公使商务部书记(抄写员)一职,得以继续留学生涯。生活的清贫没有影响他求学的热情。那时毛子水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购书、听讲座,他曾在维也纳购买歌德的诗篇,在意大利米兰购买皮亚诺(Peano)著的《算术游戏》一书,还曾三次前往柏林大学旁听爱因斯坦讲课。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爱因斯坦讲课的确精彩极了。尤其难得的是他说话比著书还要浅近,学生容易接受。是个能言善道,又能舞文弄墨的科学天才。”此外,毛子水还在柏林大学旁听了爱因斯坦的老师潘克及璞朗克劳霭等科学家的讲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兼收并蓄,青蓝相继,一代国学大师就是这样炼成的。(《清漾毛氏名人》)
1925年秋,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江山长台人朱君毅,离开工作了三年的南京东南大学,北上清华大学,任教育心理学系主任。同年秋,江山城区人毛彦文从金陵女子大学(今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到南京江苏第一中学执教。毛彦文选择在南京就读与朱君毅有关,朱君毅离开南京又与毛彦文有关。他们曾是一对恋人。
早在1916年,朱君毅、毛彦文就订立了婚约,相约待各自学业完成后缔结连理。本是一段金童玉女的佳话,却敌不过世事无常的罡风。1923年,两人劳燕分飞。两年后,朱君毅选择了北上。1929年,毛彦文选择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此后,他们俩一个在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方面有所成就,撰写了《教育统计学》《统计学概要》《中国统计史》等专著;一个投身于慈善事业,用爱温暖那些贫弱的人们。(《江山市志》605页、《江山文史资料》第二辑54页,毛冬青《清漾毛氏名人》91页、131页)。
同年,青年毛善力辞去衢州省立八师教职,来到杭州省议会,从事书记员工作。工作之余,即前往定慧寺(虎跑寺),常常披星戴月才回到蜗居。龙井茶叶虎跑水驰名大江南北,毛善力却是因一人而来,他就是弘一大师李叔同。1923年8月,李叔同驻锡衢州祥符寺,偶然看到毛善力墨迹,即托人引见。两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遂成忘年之交,李叔同旋即收毛善力为书法金石弟子。那些难忘的日子里,弘一大师屡屡告诫毛善力:“书法历来是文人的余事,学问是最要紧的,只有学问好了,你的书法才能脱俗而有书卷气息。”为了提高爱徒的学养,大师推荐毛善力师从马一浮学国学,师从黄宾虹学国画,师从叶为铭学篆刻边款,如此游学于多位名家门下,转益多师,毛善力的学养不断得到加深,书法、篆刻水平日见长进,成长为浙西乃至全省著名的书法家。(《江山文史资料》第五辑53页)
同年秋,江山籍著名指画家郑仁山考入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师从文学家、美术家丰子恺。(《江山文史资料》第二辑35页)
同年3月,浙江省教育会议专门委员、省拼音文字讲习所教员、大溪滩方家村人凌独见,被浙江省教育厅任命为全省教育会议社会教育组专门委员。(王保利《江山凌独见与孝道》)
七
清溪清,四海行。1925年,王兆全34岁,新买了一艘八舱船,做起了船老大。那时,江山还没有通公路、铁路,水上运输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而江山自古七山二水一分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成了很多贫穷人家的不二选择。王兆全是我的爷爷,世代居住在清湖码头对面的蔡家村夏家窑。
萍飘他乡,立足为安。是年,15岁的祝维良从原须江镇陈村西垄,来到清湖上街清湖周恒裕布号当学徒。老板叫周光裕,也是祝维良的大舅。祝维良勤快干练有礼貌,深得大家喜爱。他还忙里偷闲,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画画,其爱好深刻影响了其子女祝鹏常、祝渭洋、祝瑜英和祝鹏杭等。
同年,14岁的徽州人吴炳荣脚穿草鞋,跟着一群牛贩子,走出安徽歙县西门,过岩寺,经屯溪,越马金岭,晓行夜宿,解米煮饭,最后落脚清湖上街“泰记南货店”,先做学徒,后当店员,在生活的夹缝中求生存。1942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在清湖街上回响,鬼子点燃罪恶的火焰,把清湖街烧成一片废墟,泰记南货店老板凌松华逃往廿七都山区,安家山场,把烧成一片白地的店基贱卖给了吴炳荣。吴炳荣在此开办了“泰和兴南货店”,本着先义后利、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理念,逐渐站稳脚跟。
1994年,吴炳荣在儿子吴拯修的陪同下,回到歙县老家。车过马金岭,老人泪花闪闪。想起70年前的那次长途跋涉,前路茫茫,不知明天的太阳还能否照亮这位“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徽州少年的心空,能不感慨万千?
与吴炳荣命运相似的还有汪锦西,1920年,他来到清湖上街“新华泰南货店”当伙计。1929年,即将开建杭江铁路的消息传来,汪锦西敏锐地嗅到了新的商机,几年后,带着妻子和儿子汪东林离开清湖码头,转战贺村,在老街上开设了“同仁泰”南货店。
清湖码头盛衰史里,流淌着多少江山本土人和外来者的汗水和智慧!
尾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江山虽小,但一叶知秋。透过一百年前的江山往事,可以窥见一个时代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