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81002630145C/2023-128556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科技
发文机关: 市科学技术局 成文日期: 2023-02-02
发文字号: 江科综〔2023〕3号

江山市科学技术局2022年工作总结及2023年工作重点

发布日期:2023-02-2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市科技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牢企业创新主体,开展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增强企业创新实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5.5亿元,占GDP的1.51%,占比比上年提升0.47个百分点。2022年全市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11.85亿元,同比增17.6%,占企业营业收入的3.05%,较上年提升0.43个百分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8.3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8.62%;实现技术交易额7.25亿元。现将一年来重点工作情况小结如下:

一、工作情况

(一)优化政策环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加大政策支持,营造全市鼓励研发、支持创新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资金直达快享、助企纾困,使企业在研发创新道路上更有底气和胆气。

1.优化政策支持。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全年科技支出3.2亿元,同比增长16.6%。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奖励,2022年,将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奖励比例与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挂钩,奖励比例最高可达7%额度500万元。以全市人才科创会议召开为契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省级研发机构创建、人才公寓建设、科技金融体系构建和科创生态环境营造等6个方面出台了更优的政策,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活力。

2.加速政策兑现。全面落实省“5+4”政策体系精准直达,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及早”的原则,进一步优化政策兑现流程,推进科技创新政策资金直达快享、助企纾困。对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企业研发中心等认定奖励政策实行免申即享、即认即享,科技创新券补助等即申即享类政策拨付时间缩短四分之三,实行科技项目经费“提前拨”、研发经费补助“预拨制”,全力加速政策兑现,全年兑现各类科技创新资金 5478.45万元,直接服务企业477家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23125、8342万元。

3.优化创新服务。建立领导干部挂联“一主三副”工业主平台区块制度,对企业开展精准指导、针对解困。借力专业力量,引进第三方专业科技服务机构,根据企业不同创新基础,开展点对点服务,推进项目立项,规范经费归集,完善科研制度。各乡镇(街道)、开发区对属地企业实现一对一挂联,推进精准施策。建立工口部门和属地定期协商、闭环追踪工作机制,周例会交流、月分析研判、季考核评比,协同推进企业创新。对月度指标数据进行监测,实现数据应统尽统。

(二)深化院校合作,搭建政府合作平台

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科研院所,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技对接合作,推进衢州五院赋能我市科技创新。

1.用足“家门口”资源。根据浙大衢州两院研究领域,积极推进“两新园区”产业招商,开展化工新材料技术需求征集,根据需求多次组织相关企业赴浙大两院中试基地开展对接,相关教授也多次赴江开展细致的对接交流,澳宇新材料与浙大衢州两院签订合作协议。推进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赋能我市数字消防产业科技创新,2月16日,我市与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签署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协议,在江共建数字消防创新服务中心,并于4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围绕江山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与十多家数字消防龙头企业开展点对点对接,征集需求5个,签署合作协议3个。

2.优化浙大江山技术转移中心发展。与浙江大学共建新一轮江山技术转移中心,完善中心考核办法与合作经费支付办法,更加注重绩效管理。经中心牵线,我市明源机械、鼎益生物和澳宇新材料等3家企业与浙大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研一和科力2家企业和浙大博士研究生达成暑期实践实习合约。

3.加强对外科技合作。谋划衢州学院江山现代产业学院,5月13日,衢州学院郑友取校长一行来我市调研衢州学院江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形成衢州学院江山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初步方案,提交市政府研究。

(三)抓实平台发展,完善全市创新体系

充分发展科技创新平台这个培育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发力培育新产业。

1.推进孵化中心产业培育。市科技孵化中心内窥镜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多次组织视察调研,力推产业提升发展。全面深挖乡贤资源,建立江山医疗器械产业乡贤企业库和人才库。抓住数字经济创业园建设契机,积极为医疗器械产业争取发展新空间。引进健乘化学、剑创医疗等医疗器械企业2家,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夸迈公司2个产品获得产品注册证,打开产品销售通道。

2.谋划杭州飞地发展。加强对科创飞地各项工作的管理与推进,制定工作计划,确定量化考核指标,发挥飞地招引功能。浙大飞地孵化的“杭州佳言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江山。举办江山—浙大科创飞地项目推介会,申报浙大飞地山海协作科创飞地。着手建设钱塘科创飞地,为招引好项目、大项目谋划更大科创平台。

3.筹建产业研究院。与东北林业大学开展多次洽谈,筹建门业(全屋定制)产业研究院。起草门业(全屋定制)产业研究院年度绩效考核及经费拨付办法,组织赴浦江考察学习东北林业大学浦江研究院运营管理经验。

