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今日江山 > 政务动态

扬创新力 塑新优势——奋力打造山区26县“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新样板

发布日期:2024-02-2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江山传媒集团

2023年,江山科技创新工作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作出的“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开展科技与体制“双创新”改革攻坚试点,全面推进“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和创新深化工作,全市科创氛围日渐浓厚,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2023年亮点工作大事记

1.启动科技与体制“双创新”改革攻坚试点。科技与体制“双创新”改革被列入省级试点,出台《关于全力推进创新深化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2023年6月19日召开改革攻坚试点启动大会,确立争夺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和争取省级优秀高新园区“两大目标”、聚焦“两大平台”、实施“五大行动”的改革总体思路,全面启动开展龙头企业培育、校企“双聘任”机制、科技金融体系等改革攻坚试点。

20230619江山市召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大会.jpg

江山市召开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启动大会

2.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智能装备高新园区成功获批省级高新园区。积极推进省级高新区核心区块建设,围绕“两新”产业园打造,与浙大衢州“两院”、衢州“五大”创新研究院开展深入对接,通过建设科技孵化平台、实施“双聘任”机制等方式,谋划将“两新”产业园打造成为衢州智造新城拓展区和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

00bfc1bf3735e70ccd031a716ff23c96.jpg

省浙智专委专家在澳宇公司调研

3.门业(全屋定制)产业创新研究院投入运营。与浙江农林大学共建门业(全屋定制)产业创新研究院,2023年9月27日在创新大厦10楼挂牌成立运营。研究院将围绕“四中心一基地”建设,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提供创新服务,推进门业(全屋定制)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浙江农林大学常驻研究院人员达5人。

20230810李宁副市长在天际互感器公司调研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JPG

衢州市副市长李宁在天际互感器公司调研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工作

4.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迈上新台阶。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开展“四色”管理、常态化培育,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培育数分别位居衢州各县(市、区)前列,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1家。天际互感器公司被认定为全市首家省科技小巨人企业;4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家企业被认定为衢州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科力公司在杭州滨江建立研发中心,引进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0多名。支持碳一集团将中央研究院建在衢州海创园,仅研发经费支持一项最高达1000万元。

5.钱塘科创飞地创新建设模式。立足江山产业基础、创新需求和未来发展,依托杭州市钱塘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以“全域因需设点”的模式在杭建设钱塘科创飞地。钱塘区全域范围内由国资建设管理的楼宇部分对江山开放,首期推出3000平方米场地,用于项目承接招引。

6.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创新高。开展项目赋权改革,赋予项目研发团队充足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智能化专项、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专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37项,立项衢州市科技攻关项目11项,获得资金支持181.5万元,创历史新高;研一公司项目获省“尖兵领雁”项目立项。

科润公司变压器线圈生产线2.jpg

科润公司变压器线圈生产线

7.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开展研发投入“十强”企业评选,不断营造全社会鼓励创新、支持研发的良好氛围。对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进行奖补,奖励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占比相挂钩,最高可补助研发经费投入的8%、单个企业500万元。全市421家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占比达80%,全年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达12.6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19%,创历史新高。《江山市科技工作“四个转变”,推动企业走上创新快车道》的信息得到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批示肯定,并在科技创新专报(科技工作交流)第36期刊登。

欧派门业生产车间.JPG

欧派门业生产车间

8.科技特派员创新赋能。下派各级个人科技特派员36人,其中省级16人、衢州市级4人、江山市级16人,下派省团队科技特派员队伍4支,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19项,省级科技特派员实现乡镇派驻全覆盖。创新工作方式,定期开展交流研讨,组织跨乡镇服务,提高特派员服务效率。特派员郜海燕获“省杰出贡献特派员”称号,郭子武和洪晓富获“省优秀特派员”称号。

e52f68db257c32d7c4ba1284c1b29f77.jpg

衢州学院与科力公司开展技术对接

9.加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兑现科技创新资金6816.7万元,向上争取各类科技创新资金371.5万元。结合“双创新”改革试点,新增专项政策资金1300万元,设立双招双引科技专项和科技金融专项。

