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贺村和贺村墟

发布日期:2024-04-25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王石良

须江贺村段有一条堰坝叫“大炎堰”。清康熙初年的一天,衢州知府雷经在江山县令万里侯的陪同下,前往江山察看旱情。看到敖坪大贤坂一带土地干裂,根枯叶黄,随即召集群众,开始修筑拦河坝,开圳成渠,引水灌溉,使大贤坂几千亩土地得以顺利播种。同治《江山县志》记载:“大炎堰,在县南四十里。康熙初,府宪雷公勘将八里坂大河西首筑坝开圳引水,向东灌荫大炎坂一带田亩,至今民受其利,故又名雷公坝。”

雷公坝(大炎堰)下游的东岸村落,以此得名“坝下村”,即今“坝贺村”(江山方言中“下”与“贺”读音同,故以“贺”代之)。相对应的西岸村庄,原来也叫“坝贺村”,后为区别起见,简称“贺村”。姜洪水先生在其《江山杂谭》中有言:“直到现在,坝贺上游礼贤一带60岁以上的老人,仍称‘贺村’为‘坝贺村’。”许多事、许多人似乎已被时间全部带走,幸好地名留下了历史的蛛丝马迹。

据说,贺村的得名又与其地形有关。贺村南北长东西窄,酷似一张大荷叶,故称“荷村”(江山方言中,“荷”与“贺”同音)。而旧时贺村四望平畴,土肥水美,种荷者众。以荷名之,名副其实,浪漫而富有诗意。

贺村有墟日,五日一墟,逢四、逢九为墟日。据传,贺村墟日是从毛塘村“借”来的。早在明代,聚居贺村的王姓大户人家,每年“双抢”季节,需要雇用劳动力帮忙,用膳所需食品、蔬菜要到五里外的毛塘墟采购,很不方便。于是,清朝时王氏族人就向毛塘人“借墟”。几经交涉,乃选定当年六月廿四为贺村开墟日。为吸引民众,王氏族人还为每位摊贩免费提供一餐早点,墟日那天,商贩云集,车水马龙,水泄不通。此后,贺村墟逐渐兴旺起来,而毛塘墟却逐渐萧条直至消失。

为什么选定六月廿四为开墟日?传说,这天是关公生日,又是荷花生日。以前的人们,在农历六月廿四日这天,会在贺村的关王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引来八方信众。

在古人眼里,万物皆有灵,荷花也有生日。清朝顾禄《清嘉录》中云:“六月廿四,荷花生日。”每年这天,为荷花举行一场盛大的生日庆祝活动,表现了贺村人的浪漫和感恩。

贺村六月廿四墟最具特色的是耕牛市场,在此买卖交易的耕牛多以千计。贺村牛市始于清同治年间。耕牛大多来自江西广丰、玉山、上饶等地,销往杭嘉湖地区和安徽、河北、河南等省,故有“(耕牛)生在江西,长在江山,用在嘉兴,老在无锡,死在上海”之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耕牛交易又有新的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耕牛交易市场,一度被誉为“华东第一牛市”。据《江山市志》统计,自1953年至1987年底,成交耕牛即达100253头。贺村牛市,为浙西乃至华东地区农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贺村墟日长盛不衰,与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有关。过去,江玉古道、清(湖)广(丰)古道经过这里;上世纪30年代,江浦公路、浙赣铁路经过这里,人流量、车流量、物流量大,贺村聚商成市,辐射周边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

有一种幸福,叫住在贺村。这里有最浓重的人间烟火,有最平常的市井人生。这里又是一座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新城,与时间赛跑,与生命赛跑。

贺村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