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昌像
王寿昌书法作品
《游江郎山记》石碑屹立在江郎山风景区内
王寿昌图书馆一角
儒商,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客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在三衢大地,究竟有多少儒商,哪些商人够得上称为儒商?也许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然而在民国时期,江山县却真有一位好学笃志、勤奋创业、乐善好施、造福乡邻的商人王寿昌,可称为卓尔不群、名副其实的儒商。
王寿昌(1903.4-1991.10),出生于20世纪初江山县城王氏大家族。他一生朝乾夕惕,饱经风霜,聪明能干,先后创办了16家工商企业,接办管理过3所学校,撰写出版了10部著作,至于捐资助教、助危、助贫、助困,兴办公益事业的款项难以统计。回顾他一生经历,其家国情怀、儒雅品格、助人为乐、笃志不倦的人生足迹和高远境界历历在目,为后人留下了强大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
求 学
王寿昌少年聪慧,7岁时就读县城同善小学和模范小学,11岁就读文溪高级小学,对《三字经》《弟子规》和许多唐宋诗词背诵如流。15岁,被录取在位于衢州的浙江省立第八中学,其撰写的国文题目《考入中学之目的》,挥洒自如,成绩名列全县第一。省立八中毕业后,又入江山县城竞存学社苦读经、史、子、集等儒家经典。在学习东汉历史时,他曾作“严子陵议”一文,其中写道:“子陵为光武之故人,对卧论旧,客星犯座,上动天象……富春耕钓,高风巍巍。”字字珠玑、生花妙笔。他又在《劝友人戒沉湎花柳书》中曰:“青年学子,前程万里,钟天地之秀气,系国家之盛衰。奈何以有限之精神,浪费于残花败柳也。况沾染恶疾,抱恨终身,遗于后代,尤深危惧。”流畅明快,丝丝入扣,令人一思一悟。
民国13年(1924年)春,王寿昌不满足学到的知识,毅然负笈赴山西游学。适逢山西省立育才馆(校址在大同市)出榜招生,遂报名考试,以成绩名列前茅而被录取。该馆由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建办,馆长赵戴文,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寿昌在育才馆修业期间,曾奉命拟就山西左云县、右玉县“善后灾区策略18条”,因论据充分,条理清晰,切合实际,全被山西省政府采纳。民国15年(1926年)7月,晋察战争爆发,大同城区被冯玉祥军队包围。雁门道尹俞家骥授意王寿昌,执笔代晋北镇守张树帜致函冯玉祥部前敌总指挥张之江,要求双方各守阵地,停止轰炸,以民命为天。函发后果然生效,轰炸停息。
这年初冬,王寿昌奉父命几经周折回江山办学经商。在这期间,他仍笃学不辍,除继续学习经典外,还多次向来江山探亲的原国务总理熊希龄、浙江省民政厅厅长吕必筹和书法家余绍宋、毛善力、汪志庄、姜志纯、王国治、王寿庚等学习书法。经过多年练习,王寿昌的书法笔力遒劲、气态恢宏,古朴工整,赢得广大书友的称羡。
办 学
王寿昌自山西育才馆毕业后回到江山,适值北伐军进驻浙江,开展打倒土豪劣绅、打倒列强运动。家父恐怕他在城里卷入风潮,动员他到贺村乡接办敖坪小学。王寿昌是一位孝敬青年,加上也想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便一口答应。
敖坪小学虽系公办,但每年只有90担租谷为校基金,杯水车薪,根本不能应付各项开支。王寿昌接手后,立即召集本地所有祠社庙会的管理人员,分析培养人才、振兴乡村的利害,动员大家从长远出发,将不堪十分重要的用项,移入办学经费。大家认为很有道理,一致拥护。从此,该校筹得600多担租谷,同时加聘教职员,添设教具,把一所普通的学校,变成江山县南门外第一等的农村小学。
民国18年(1929年)春,浙江省教育厅督学张任天到江山县视察,发现城内天主教堂办的若瑟小学,只注重唱读耶稣经,文化教育形同虚设,打算上报取缔该校。天主教堂神父惶恐不安,如果取缔小学,势必失去全县500多名教友的信仰,也难向杭州主教交代。后听说王寿昌年轻有为,办学经验丰富,便托人求他接手管理若瑟小学。王寿昌接手后,担任教务长,实行中华民国教育宗旨,设立文化课目,废除读经课程,同时实行男女合校合班。王寿昌亲教国语,为高年级举办“酬世讲习班”,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并增设写信、订计划、拟契约等应用文。从此,若瑟小学的声誉竟与公办江山县中山小学相并列。
在管理若瑟小学的同时,王寿昌还兼办江山县私立文二小学。在这五年中,王寿昌经办的3所小学,均风生水起,成效显著,赢得了广大民众的称赞。
经 商
