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西河女校老师毛西居(左一)和学生合影。(朱爱民 提供)
江山西河女校师生合影(市档案馆 提供)
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地处浙西的江山西河女校师生和江山青年积极投入这场爱国主义浪潮之中。
1912年秋,江山知识青年毛咸、毛渊等受辛亥革命思想和新教育理念的影响,创办私立西河女子两级小学,学校以县河顶邑前毛氏宗祠为校舍,得到毛常等毛氏族人的大力支持,宗祠每年补贴女校200大洋,因邑前毛氏属“西河郡”,故校名称为“西河女校”。西河女校校规规定入学女子不缠足、剪短发、写白话文、男女平等,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校内悬挂着革命烈士秋瑾遗像,激发学生学习其反帝反封建、坚定革命信念的不屈精神。
西河女校第一学期招生20多名女生,鼎盛时设4个班,学生100余名,学制7年(初小3年、高小4年)。中国第一个女留学博士、后来成为前国民政府内阁总理熊希龄夫人毛彦文是女校第一届学生,在校就读期间反抗包办婚姻,婚前在师生们的协助下成功逃婚的事迹轰动全城,自此要求男女平等、提高妇女地位的女权运动在这个城市开始萌发。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女校创办者毛咸、毛渊在北京参加五四运动。西河女校积极声援五四运动,开展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慰问殉难者家属等活动。学生们自制木车,纺纱织布,做鞋织袜,筹集慰问品,自发慰问殉难者家属。8月,遭北洋军警拘捕、殴打的毛渊,因在狱中染上伤寒病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回到江山后医治无效而病逝,女校师生闻讯后异常悲愤,随即召集文溪、长台、清湖、新塘边等地在外求学回乡的青年学生100余人,及县城部分民众,在县城文昌阁为毛渊举行追悼会。他们手执挽联、白花,高举“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反对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反对军阀弹压爱国学生”等大幅标语,沿着大街小巷示威游行,表达对毛渊的崇敬和怀念,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五四运动后,学校将西河女校改名为先河女校,意指最先为妇女学文化、求解放的学校。姜天巢、朱曜西、张实等经常来校义务任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开展人生信仰教育,新文化、新思想、新风尚在西河女校逐渐树立起来。《新青年》《向导周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书刊开始在江山流传,许多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参加进步团体“求是学社”等。
1936年2月,因办学经费问题及幼儿教育的需要,私立先河小学改办县立先河幼稚园。
西河女校办校20余年,培养了王亦民、徐再振等许多优秀人才,不少学生毅然踏上革命的征途。多位老师成为中共江山党组织的建立者和成员,其中姜天巢1925年由李大钊介绍入党,成为江山第一个共产党员;朱曜西成为中共江山党组织的第一任主要负责人;毛渊、张实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和革命烈士,为中共党组织在江山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