(四)精准主体培育,增强企业创新根基

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针对不同企业创新需求,精准开展培育指导。

1.规范企业四色管理。按照“绿蓝红橙”对企业开展四色管理,为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企业培育提供更精准服务。根据企业发展情况,动态管理企业“四色”培育库,目前库内绿色(符合国家高企要求,拟于近期推荐认定)企业40家,蓝色(拟于近期重点培育国家高企)企业102家,红色(拟于近期推荐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78家,橙色(拟于近期培育为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89家。

2.精准开展主体申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根据企业不同创新基础开展“私人定制”服务、上门服务,逐步夯实企业创新基础,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的企业培育机制。全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30家,总量均居衢州各县市区首位。发动158家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并入库。

3.培育企业研发机构。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企业储备创新人才、完善研发设施、规范研发制度、提高研发能力。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库,其中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培育库企业3家,省企业研究院培育库企业1家。认定省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3家、衢州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江山市研发中心9家。推荐欧派门业申报省重点企业研究院。天蓬生猪安全养殖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和贺村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绩效考核。

(五)推进项目实施,弥补企业创新短板

通过优化项目体系,鼓励不同层次企业实施研发、借力创新、转化成果,使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拥有更多载体。

1.完善科技项目体系。完善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抓牢项目载体,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开展产品、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创新,培养技术人才,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设立产品智能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小微企业创新和双碳等“四专项”江山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专项经费规模达到2000万元。出台《江山市竞争性科技攻关专项管理办法》,推进专项规范实施,全年立项项目40个,拨付财政补助资金1953.51万元。欧派门业获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立项经费支持300万元,科润、人民医院分别获得衢州级项目立项经费支持100万元、1万元。

2.优化公共创新服务。围绕江山产业发展重点及技术创新短板,进一步提升木门、输配电、数字消防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新服务能力,为广大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综合创新服务,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对木门、输配电、数字消防等3个综合体开展绩效考评,木门综合体通过省级年度绩效评价考核。

3.加强项目验收管理。验收项目30项,拨付项目验收资金954.51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51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147万元、利润834万元、税金153万元;开发新产品13项,获发明专利5件、实用新型专利39件、软件著作权10件,项目实施成效进一步提高。亚宁“科技助力经济2020”国家重点专项、科力省重大专项,以及科力、科润和神农的衢州竞争性攻关专项均通过验收,省农业企业研究院和贺村现代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绩效考评。

(六)召开全市人才科创会议

1.高规格召开会议。10月14日,江山高规格大规模召开人才科创会议,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上工业企业和省科技型企业代表共660多人分别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会议表彰了一批企业和科技人才,欧派门业、澳宇新材料等企业与浙大衢州两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会议通过VCR全面展现了我市近五年来人才科创工作取得的成效,并确定了下一步工作目标。会议提出到2026年“建设三省边际县域创新高地、全力争夺“科技创新鼎”的奋斗目标。

2.出台争夺“科技创新鼎”实施方案。制定《江山市建设三省边际县域创新高地,全力争夺“科技创新鼎”实施方案》,围绕争夺“科技创新鼎”总目标,科学设定攻坚目标,形成总揽科技工作的重点举措和努力方向,计划到2026年,实现我市区域创新体系全面构建,科技创新核心指标位列三省边际城市第一位,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夺取浙江“科技创新鼎”。

3.制定科技创新政策。按照朱书记提出的要制定最接地气的科创政策的要求,全面收集新昌、安吉、绍兴、龙游、衢州、广丰、玉山等周边县科创政策,广泛开展学习,分区块召集30多家企业召开座谈会,精准了解企业对科技创新政策的诉求,同时立足江山实际,拟定科技创新新政。

二、2023年工作重点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积极践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推进《江山市建设三省边际县域创新高地 全力争夺“科技创新鼎”行动方案(2022-2026年)》实施,到2023年底,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5亿元以上、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00家,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家以上,技术交易额达到7亿元以上。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创新平台建设“优管+引强”

1、建设门业(全屋定制)产业研究院。围绕我市门业(全屋定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育需求,联合知名林业大学共建产业研究院,打造全屋定制设计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数字工匠培训中心和研究生实践基地等“三中心一基地”产业创新研究平台,为我市门业(全屋定制)产业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2、建设“钱塘飞地”。立足江山产业基础、创新需求和未来发展,依托杭州市钱塘区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以“固定窗口推介+全域因需设点”模式建设“钱塘飞地”。在钱塘区设立500平方米左右的江山市情推介展示窗口,钱塘区全域范围内由国资建设管理的楼宇部分对江山开放,首期政策支持面积3000平方米,用于项目招引承接平台。

3、深化平台合作。发挥好浙大、上海二工大江山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优势,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和覆盖面。同时,针对江山产业发展需求,摸排一批与江山产业衔接度高、针对性强的高校院所,建立具有产业特性的技术转移中心,以提高技术转移中心服务的针对性。推进衢州五院赋能,深入挖掘衢州五院与江山产业的契合度,助力我市化工新材料、数字消防等产业的创新发展。

