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81MB159359X3/2022-143784 | 主题分类: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
发文机关: |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22-01-12 |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首批100个“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我市7个项目成功入选!
衢州市7项特色文化入选首批100个“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名单,其中包括南孔文化(市本级),柯城区九华立春祭、衢江姑蔑文化、江山市清漾毛氏文化、龙游商帮文化、常山县宋诗之河风光带、开化县钱江源文化。
据悉,根据《建设文化标识推进文旅融合行动计划(2021-2025年)(试行)》有关要求,为打造浙江文化标识,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近日发布了首批100个“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名单。在五年建设期间,全省将以“一县一品、分批建设、突出重点、有进有出”为建设原则,开展二级建设任务1799项,预计投入项目资金1260亿元,多角度切入发力,发掘文化标志发展内生动力,激活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动能,融入国际交流传播平台。文化标志建设,共包括普查资源、基因解码、创新模式、创建场景、赋能创作、文化惠民、借力借势、数字赋能8个层面。
南孔文化
孔子的第48代裔孙、第三代衍圣公孔端友,负着孔子及其夫人的楷木像,从山东曲阜南迁至衢州,建立孔氏家庙,素称南宗,衢州也被孔氏称为“第二圣地”。如今的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也是全球孔子学院儒家文化体验基地。
自2004年起,每年9月28日都会举办以“当代人祭孔”为特色的祭孔大典。并会邀请全球各地的孔子研究专家、学者前来衢州孔庙祭拜和文化交流。南孔祭典在2011年5月被正式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与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同等地位的“国之瑰宝”。
为更好发扬南孔文化与儒家文化,在孔庙隔街建有中国儒学馆,拥有“东南阙里 儒风浩荡”主展厅、“问道论语”展厅、“吴为山孔子雕塑”展厅和流动展厅,以及200人报告厅、小剧场、各类培训教室等功能场所。
2020年衢州市委市政府整合孔庙、中国儒学馆等现有资源,成立了衢州南孔文化发展中心,以不断致力于南孔文化的国际交流与展示,并积极开展“请进来”和“走出去”国际人文交流活动。
九华立春祭
九华立春祭在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也是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华立春祭源远流长,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其代代传承的民俗文化与祭祀活动形式独一无二。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气之一,立春祭是祭祀春神句芒的民间活动,自周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历史悠久。当地村民奉梧桐祖为“春神”,农历立春日为祭祀日,故为祭春。
人们用最朴实的方式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祭春内容为祭拜春神、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扎春牛、扮芒神、贴春牛图;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踏春、采春、尝春、带春等,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祭春民俗。
衢江姑蔑文化
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在浙江省中西部、钱塘江中上游(古称榖水,现叫衢江),金衢盆地诞生了一个神秘古国叫姑妹(姑蔑)国。据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姑蔑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2018年,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云溪乡惊现一座西周越国贵族古墓,让遥远而神秘古老的姑蔑国,揭开神秘面纱。结合多次考古,与历史上所记载的姑蔑国中心位置相吻合,可以证明衢江地区在西周早中期是一个明确的区域政治文化中心,是越地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可以证实了史书中所记载的“姑蔑”并非空穴来风。衢江西周土墩墓极有可能是历史零星记载中的姑蔑国王陵,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墓葬形制是古越国民俗文化和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部分,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古老的墓葬形制”、“寓意吉祥的器物纹饰”、“丰富的雕刻技艺手法”对研究西周时期姑蔑文化中的墓葬文化和制造技艺具有重大意义。
清漾毛氏文化
通过清漾毛氏现存最完整的编辑年代较早的族谱——《清漾毛氏族谱》,可以研究江南毛氏主系繁衍、迁徙和发展的情况,对研究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家族繁衍等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清漾村因而成为“江南毛氏发祥地”和“毛泽东祖居地”。
清漾毛氏“忠君爱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坚持正义”的精神特质,“贵而修廉”、清白传家的家风,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而历代毛氏族家族改造自然,营造风水,择善而居的观念,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态发展战略相统一,对弘扬江山乃至浙江的新时代先进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龙游商帮文化
龙游商帮是唯一一个以县域名称命名的商帮,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十大商帮之一。从龙游商帮时代一路走过的老字号有很多,如饮食行业的“善蒸坊”、医药行业的“滋福堂”,棉布行业的“姜益达大”等商号,都曾经红极一时。
龙游商帮中“源远流长的文化根基”、“无远弗届"的精神意志”、“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胸怀天下的儒商”风范、“诚信务实的经商理念与原则”延续至今未曾明显中断,文化基因形态保持稳定。
宋诗之河文化带
在宋代,常山地区的宋诗创作达到了文化高峰。目前,常山地区搜集到的宋诗已近 1000 首。常山江上宋代名人的足迹和动人诗句,在以“唐诗之路”著称的千里钱塘江上可谓独树一帜,被称为常山文化史上的“宋诗之河”。
常山将宋诗元素融入城市建设,推动宋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已建设常山江宋诗文化长廊,新修建文昌阁、文峰塔等文化地标,并已谋划实施“定阳里·宋诗城”“中国宋园·三衢石林”、宋镇芳村未来乡村、赵鼎考古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
目前,常山已完成招贤古渡的修缮,建成杨万里诗歌纪念馆,常山宋诗博物馆也已经立项,并推出了“宋诗地图”,进一步推动“宋诗之河”黄金旅游带建设,打响常山江“宋诗之河”文化品牌,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钱江源文化
钱江源文化标识,着重突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浙西革命斗争精神的一脉相承以及开化人民勇立潮头的源头精神。
开化位于吴语区和徽语区的交汇地带,徽语、闽南语与本地的吴语互为交汇,建筑以江南派系的徽式建筑为主,掺杂进闽西族居式和赣北板棚式建筑风格,古朴自然,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山乡风貌。
沿着开化马金溪两岸,分布着众多的历史人文景观,如犀牛化石遗址、双溪口古文化遗址、霞山古村落、包山书院、灵山寺、华严古刹等都是不可多得历史文化遗产。
这里的民间舞蹈丰富,有“笑头和尚”“竹马舞”“花灯舞”“跳魁星”“高跷竹马”“种麦”等46个具有山区特色的民间舞蹈。民间戏曲主要有目莲戏、三角戏、婺剧、木偶戏、徽戏、越剧、京剧。流传最早最广的是目莲戏,始于清乾隆年间。
钱江源文化体系的新时代传承,要求全力推动“钱江源文化”元素在项目、产业、场景、业态之间互相交融,开化会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开化特色的标志性钱江源文化品牌、文旅融合品牌,持续扩大影响力和穿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