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衢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4-04-2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衢州发布

4月17日上午,中共衢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新闻发布会召开。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河江作主发布,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蕙、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郑志成、市经信局局长姜良米、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明、浙江奥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军参加。

发布会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毛明华主持。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河江介绍中共衢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相关情况。

很高兴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大家介绍市委八届六次全体会议的相关情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衢州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再出发之年。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市委决定以全体会议形式专题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主题鲜明,立意深远,振奋人心。

本次全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心聚力、狠抓落实的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研究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全力推进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建设,进一步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辐射力、带动力、引领力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注入强大动能。

为了开好这次全会,市委做了周密的部署和精心的准备。围绕全会主题,先后组织召开了“亲清半月谈”专题述谈会、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人大征求意见座谈会和政协专题协商会议;市委高屹书记、徐张艳市长先后带队赴广州、深圳、苏州、温州开展专题考察学习;会前,还专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人才代表对全会相关文件的意见建议,为全会的顺利召开凝聚了广泛共识。

本次全会的最大特点是聚焦企业、围绕人才、推动创新。会议特别邀请了全市优秀研发投入企业、优秀创新型企业家、创新领军人才、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南孔精英科技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代表,以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创论剑30人”成员、高能级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机构负责人参加。

会上,一道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大衢州“两院”、龙游县、智造新城分别代表企业、科创平台、县(市、区)、产业平台作了交流发言。市政府对衢州“大科创”和人才专项政策作了解读。

市委高屹书记作了重要报告,对推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作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报告指出,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坚定扛起‘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衢州担当”;要“进一步明确狠抓科技创新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指向,奋力走出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要“坚定不移打好科技创新整体战攻坚战,为衢州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要“以坚强有力的措施狠抓执行落实,充分凝聚举全市之力狠抓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充分彰显了市委大抓人才科创工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定决心和使命担当,为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提供了新指南。

会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一个决定”“一套政策”“一套机制”。

“一个决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衢州市委关于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

决定分为四个部分、共30条。

第一部分共3条:强调推进科技创新,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提升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选择;是引领新型工业化,加快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动“五链”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

第二部分共2条:

一是提出总体要求。围绕牢牢把握“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要求,提出了“六个主”的具体要求:一是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为主方向,二是以打造科技成果最容易转化、科创人才最适宜创业、科技企业最适合成长的城市为主目标,三是以纵深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五链”深度融合为主路径,四是以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为主牵引,五是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为主引擎,六是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家队伍为主支撑,着力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全生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奋力走出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

二是明确总体目标。到2026年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格局基本形成,整体效能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逐步显现。重点打造4项标志性成果:①R&D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超过全国平均水平;②创新能力力争跻身全国城市百强榜前50、跃居四省九市首位;③创成国家高端氟硅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④创成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同时提出“五个更”的要求,即企业创新能力更趋强劲,科创平台建设更富实效,赋能产业创新更加有力,人才队伍支撑更为坚实,体制机制改革更具活力。另外,还明确了到2024年底的主要目标。市委按照“助跑跳、摘桃子”的原则制定了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目标的导向性、可行性、衔接性,既有定性、也有定量,既立足实际、又积极主动。尤其是4项标志性成果,有很强的引领、带动、示范意义。

第三部分包含6大工程、共21条:对全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任务举措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一是实施创新平台提能增效工程,包括“推动重要研发平台提能造峰、提升本地科研院校创新能力、推进高新区争先进位”。二是实施创新成果突破转化工程,包括“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推进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三是实施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工程,包括“加快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全面增强企业研发能力、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四是实施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工程,包括“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谋划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供给、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五是实施科技创新队伍锻造工程,包括“大力引育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设、建强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六是实施创新生态优化提质工程,包括“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部分共4条:主要就“强化组织领导、健全要素保障、加强督查考核、营造良好氛围”作出安排。

市委还制定了《决定》分工方案,梳理重大工作、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四张清单”,逐项明确牵头市领导和责任单位,以清单化项目化的方式推进落实。

“一套政策”:就是发布了“大科创”和人才两大专项政策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大科创”和人才专项政策支撑引领,惠企政策力度持续加大,资金盘子从2020年的2.8亿元提高到2024年的9.6亿元(其中“大科创”专项5.3亿元,人才专项4.3亿元)。其中:“大科创”专项政策:今年主要围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狠抓企业梯度培育、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加快绿色节能降碳、打造良好产业生态六个方面进行支持,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激发创新活力。人才专项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支持人才创办企业,二是支持企业引进人才,三是支持企业用好人才,四是提供人才暖心服务。下一步,我们还将出台《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的若干政策措施》,包含免费游衢州、免费疗休养、健康体检和医疗保健优待、帮助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就学、支持创业创新等6方面11条干货礼包,全方位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关爱力度。

