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宋时期,有一位曾在江山履职7年的知县,后来成为了著名的针灸医药学家,他就是王执中。
王执中(约1140—1207年),字叔权,浙江温州瑞安人。乾道五年(1169年)中进士,授从政郎,曾任将作丞等京城闲职。淳熙三年(1176年),王执中外派任衢州府江山知县。
嘉靖年《瑞安县志》书影
淳熙八年(1181年)夏秋之间,浙东一带水灾不断,造成严重的饥荒。同年8月,由宰相王淮荐举,朱熹受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负责浙东地区的赈灾事宜。
次年正月,朱熹前往绍兴、婺州、衢州等地巡视,弹劾了衢州知州李峄、龙游县丞孙孜等人。
淳熙十年(1183年)朱熹前往江山县视察灾情,见知县王执中履职不力,“多将不应禁人非法收禁,人数极多”;而对灾情和社会形势,王执中“一向坐视,并无一字报应”,置本县饥民于不顾,于是上奏弹劾:“王执中弛慢不职之甚,难于寄令在位。”王执中遂被尚书省罢黜。
王执中后来被调往峡州府(今湖北宜昌)任州学教授。南宋时,州学教授是从九品,比他原来的从八品县令级别还低。王执中此时体弱多病,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患病之后,王执中先对自己进行摸索治疗,并虚心留意民间一些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要试之有效,即使是土法、草药,也都一一记录,并能兼收并蓄,积累了丰富经验。最终结集了一部《既效方》。
天启年《江山县志》书影
王执中后又被调任澧州(今湖南常德)州学教授。在这里,王执中查阅了古典医籍,结识了当地名医,并积累了丰富的针灸经验。他参阅《针灸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堂经》等书内容,编写成了《针灸资生经》,书中还增补很多有效的腧穴。
《针灸资生经》全书共7卷,15万余字,详细罗列人体365个腧穴名称,及各自位置、主治、刺灸法。其中百劳、风市等37个穴位为我国传统医学史上首见。《针灸资生经》首刊于澧阳(今湖南澧县),继刻于海陵(今江苏泰州)。
王执中是一位富有革新思想的医药学家,反对迷信前人的旧说和墨守成规,主张针灸和用药相结合,提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
王执中十分推崇灸法,对灸法的处方配穴,体位选择,壮数多少,艾炷大小,施灸顺序以及对于灸后护理,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他亲身试灸,将医案载入书中。如在《肩臂痛》一文中写道:“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掌心抚摩之,夜卧则多以被拥之,仅能不冷。后灸肩髃方免此患。”
王执中认为治病应以调理脾胃为本,凡与脾胃有关的腧穴均作了详细论述。王氏重视脾胃的观点亦体现于其针灸养生之论中,强调平时常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健运脾胃,强壮元气,对健身防病之重要作用。在《针灸资生经》第三卷有一段话:“人仰胃气为主,是人资胃气以生矣。”这就是“资生”的含义所在。
他还提出“中指同身寸”的取穴标准,以及压痛点与疗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以手按之,病者快然”,对增强疗效具有一定意义。
王执中对某些针灸禁穴提出不同见解,反对行针应避忌年、月、日、时、人、神等说法。
《针灸资生经》书影
《针灸资生经》先后刊印多次,国内有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诸本。国外有日本宽文九年(1669年)村上勘兵卫本,以及怀仙阁朝鲜刊本。晚清孙衣言访得此书元刻本,嘱其子诒让校勘后,列入《永嘉丛书》刊行,王氏生平及其业绩始广为人知。
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进士学医,更是轻而易举。因朱熹的弹劾,让王执中的仕途戛然而止。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于是,他选择了后者。他潜心医学,重视实践,不耻下问,终成针灸大医。所著《针灸资生经》亦是宋代之前所未见的一部因证配穴、内容丰富的临证针灸专著,对临床运用和文献研究,大有裨益。
如今,在王执中的故乡瑞安,当地学者试图搜寻王氏家谱,从中找到关于王执中的家族谱系,可惜一无所获。但愿有朝一日,能有新的线索,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这位针灸大家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