10.优化全市科技创新生态。不断发挥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牵头抓总作用,科技局牵头联合相关部门构建多层级跨部门沟通协作机制,将科创理念和科技工作贯穿到各个条线的日常工作中,建立日沟通、周晾晒、月推进、季分析的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解决企业在改革创新中遇到的难题,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会同市委宣传部、市科协共同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设计举办专场活动22场,共有线下1650人次、线上24896人次参与相关活动,共同营造全市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2024年重点工作

1.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针对新能源新材料、门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三大重点产业,布局建设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充分依托浙大衢州“两院”、衢州“五大”创新研究院等家门口的高端研发平台及其背后的资源,谋划建设浙大衢州“两院”江山新能源新材料孵化平台,打造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加强门业(全屋定制)产业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完善研究院建设内容,优化服务功能,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教育培训等创新服务,助推门业(全屋定制)产业时尚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组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联盟,谋划建设西高院浙江分院,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2.开展企业试点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的培育目标,开展龙头骨干企业创新试点。将选定15至20家试点企业,给予三年连续科技项目支持政策,建立企业主体出题、智库专家选题、高校院所解题项目实施机制,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引导企业建立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等股权激励机制,形成利益共享激励制度,打造高效的育人、用人、留人引才路径。通过先行先试试点、以点带面推进、复制推广扩面,形成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公司培育路径。

3.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百”登高计划,推行梯次培育机制,大力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领军型企业转型。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鼓励大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资源共享、渠道共用、要素开放等方式带动中小微企业深度融入创新链产业链。全年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以上,省级研发机构2家、衢州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4家以上。

4.推进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围绕企业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不同需求,构建完善的创新体系。全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预计投入13.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为3.25%,有研发经费的规上企业有望达85%以上。推进企业研发经费持续投入,实施规上工业企业“四清零”行动,将“研发投入”作为各类工业政策兑现“一票否决”的前置条件,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持续推进企业研发活动开展。全年计划立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0项以上。

5.开展青年人才入企结对试点。深入实施青年人才入企结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省级试点,联合高校院所开展青年人才入企服务行动,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开展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江山的“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试点。年内争取引进科技成果5项以上,全年技术成果交易额预计达10亿元。

6.实施科技金融专项。实施科技金融专项,构建“银、保、基金”为一体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保、科技研发创新保、科技企业科技贷、科技攻关项目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企业研发不同阶段匹配专属金融产品和服务,让企业放心研发、用心研发、开心研发。

7.实施“双招双引”新专项。实施“双招双引”专项,建立科研人员带项目来江创新创业“创业团队创新能力+落地项目技术水平”双评估制度,对科研人员来江创新创业科技项目优先立项、落地项目优先安排用地,通过给予场地租金、创业资金、产业基金等综合性政策支持,走出一条产业转型的“新路子”。

8.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壮大提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树立高新导向、解决基础空间、强化项目招引,实现短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预计达55%。把“两新”产业园和江贺科创走廊作为推进“双创新”改革攻坚试点建设的最大载体抓手,打造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强化“非高新不要、非高新慎要”的招商理念,建立项目落地科技预审制度。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招引专项行动”,推动集团公司在江建立研发总部,吸引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骨干企业联建研发机构。

9.组建专家智库团队。围绕五大产业创新特点和专业需求,由五大产业牵头单位负责,摸排企业技术需求,柔性引进一批行业专家,组建接地气、专业强、有情怀、实干型的五大产业专家智库团队,为企业创新、产业转型提供公共智力支持。

10.建立企业院校人才“双聘任”机制。与浙大衢州“两院”、成都电子科大、衢州学院等院校建立人才“双聘任”机制,院校组派科技特派员、首席科技官到企业服务,企业组派经理导师、科研助理到院校授课学习,实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全面合作,推进互利互惠机制形成。加大退休高级专技人才、高层次人才等“银发人才”引进力度。按照“企业指定+部门选派+院校引进”的方式,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推行首席科技官制度。

(本版图片由科技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