“一套机制”:即倾力打造“企呼我应”“才呼我办”服务品牌

“企呼我应”是支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和全方位服务企业的综合性大平台,是企业反映问题、寻求帮助的绿色通道。该平台自去年12月6日启动以来,共归集涉企问题5048个,解决率98.79%,得到了广大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开设“才呼我办”专线,打造全市涉企、涉才的“总客服”。

同志们,朋友们,蓝图绘就,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尤其是广大企业、企业家和科创工作者共同奋斗、主动作为下,蓝图定将变成现实。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您好,据我了解,衢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作出了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请为我们介绍一下有哪些举措?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郑志成:

本次全会以科技创新为主题,并邀请了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参加,这在衢州历史上尚属首次,充分彰显了市委狠抓科技创新的信心和决心,吹响了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号角。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近3年来,市科技局始终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全域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我们成功创成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成为全省首批六个技术创新中心之一。集聚化工领域5个顶尖院士团队共建相关领域研究院,引进复旦大学共建衢州复旦研究院,构建6大主导产业“一产业一研究院”、6个县(市、区)“一县一研究院”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产业创新支撑。3年来,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8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97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翻一番;全社会R&D投入强度提升0.47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全省第1。2023年,我市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位列69,创新指数进入全省第二方阵,“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获评A类。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接下来,全市科技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本次全会精神,锚定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奋力走出一条具有衢州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努力以优异答卷致敬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一是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增效,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支撑。建强用好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复旦研究院等重大科创平台,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标准建设“一产业一研究院”,持续提升创新平台与产业发展的粘合度。深化“企业出题、政府助题、院校解题、市场阅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攻克一批产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链条全周期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到2026年,力争新增4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市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300项以上,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以上,承担省级“尖兵”“领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50项以上,取得省级重大标志性科技成果10项以上。

二是聚焦创新主体倍增提质,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力军。强化科技招商,紧盯头部地区、头部企业、头部基金、头部研究机构、头部技术团队,大力引进一批效益型、成长型的高科技项目,引进科创项目300个以上,新引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3%以上。大力推进科创孵化平台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每年改造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3家以上。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链条,促进形成高水平科技型企业集群。实施科技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六大标志性产业链“链主”企业制定并实施个性化提升方案,支持企业重大研究平台建设,加快成长为科技“小巨人”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巨化系、华友系等头部企业创建省重点实验室。到2026年,科技领军企业达到5家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300家、5000家。新增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5家,企业研发机构300家以上。

三是聚焦创新生态优化提升,激发全域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劲动能。深入开展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加大破题力度,努力探索形成更多体制性制度性成果,为科研工作者“减负松绑”。引导科技企业设立“科技创新奖”,对重大贡献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激励,提高创新回报。加快完善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切实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良好环境。大力引进培育促成技术交易的中介服务机构,打造服务全、政策强、环境优的科技中介集聚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专利导航决策机制,加快布局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设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科创服务板块和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专区,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一站式”服务。出台《衢州市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保障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中各方的权益保障,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

新华社记者提问:您好,我看全会报告中提出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衢州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支持企业招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请为我们介绍一下将采取哪些举措?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林蕙:

市委八届六次全会提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支撑。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才引领,以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先后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共建15家创新平台,在新材料产业领域集聚了5个院士团队,在衢省级以上领军人才数实现翻番,博士引进数连续两年保持50%以上增长,青年大学生引进数每年保持在4万人以上,人才加速集聚为产业创新、企业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下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本次全会精神,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大人才观”广开育才、引才、聚才、识才、用才、护才之路,大力集聚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引育科技型企业家、培养高素养劳动者,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一是迭代优化人才政策,支持企业引进人才。企业是引才用才的主力,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我们将紧紧聚焦企业需求,加强政策精准供给,全面实施“南孔精英”计划,对团队式引进到企业工作的,按评审等级给予最高500-2000万元资助。对引进创新人才到企业工作的,按评审等级给予用人单位5年最高200-500万元的薪酬补助;对企业引进人才实际支付年薪达到80万以上的,直接给予企业每年30%的薪酬补助,单个企业最高100万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制定青年人才集聚、退休专家汇衢等专项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创新人才。力争到2026年,集聚10个院士团队、引聚青年博士800人以上、“银发人才”500人以上。

二是发挥创新平台支点作用,支持企业用好人才。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深化产研融合、科教融汇,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上下游优势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流动。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建立“青年访问学者”、博士进企等机制,开展高校平台与企业的人才双向互派,推动青年人才到企业开展科研攻关、转化科研成果。深化企业人才自主认定,突出“谁用人、谁评定”,更大力度、更广范围向企业放权,真正做到“人才好不好、企业说了算”。推进“一产业一研究院”“一县一研究院”“一县一孵化器”建设,积极争创国家氟硅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完成衢州学院硕士点创建,用广阔的事业平台集聚人才、成就人才。