王寿昌认为,办厂经商创业,如同爬山,一步一步,坚持不懈,无限风光在险峰。他又认为,经商创业要选择百姓生活最需要的、自己有能力和兴趣的事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勤奋,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王寿昌一生先后创办了大大小小16家工商企业,大多是群众生活迫切需要和自己有能力有兴趣创办的企业。10多年来,他主要在衢州和江山城区、郊区兴办王源兴水作坊、乾泰昌钟表眼镜号、江郎旅馆菜馆和盆汤雅座、江山正大酱酒园、江山饮冰室、礼贤溪东淤煤矿、衢县大同旅馆和大浴池、衢县香干厂、合营货运处(拥有福特牌汽车两辆)、江山招待所、江山五香斋糕饼坊、湖边水碓、皇避山水碓、城郊光明榨油坊、达岭香碓榨油坊、江山合昌粉皮粉丝作坊等。
江山正大酱酒园于1938年建办,园址设在城东寺弄后圳内。当时,有友人劝他说,“王先生,你把酱酒园建在这偏僻的里弄里,不怕吐血?”王寿昌笑着回答:“我有我的生意经,只要货真价实,不怕没有利润。”王寿昌说到做到,采用质量过关的黄豆,用纯净的井水浸泡,盛入陶灶蒸煮,熟透后捞出晾干,然后加面粉等配料拌匀发酵,后投入酱缸。每道工艺均严格操作,其制作的酱油、豆酱、豆豉、酱菜和黄酒等味醇香浓,加上价格合理,尽管巷深弄窄,来正大酱酒园的购买者络绎不绝,酱酒园也获得一定的利润,积累了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
民国31年(1942年)夏,日军退出江山城区。离城区10公里地的达岭村有座香碓榨油坊年久失修,房屋围墙东倒西歪,破败不堪。因该处是江山县通往常山县的要道,来往人员较多。王寿昌认准这一商机,便筹集资金,认真清理旧碓坊,修理有关器具,并派侄婿刘积武夫妇负责经营。王寿昌对刘积武说:“你们挣来的钱,不要交给我,可作为水碓榨油坊添置工具和修理之用。同时,每天要备足茶水,供来往客人免费解渴,还要为城里人来此附近山岭砍柴提供休息凳椅,代他们热饭,对困难者免费提供蔬菜。”从此这座水碓榨油坊,加工稻谷、榨茶油、菜籽油的客户很多,而且成为来往客人休息和交流信息的地方。
王寿昌经办企业有方,深得人们称羡。新中国建立初期,他经营的企业除一部分转让外,大多为公私合营。他又受民政部门委托,帮助建办江山县综合福利厂和城关纸箱厂,除工艺管理、财务管理外,他还亲自负责修理各种机具和有关供销工作。
从 政
说到从政,对王寿昌来说,只能算半官半民,半政半商,许多政务入不敷出,除少量官方补贴外,只好在他经营的企业收入中列支。
民国20年(1931年),江山县市心、平棋、县前、孝子、达道5村改为镇,才29岁的王寿昌被选为达道镇镇长。时值杭江铁路已建到县城,计划向江西上饶延伸。王寿昌深入现场,认真协调做好丈量地块、收购土地、迀移坟墓等工作,妥善处理了不少纠纷,展示了他非凡的组织才能。
民国24年(1935年)4月,国民政府第四路军驻防江山,总司令张发奎见县城中街逼仄,决意拓宽。然此工程遭到不少商人抵制,认为现正青黄不接,经济拮据,难筹资金。担任达道镇镇长的王寿昌开始也犹豫,后做通了商人的工作,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投入扩建中街工程。大家齐心协力,按照设计标准,锯掉突出街面的店铺屋檐,不使参差;挖去原来的鹅卵石路面,统一以三合土铺就。不到三个月,一条宽敞、平整的中街展现在城中心。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春秋鼎盛、才气过人的王寿昌又先后担任江山县财务会委员、江山县抗日自卫委员会宣传工作团团长。
民国28年(1939年),江山县城区5个镇合并为文溪镇,王寿昌被选为文溪镇镇长。除忙于行政事务外,他先后接待和会见了著名作家郁达夫、浙江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中央廿五集团军总司令李觉、“全国赈济会”委员长屈映光、中央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浙江天主教主教兼江南救济委员主任梅占魁等大咖要员,并与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商谈壮丁训练工作,婉转拒绝了军统局长戴笠邀请其参加军统帮办,做到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在任职期间,他认真办理许多棘手工作,如处理江郎旅馆所谓“间谍案”,协助县政府安置由沪杭到江山县的50名难民,组织他们在老虎山脚下操场岗开发茶园。
民国30年(1941年)秋,王寿昌被选为江山县商会会长,他辞去文溪镇镇长职务。他利用人脉资源,自掏腰包为全县文溪、峡口、长台等5个镇商会和8个同业工会开办会计训练班。同时筹建江山县救济院育幼所,自任所长。民国32年(1943年),江山县成立“恢复鹿溪浮桥委员会”,王寿昌为劝募股股长。重新修复被日军炸毁的鹿溪浮桥,展示了他非凡的组织、协调才能。
行 善
