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江山 > 人文江山

贺村发现5000多年前人类的居住地

发布日期:2024-03-1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作者:钱华

姜家遗址俯视图

潭头山遗址发掘现场

1978至1979年,江山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黄土丘陵大开发。于是,著名考古专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牟永抗老先生来到江山,在峡口肩头弄、山崖尾、地山岗、淤头岗等地进行全面考古发掘。1981年,他将发掘成果《江山县南区古遗址、墓葬调查试掘》报告发表在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上。报告确立了江山不仅有支土著人的存在,还阐述了江山在4000多年以前人类的活动轨迹,并与二里头文化有承前启后的文明史,他把江山史前文明命名为“江山肩头弄类型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之后,牟永抗又来到贺村开展调研,发现温山、安山、乌头山、坝贺大山、实在岭、苏家山、虎头山、淤头大山是商周时期贺村人的居住地。8处贺村人早期的居住地,面积最大的是淤前温山、坝贺大山遗址,约有4万平方米;狮峰实在岭、坞里苏家山遗址,约有1万平方米。可见温山等地在4000多年以前是块非凡之地,这里不但人口密集,而且村落也非常大。可惜,现在很多遗址已经被人为破坏得非常严重,遗址上已经建了很多民房、厂房,或被改田、做公墓。

当年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展开发掘。但在这8块神秘的地表上,牟永抗采集到石锛、石斧、石矛、石镞、石网坠、双孔石刀等石器,以及泥质陶、夹砂陶、着黑陶、印纹硬陶等陶鼎、罐、釜、罈、钵、罍、陶纺轮、盆、盂和原始瓷豆等残器。陶片纹饰有编织纹、方格纹、蓆纹、云雷纹、曲折纹、回字纹等。

从牟永抗传递的实物信息中了解到,贺村在4000多年以前,已经进入以农业经济为主,渔猎经济为辅的时代。

2013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陈元甫在调研“浙江瓷之源”江山片原始瓷窑发展过程中,重温了早期贺村人的居住地。他认为,早期贺村人除发挥自己聪慧的能量,把居住环境选定在依山傍水,而又朝阳的地段外,生活质量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4000多年以前,贺村人靠猎取动物而生存。他们不仅能把河滩上的卵石取回住地,加工成锋利的石锛、石斧、石矛、石镞、双孔石刀等石网坠,上山狩猎下水捕鱼,而且还会种麻,利用陶纺轮织布。

除此外,贺村人已经知道用火的力量来进行烧煮食物。在坝贺大山、狮峰实在岭遗址中出现陶鼎足、罍等,陶鼎有三足,形如鬲,常见与釜组合,它是一种炊器,釜的演变也与古代青铜器有关。最初,釜是由鼎的三足演变而来,随着炉灶的出现,釜的三足逐渐退化。釜的耳和环则是从罍演变而来,罍最初耳部的形制为饕餮兽面,两侧兽面各口衔一环。这种演变反映了鼎从贵族器物向平民炊具的转变过程。釜,敛口圜底,或有二立耳,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釜取代了几千年以前单一用火烤食物的历史。其中还在其它遗址中发现罐、罈、钵、罍等配套容器,这些容器用途不一,罐,可用来盛水;罈,口小腹深,容器,有“酒罈”一说;罍,《释文》云,酒尊也,《周礼·春官·鬯人》云,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礼·明堂位》云,山罍,夏后氏之尊;钵,是洗涤或盛放东西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用来盛饭、菜、茶水等。这些器皿的出现,标志着农耕文化已经渐渐发展成熟。

贺村,地处江山西南端,距城区约10公里。钱江源之一的须江水从这里穿流而过。贺村129平方公里的区域,山势平缓,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非常适宜人类生产生活。

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仲召兵等专家在峡口山崖尾遗址发掘,其间,又来到贺村调研,发现姜家、潭头山还有二处早期贺村人居住的遗址。经观察,姜家自然村的姜家遗址已被村庄占压,遗址紧邻须江西南岸,坐落在一处自然台地上,遗址高出周边农田约2米,近圆形,面积约1万平方米,具有相当的文化个性和独立性。

于是,2020年8月至12月,仲召兵领队对姜家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平方米,共清理明代墓葬3座,宋代墓葬5座,水井1口,灰坑4座,商代灰坑11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灰坑28座,建筑遗迹3处,沟槽3条,其中以3处建筑遗迹最为重要。出土各时期陶器、石器、青铜器等文物50余件。

“姜家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的陶器面貌特征与山崖尾早期阶段一致,年代相当,距今约5000年。这是近几年新发现的一种文化类型,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本地的土著文化遗存,为好川文化的重要源头。姜家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丰富了前好川阶段文化遗存的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随着这一类材料的积累,可以将之命名为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这是研究员仲召兵在2020年省考古所年底总结报告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打破了人们常规持有的“江山肩头弄类型文化”的认知。他根据姜家遗址的灰坑、建筑遗迹、出土器物等特征,以及碳14测试,确认贺村在5000年前左右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年代约相当于良诸时期(距今5300-4300年)的早期。

2023年7月10日至9月30日,省考古所仲召兵、姚吉馨,暨南大学历史系熊增珑教授等又对贺村潭头山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30余个。出土石器较多,有石镞、石凿、石锤、石网坠、石斧、石锛、石刀、石饼、石球以及石料和各种石器半成品;陶器有纺轮、陶盘、陶盏、陶钵等;还有4件玉器和1件耘田石器。

4件玉器出土时已经破碎,器型无法确认。远古时期,人们把玉器用作为礼品或赏赐品,它显示的是权力和地位,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可见,早期贺村人就有了等级区分的存在。在该遗址中还发现1件难得一见用河卵石磨制成型的耘田器,耘田器长约12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石材极其坚硬,单面刃,中间用人工磨制成一小圆孔,直径约2厘米,可安装上木柄使用,这是江山至今发现的第一件耘田器。

贺村姜家、潭头山遗址有着相当的文化价值,从灰坑柱洞角度观察,早期贺村人居住条件也渐渐走向了成熟,出现了干栏式建筑的遗风,在4000多年以前他们不但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而且,对食物存贮也有了科学的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