三是实施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支持企业留住人才。我们将持续擦亮衢州最优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依托“企呼我应”平台,全面推进以企业为导向的“才呼我办”人才服务增值化改革,加强人力资源、科创金融、知识产权等全方位支持,全力支持人才科研成果转化,着力打造科技成果最容易转化、科创人才最适宜创业、科技企业最容易成长的城市。制定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若干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关心关注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障等生活“关键小事”,让人才舒心生活、安心工作。

浙江日报记者提问:您好,前面发布人提到,此次市委全会提出了要“实施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工程”,我想请问经信局作为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主要部门,下一步将如何做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这篇文章?

市经信局局长姜良米:

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与产业是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衢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以打造“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业协作紧密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紧紧围绕产业链,大力推进“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探索了一套以“五链”融合赋能、推动产业创新提质的体系打法,营造了很好的产业生态,既吸引了吉利、鹏辉、奥首等知名企业来衢投资创业,也推动了华友、一道、金瑞泓等存量企业二次投资、创新升级。2023年,全市规上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技改投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全省名列前茅。产业特征更加明显,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集群规上产值占比超过60%。

实践证明,对于衢州来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经济提速、产业提能、企业提效的重要举措,接下来,我们将深入贯彻市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打造融合场景。以“五链”融合为牵引,在推进项目招引、企业培育、平台赋能、产业发展等具体工作中,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互赋能融合的实践场景,统筹推进科创要素和产业资源全面衔接、高效互动,为塑造发展新优势、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样板示范。今年重点打造“招大引强、企业培育、科创平台赋能、人才项目落地、资金赋能、增值服务、市县一体”七大场景。如,围绕浙大衢州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与运营,积极打造“学科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创新”为一体的融合场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促进教科人一体、产学研协同发展。

二是加快产业创新。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等标志性产业链,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今年力争引进百亿级制造业项目3个以上,在新材料产业集群培育上实现千亿突破,并围绕智能光伏、集成电路等产业,再创建1-2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充分运用科技创新和数字技术的叠加放大作用,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迭代、设备更新、工艺升级、管理创新和数字化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特别要利用好当前国家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的契机,全力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装备水平。围绕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信息等方向,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在前沿新材料、氢能和储能、柔性电子、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方面谋划开辟未来发展赛道。

三是培育优质主体。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衢州市专精特新企业培育 50+N 行动计划》,通过定向招引一批、培育壮大一批,加快建设优质科创型企业梯队。同时,鼓励企业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强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的推广应用,全力打造“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企业创新发展生态。今年力争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省专精特新企业80家以上。

四是强化政策激励。突出创新驱动,聚焦企业技术改造、科技企业成长、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力度,为科创赋能提供全方位增值化服务。今年市级“大科创”共安排预算资金9.6亿元(其中“大科创”专项5.3亿元,人才专项4.3亿元),具体政策内容,昨天会议上已作了解读,下步我们将按照“能快尽快、能早尽早、能简尽简”原则,“线上+线下”做好宣贯、兑现,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确保“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达到80%以上,全力推动科创赋能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根基在产业,关键在企业!我们真切希望,广大企业家朋友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政企同心、合力奋进,为衢州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现代产业桥头堡贡献更多力量!

浙江之声记者提问:您好,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衢州市持续引进高能级科创平台支撑科技创新,请问这些平台在科技赋能地区高质量上取得了哪些成果?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衢州人才科创环境又有怎样的感受?谢谢。

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明:

近年来,衢州市提出打造四省边际人才科创桥头堡,通过校地合作,以非凡魄力引进包括我院在内的多个高能级科创平台,形成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矩阵。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支持下,我院紧扣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无线电与智能感知等关键领域,引育高层次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吸附高质量产业,目前,共引进140多名博士,培养33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建成2个国家级平台和6个省部级平台,承担4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引进和孵化20余家科技企业,与地方重点企事业单位共建10个联合创新中心和联合实验室,助力衢州建设浙江省唯一的无线电产业基地。在科技赋能地区高质量发展、塑造地区新质生产力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

一是聚焦智能制造,推动关键产业技术攻关。比如,巨化集团提出“三零”工程,即“零手动、零备机、零距离”。我院与巨化集团成立“高端含氟材料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引进5名电子信息领域的博士人才,围绕“三零”工程实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目前,流延膜缺陷检测等4个“卡脖子”和国产替代问题已基本被解决,核心算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过去,企业需要花费数百万进口这些关键技术设备,而且维护工作非常繁重,一旦设备出现故障,修复一台设备时间需要半年以上。实现国产化替代后,每年至少可为企业减少2000万元以上的生产成本。