风雨同舟、患难与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民国30年(194l年)3月3日至4日,日本侵略者驾20多架飞机盘旋在江山县城上空,炸毁火车站和水星楼一带的民房,共50多间。许多市民猝不及防,当场伤亡90多人,其中40多具尸体横贯街巷的废墟中,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王寿昌含着眼泪,跑遍城区四五家棺材店,自筹资金购买40多副棺材,安排人员将亡者一一收殓掩埋。
民国31年(1942年)8月,日军撤退时,炸毁鹿溪浮桥,城关与东乡交通中断,民众叫苦连天。为恢复交通,方便群众经济生活,江山县决定成立恢复鹿溪浮桥劝募委员会,主任由县长丁琮担任,劝募股长由王寿昌担任。恢复修建鹿溪浮桥需建26艘桥船,如按受益的户摊派,不仅许多贫困户难以上交,而且计算催交工作量大,时间也拖不起。王寿昌考虑再三,决定将所有桥船由城里富户承担,桥板和平棋架由东乡各地负担。在开始劝募时,王寿昌带头捐浮桥船一艘,造价4万元。其他商人和富裕户见此,也纷纷捐募。不到三天时间,所需费用全部到位,东乡各地也纷纷捐出桥板和平棋架。仅仅4个月,鹿溪浮桥就修建好了。
1951年,暴雨如注,淮河决口,特大洪水祸延淮河流域10多个县市,广大灾民民不聊生。当时正值新中国建立初期,百废待兴,江山县奉令组织“劝募寒衣委员会”,开明人士王寿昌为委员之一。全城共分派劝募400套衣服,王寿昌义不容辞,单独劝募203套衣服。
王寿昌一生喜做好事、善事,赢得广大民众的称赞。他的卧房内长期悬挂着自己书写的一幅字画,字画中曰:“道德与健康,乃立身之本也,吾人应惜之;金钱与名位,乃身外之物也,切勿被役之。”
著 述
王寿昌一生不仅创办了16家工商企业,而且利用闲余,阅读名著,苦练书法,撰写诗词,并宵衣旰食、笔耕不辍著述著作十多部。其中,《酬世翰墨集》十册,《桃色史话》二册,《王圃山庄建筑纪实》八册,《留耕录》二册,《八十回忆录》上中下三册,《月旦集》一册,《触感汇编》一册,《耄耋话旧》一册,《秋叶凋零集》—册,《提案登录》一册。可惜这些著作,因兵燹动乱和风雨灾害等原因,大多已丢失。
民国24年(1935年)春,王寿昌写了一篇散文《游江郎山记》,文后附诗一首。此文在上海《申报》登载后,招致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不少旅行团来江山观光,对雄伟险峻、挺拔入云的江郎山胜景赞不绝口。其诗曰:
江郎三爿石,巍峨百十寻。光怪射眼睑,香风袭衣衿。仰峰龙山帽,临麓侏儒身。块石劈两弄,神工运斧斤。燃爆回音大,砰嘭疑山倾。上有仙人草,传说稀世珍。文翁搭梯架,三年功未成。东老隐逸处,郡主避风尘。自来名宦士,经此留题吟。江姓早式微,郎峰世家兴。东南半壁里,造物独具心。有意来观光,掬成相欢迎。
2019年10月1日,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著名传记作家汪东林牵线,由人民日报社原社长、著名书法家邵华泽书写的《游江郎山记》石碑屹立在江郎山风景区内。
虽不是共产党员的王寿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积极参加民主建政、土地改革等重大活动,先后被推选为江山县一、二、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和浙江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候补代表。此后,尽管遭受冤屈和迫害,他仍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他又焕发了青春,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82岁的他被推选为江山县第二届政协委员,被聘为江山县志编纂委员会顾问和审核员,撰写县长列传5篇、江山人物传略10篇。在此期间,他又提交了5件提案,创作了百余篇诗文。
王寿昌的一生,既有商人的财富和成功,也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的生命轨迹,体现了中国儒商特有的气质、精神、境界、涵养和抱负。可以这么说,王寿昌是三衢大地名副其实的儒者楷模、商界精英。
令人欣慰的是,王寿昌的子女、孙辈由于家风的熏陶,个个都在不同的领域有所建树,知文达理,与人为善,热衷于慈善事业。如儿子王建新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饭店,到后来发展消防器材产业,先后担任广东省粤兴消防标志厂董事长、江山消防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十多年来,王建新继承父亲王寿昌的遗志,捐助办学和家乡建设100多万元,同时还给解放路小学捐资50万元建办“王寿昌图书馆。”
耕读传家,薪火相传。王寿昌的儒商风范将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