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物风采

聚“和”力治村 拓电商富民——记浙江省劳动模范吴香华

发布日期:2024-06-1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王星怡 郑骐蔚

2008年,来自塘源口、张村、廿八都等13个乡镇、78个行政村的村民建立了下山搬迁安置新村——清湖街道清泉村。建村16年来,清泉村从“无土地资源、无集体资产、无集体经济”的“三无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先后被授予中国幸福乡村、中国淘宝村、浙江省文明村等荣誉。清泉村逆袭的背后,离不开他们的“领头雁”——浙江省劳动模范、清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吴香华。

走进清泉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厅正中央悬挂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牌匾,大厅的右侧摆放着一块3米高的展板,展板正中是由原先众多搬迁村的村名组合而成的一个“和”字,传达出清泉村“和以治村、和以睦邻、和以生财”的理念。

“清泉村是一个移民村,刚‘下山’时,村民之间矛盾冲突很多。那时候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三三二’,也就是三多三无两难。”吴香华回忆,三多是“人口多、矛盾多、姓氏多”,三无是“无资产、无资源、无思路”,两难是“管理难、发展难”。

面对4220名村民的治理难题,吴香华苦思良久,想出一个办法。他让原先的78个村派出代表,背着泥篓,从祖辈生活的大山深处取一袋泥土,然后合并在一起,并在泥土上种一棵桂花树,寓意“和为贵”。种树的时候,吴香华邀请村民来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从那之后,“和”的治村理念一直延续至今。如今那棵桂花树已有8米高,葱葱郁郁的桂花树下是个议事角,百姓之间有了口角、纠纷,都会到这棵“和”树旁坐一坐、聊一聊,敞开心扉、解开心结。

为了更好地让村民像石榴籽一样团结在一起,吴香华始终坚持“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依托组团联村、两委联格、党员联户“三联工程”,把党组织建在网格上。吴香华创新“网格融治理”,探索“三全户主会”“结千户情记万言书”等模式,并结合数字化改革,给每户农户装上了扫二维码可显示住户诚信积分的“智慧门牌”,为每名70周岁以上老人佩戴了可一键呼叫网格员的简易手机“居家宝”,以“和”治村的理念已经深深烙在每一名村民心里,清泉村也连续8年被评为“无信访村”。

群众队伍要团结起来,发展大事也要提上日程。面对建村之初“无资源、无资金、无资产”的现实困境,吴香华大力开辟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路子。“搬迁之后,原先的土地还是荒芜在那里。我们就鼓励大家回去把土地利用起来,集中连片流转,再种一些猕猴桃、茶叶、山茶油,最后通过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形成一个‘乡里+乡外’‘线上+线下’的清泉淘宝模式。”

2013年,在吴香华的带领下,一栋崭新的电商大楼建成落地。电商大楼建好后,招商引资却成了大问题。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一次村里夜访,吴香华了解到村民王敬伟在义乌经营电商外贸。吴香华马上赶到义乌,邀请他回乡。但王敬伟有他的顾虑,觉得电商要在大城市里做,小乡村并不适合。

吴香华没有放弃,他一遍又一遍地从清泉村赶往义乌和王敬伟沟通对接,将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终于,王敬伟答应带着团队回来了。如今的电商大楼已经有了14家电商,通过电商带动400多户村民一起经营致富。

十多年间,吴香华有效利用资源,拉动电商、物业、民宿三驾“致富马车”,打造“智慧清泉”乡村振兴综合体,创办“移民村就业讲堂”和“淘宝村数字讲堂”,免费教授村民电商运营技巧,让“山里人”摇身一变成为“新农人”,打造了一条集“产、供、销、学、研”于一体的“泉淘趣”共富工坊电商产业链,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奔向共富路,实现全年电商销售额超2亿元。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干不了惊天动地的大事,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做点小事就好,要坚持做一个心中有数的明白人。”说起治理乡村的经验,吴香华的回答和他的作风一样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