二是聚焦智慧医疗,深化医工交叉协同创新。比如,我院与衢州市人民医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建医工交叉联合创新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恶性疾病的诊断分类、风险评估和预后预测、医学影像合成等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目前,已实施大规模人群慢阻肺筛查、脑外伤危重评估、肝局部灶良恶性识别与分类等多个成果转化项目,部分产品已在衢州市人民医院、温医大附属医院、华西天府医院等三甲医院部署试用。其中,慢阻肺疾病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但是,我国仅有1.1%的轻度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诊断。我院与衢州市人民医院联合开发了基于CT影像的慢阻肺检测和分级系统,可显著提高慢阻肺的诊断率,使慢阻肺大规模人群普筛成为可能,能有效提高全市健康水平,助力衢州建设“世界长寿之都”,更能培育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为衢州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聚焦“申硕”工程,助力提升地方高校办学水平。我院打通人才培养通道,委派优秀教授到衢州学院挂职,提供学科教育和科研资源,帮助衢州学院建设“智能化输配电装备技术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为衢州学院“申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以更好地培育本土高水平创新性人才。

我院能够在三衢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离不开衢州优越的人才科创环境。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人才政策优厚。衢州市在人才购房补贴、安家补助、交通出行等方面出台优厚政策,市委组织部和市科技局、教育局、人力社保局等政府部门在解决家属就业、子女教育、职称评审等方面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对于人才创新产业,衢州市推出“南孔精英”计划,给予人才创业启动资金,还组建一系列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产业基金,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推动人才引导新兴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崇贤有礼”的衢州精神,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衢州、融入衢州,成为“新衢州人”。

二是合作模式创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链”深度融合,市科技局大力推动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稳定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架构,彻底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壁垒。我院将通过创新联合体模式与地方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的方式服务头部企事业单位,以形成企业朋友圈的方式服务广大中小企业,更好地赋能衢州产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并且形成一批成熟的科技产品,孵化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企业。

三是制度保障全面。衢州市人大常委会正在推动制定《衢州市科创平台高质量发展条例》,以提升科创平台建设质效,从平台建设、成果转化、资金政策、用地保障、人才服务等角度进行立法,全方位保障科创平台的建设质效,为科创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在根本上、制度上解决了各科创平台的后顾之忧,让科研人员能够更加安心长久地留在衢州创新创业。

衢州日报记者提问:您好,我了解到,浙江奥首是近年来落地衢州并快速成长起来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请奥首与我们分享一下,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衢州,选择衢州后又是如何实现快速发展的?

浙江奥首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军:

奥首是一家立足功能电子化工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面向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新能源等国家战略产业的核心材料攻坚克难,持续投入研发,目前已经形成了“功能电子化学品-光刻胶及配套材料-芯片电镀材料—封装材料-OLED发光材料-新能源材料”六大体系,实现了50项产品的国产化替代,为我国半导体和显示产业的自主发展提供了重要配套。自2020年落地衢州以来,奥首先后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项产品获国内首批次新材料,4项入选省工业新产品,2项入省未来技术创新成果,申请发明专利77件。

这些成果的取得,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是奥首选择衢州看重的是衢州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衢州的化工新材料生态完善,这也是当初吸引奥首来衢州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衢州持续推进“五链”融合,极大提升创新能级,为奥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盾,公司投产18个月以来,已与420家海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其中有306家企业的负责人第一次来衢州考察,之后对衢州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赞誉有加,这说明在衢州,政府和企业在科技赋能、产业创新上实现了双向奔赴。

二是奥首的发展得益于坚持走“人才+平台”的科技创新之路。奥首创立以来,始终保持每年10%及以上的研发投入,用“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建设研发平台,打造研发团队。奥首现有研发人员106人,占比36%,其中硕士博士占比80%,有国家级人才1人,省级和市级人才5人,柔性引进院士1人,教授5人,引进全职海外人才4人。在衢州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还成立了企业研究院以及光刻胶研发等12个产业创新平台,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极大支撑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精准“走出去”和“请进来”全球化合作策略,与海外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进一步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三是奥首有信心、有决心、有耐心、有恒心为衢州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奥首是一家从100余平方米实验室1个人走出来的企业,并成为国内功能电子材料的领军者,最关键在于我们对国家的发展充满坚强信心,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有坚定的决心,放下身段,沉下心来,在正确的事情上,保持耐心和恒心,贡献我们自己的创新力量。衢州此次市委全会更是将主题定为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给我们注入更加强劲的信心和动力,也给我们企业提供了更加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将始终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发扬浙商的“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在科技创新的“无人区”勇往直前,为衢州的科技创新、为衢州产业的发展、为衢州打造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贡献我们奥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