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东南阙里

发布日期:2025-05-1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徐源遥

阙里阙里,阙里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也是家乡江山方言指代“家里”的词汇,我方言讲得不好,“阙里”却讲得顺畅熟悉。

“你在哪里?”朋友问。

“我kei阙里。”这句方言翻译成普通话,意思是我在家里。

“出来嬉!”她说。

讲了这么多年,我以为对它很熟悉了,却没想到“阙里”这个小小的方言词汇中还藏着孔子的故事。

《论衡·幸偶》中写道:“舜尚遭尧受禅,孔子已死于阙里。”文中的“阙里”指的是孔子居住的地方,也相传为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弟子的场所。由此引申,也有了更宽泛的含义:既借指曲阜孔庙,又借指儒学。

南宋时,金兵南侵,孔子第48代裔孙孔端友,率族人随高宗南下,赐家于衢,孔氏家族遂分为南北两宗,自此扎根于衢州,繁衍生息,衢州也成为孔氏家族的又一圣地,史称“东南阙里”。后来,“阙里”二字也在衢州一带逐渐演变为家、家里的意思。

原来我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却依旧对衢州不甚了解,于是趁着周末,我来到了衢州市博物馆。

衢州,古称“姑篾”,衢江西周高等级墓群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青铜器和原始瓷器——实证了衢州地区在西周时期已成为一个地方性政治文化中心,经济文化繁荣,极有可能是史书中寥寥数言的“姑蔑国”。与此同时,浙闽赣皖四省交界之地是古越族发源地,衢州正处于这一地区的中心。

提到越族,刘向在《说苑》中记录了一首《越人歌》,战国时,楚国有一名贵族叫子皙,到江中游玩,划船的越人有感而发,吟唱了一首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越人歌》竟然也和我的家乡有关吗?“王子”泛舟的地方在扬越、吴越,不一定在衢州,不过越人的源头在这,不论是何地,都是一家人。

秦国一统天下后,于姑篾旧地设大末县,县治在今龙游县境内,是衢州设县级行政区划之始;而衢州设立地级行政区划,始于南朝,于信安县置信安郡,唐朝于信安县置衢州,因境内三衢山而称衢州,亦有“八方通衢”的含义,是衢州设州城之始,名字也从这时一直沿用至今。

衢州自古便是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通达的交通,“八方通衢”是衢州的优势。七百里仙霞古道给衢州的发展增添了不少助力:1100多年前黄巢起义,曾经两次率领军队进入浙江地区,开凿出了仙霞古道,打通了衢州至福建的山路,也增添了衢州在军事意义上的重要性。同时,衢江作为钱塘江的源头,自古就是浙西的重要交通载体,杭州至衢州、常山的水道自汉代开通,至唐代完善,水运的发达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也给之后商路、商帮、工商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着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和地理位置,两宋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衢州顺势发展,政治、经济、文化获得空前繁华。特别是在北宋时期,衢州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达到了顶峰,为两浙翘楚。明清时期,衢州军事重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古代十大商帮之一的龙游商帮,以衢州、龙游商人为核心,随衢州商业的成长而成长,随衢州商业的兴盛而兴盛;他们于南宋萌发,鼎盛于明代中叶,以经营珠宝业、贩书业、纸张业闻名。

透过博物馆的记叙,我仿佛看见这万年来的衢州人生活繁衍的情景,他们和我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习俗。在这方水土中,承载着奔腾不息的衢江,也承载了熠熠生辉的文脉,还有安居乐业的人民。如今,衢州的发展依旧延续着。交通“衢通四海,畅达天下”水陆空三线如血管脉络一般,连接着国内外;文化“南孔圣地,衢州有礼”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经济“继往开来,历久弥新”不断创新发展,钻研科技,建立高新技术产业链……

走出博物馆,迎面而来的风吹得我精神一振,也收回了弥散开来的思绪。

逛博物馆是在去年冬天的时候,那时博物馆门前两侧的银杏树叶子金黄、缀满枝头,很是漂亮,花坛里同样金黄的三色堇,在冷风中颤巍巍地盛放,花瓣娇嫩和落下来的银杏叶不分彼此。花坛边一前一后路过两拨人,一拨是穿着齐整校服的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有序地迈进博物馆大门;另一拨是面带微笑的老人,走得不紧不慢,导游时刻关注着,一边提醒大家注意脚下,一边领他们前往孔庙,向他们介绍“南孔圣地”的由来。

我慢慢走着,百岁坊热闹的菜场里,街边摆着不少新鲜的蔬菜瓜果,店铺售卖着干货香料、点心卤味,居民们挑选着,讨价还价的声音有来有往。厚重的大南门旁,戴着红色项圈的橘白猫儿从残垣上跳下,追打闯入自家地盘的对手,气势一往无前。宽广碧绿的鹿鸣大草原上,孩童们笑着追逐滚动的足球,一对母女奔跑着放飞了一只风筝。全副武装的钓鱼人蹲坐在衢江两岸,在冬日余晖中等待着鱼咬钩。一架刚起飞的飞机惊动了晚霞,划过文昌阁上方的天空。

月亮升起来了,很明亮,水亭门和天王塔上的灯光也亮了,他们静静伫立着,看身旁脚下往来游人如织。戏台上水袖飘舞,戏曲咿呀,引来观众驻足拍摄或鼓掌。麻雀不懂戏曲,穿梭在人群中捡拾着漏下的糕点碎屑,个个圆润肥满。

历史是过去的人们书写的,我们生活在新的历史中,也将书写出新的篇章。

“客归!”回家了,回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