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小学开发“小机灵”项目化劳动课程把课堂“搬”进种植园

发布日期:2025-04-1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秋晨 歆佩 月琴

近日,在大桥小学“小机灵”种植园,近两亩的油菜花竞相绽放,老师将课堂搬出教室,让学生们在花海中写生创作,近距离感受春天的气息。

“同学们,曾经我们一起种下的油菜已经开花了,大家在画之前可以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的……”灿烂的花田里,蜜蜂嗡嗡飞舞,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边看边闻边触,他们仔细观察油菜的茎、叶、花,或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春色,或用文字记录下心中感悟和美好瞬间。

大桥小学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寄宿制学校,现有一至六年级学生88名。对于这里的孩子来说,学校不只是学习的地方,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家”。生源数量减少、留守儿童增多、家校共育难等问题,都是这所乡村学校近年来面临的难题。

如何破解难题,让学校成为乡村青少年成长的乐园?2020年,大桥小学依托大桥镇的农业优势,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努力探索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小机灵”项目化劳动课程,包含种植园劳动、当家劳动、亲子劳动等内容,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在市关工委的支持下,大桥小学将一块闲置地块打造成学生的劳动基地。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能参与油菜、红薯、芝麻、向日葵等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劳动中,学校还坚持全学科融合,结合学科教学以及德育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区分种子、育苗、写观察日记、创作绘画作品、榨油炒菜等,丰富学生们的学习体验。2024年11月,该校学生将自己收获的菜籽榨成油,通过售卖获得了267元公益款。这笔款项被悉数捐赠给市慈善总会,不仅让学生收获劳动带来的欢乐,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在写生现场,二年级学生祝灵萱巧用塑料包装袋,蘸取颜料,很快就完成了创作。她说:“这片油菜由我们种下,开花后我们一起来写生,还有这么多阿姨来为我们拍照,我感觉很幸福。”孩子们口中的阿姨,正是市女摄影家协会的会员们。在了解到大桥小学的劳动课程后,市女摄影家协会主席毛巧媛觉得很有意义,于是决定来学校拍摄,通过摄影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用相机架起留守儿童与他乡父母和书本外世界的沟通桥梁,为他们留下一个个美好的瞬间。“这不仅是协会‘聚光护童’项目的一部分,更是大桥小学‘小机灵’项目化劳动课程的有益补充。后续,我们还将持续参与劳动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帮助更多山区留守儿童树立信心、走向阳光。”毛巧媛相告。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着每一名学生成长的需求,通过学校有温度的教育,努力搭建起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甚至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连心桥,让每一个童年都有精彩的生活、温暖的记忆。”大桥小学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