(二)创新主体培育“广纳+优基”

1.打造企业主体培育新模式。继续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百”登高计划,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传统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向领军型企业转型。聚焦科技型企业全生命成长周期,持续完善培育库,将创新意愿、创新实力、创新基础较强的企业纳入培育库管理,推进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

2.做强高新技术企业队伍。实施“双倍增两转化”行动,加速推进规上企业“高新化”、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聚焦主业深耕细作,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对全市主营业务收入1亿元以上的非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全面摸排,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加快大体量企业的认定步伐。2023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1家以上。

3.支持企业主导的研发机构建设。按照“企业研发机构—江山市级研发机构—省高企研发中心—省企业研究院—省重点企业研究院(省重点实验室)—省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六个层级,分类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培育库,完善梯度培育机制。鼓励规上工业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自建或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研究中心。力争新增省级研发机构2家、衢州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家以上、江山市研发中心5家以上。

4.抓实高新企业项目投资。要将高新技术企业的项目投资作为全年招商引资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好、推进好、引导好项目实施,做大高新技术企业的体量。利用好浙江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浙大科创飞地、江干双创飞地等创新平台,培育、孵化、落地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做优做特科技孵化中心、科创园、小微园等一批中小企业培育基地,逐步成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平台。

(三)研发经费投入“聚焦+铺面”

1.抓科技项目支撑。抓牢项目载体,发挥项目示范,用好2000万元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四专项实施,鼓励企业通过项目开展产品、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创新,带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实施好各级科技特派员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发挥特派员及所在单位的强大技术支撑力量。加大省市项目申报立项工作,组织申报省科技厅“双尖双领”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重大引领性项目1项以上,衢州市竞争性攻关项目申报5项以上、衢州市指导性攻关项目6项,立项四专项项目30项以上、指导性项目40项以上。

2.抓实重点企业研发投入。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与上下联动,发挥加计扣除、亩均绩效评价、产品智能化、创新券等政策效应,继续实施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清零”行动,盯牢南方水泥、大唐国际、百源建材、娃哈哈饮料、健盛新材料等无研发活动大体量企业,对建筑建材、木材加工、公共事业等弱研投重点领域,加强培训指导服务。2023年,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15亿以上,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规上企业研发项目申报应用率达到100%,有研发经费的规上企业达到80%以上。

3.抓科技振兴乡村。用好农业科技专项资金,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优化江山市科技特派员项目资金扶持政策,单个项目资金由1万元/年增加到3万元/年。实施省级个人及团队科技特批员项目9项,选派衢州市科技特派员4人,江山市科技特派员16人,下拨特派员项目经费123.67万元。推进天蓬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江山市贺村农业科技园区,天蓬、冒个泡、星菜农业星创天地等农业科创平台建设,助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四)高新产业发展“优引+培强”

1.推进科技赋能一城两园。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城建设,培育数字消防、医疗器械等高新技术产业。借助江东工业园非化腾退和江贺经济走廊整治提升有利时机,科技赋能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智能装备产业园创新发展。深入挖掘衢州五院与江山产业的契合度,推进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企业与衢州五院的合作对接。聚力锂电主导产业延链强链,加快推进研一新材料、碳一新能源、金石资源等一批高新项目实施。

2.挖掘现有存量潜力。服务好目前151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引导企业上新项目,推进做大。重点推进大体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开展门业、水泥建材等领域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途径研究,提高认定率,培育一批大体量高新技术企业。发力高新技术企业小升规,采用政策激励、政策倒逼等措施,推进38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升规。

3.加快内窥镜产业培育。组建专班推进,围绕产业规划、空间布局、政策体系、项目招引等重点,制定完善工作机制,补链强链工作环节,细化工作清单,一体化推进内窥镜产业培育发展。抓住夸迈产品注册证获批契机,加强服务,推进产业做大。

(五)科技工作载体“提升+优途”

1.抓科技体制改革。以企业自主创新与建立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精准服务体制为重点,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引导企业端进一步完善创新机制、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合作机制等措施,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政府端通过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人才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集成供给,破解企业在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方面的体制障碍,全面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和持续性。

2.抓高新园区进位。突出经济开发区工业主平台引领,实施江山经济开发区创强高新区进位专项行动,加强平台配套、强化主体培育、加大跑办服务、倒逼企业提速,不断提升平台的创业创新活跃度,全省排位力争进入前40位。

3.抓数字赋能改革。以科技大脑赋能“政企通” 平台, 增加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系统,集成完善研发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发及项目绩效考评和验收等模块,运用分析研判、创新指引、要素分配、成效评价等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创新链图谱、“卡脖子”技术清单、科技攻关项目、科研成果的执行链,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城市能级提升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江山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