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81MB159359X3/2021-141892 | 主题分类: |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化 |
发文机关: |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21-11-22 |
引 言
2021年是江山建县1400年。这是浙闽赣边界、三衢大地上一段光辉灿烂的历史,这是江山人民值得自豪、自信、自强的日子。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我们吟诵民族英雄岳飞这句豪迈大气的诗句时,不禁追忆风雨千年、坎坷千里的江山建县历史。
当历史翻到唐武德四年(621)那一页。唐高祖李渊在征服隋末14个不同政权、统一天下后,采纳大臣的建议,按照自然地理条件、政治经济现状、民族和人口分布、军事防御需要等要素,重新调整全国各州县设置。那年11月,天高气爽,硕果累累,天下一片祥和。唐高祖手指江浙东阳郡,决定于信安县置衢州,又析信安县南境置须江县。从此,在巍峨挺拔的江郎山下,在汹涌澎湃的瀫水溪旁,诞生了一个新的县城。
县名变化
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有一诗云:“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开始有了“十二州”“九州”“五服”等行政区划,并在一些边远地置县,这才有了县级政权的开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全国设12州、36郡、1000余县,郡县正式成为全国统一的行政区划。江山这片地域曾先后属春秋战国时期的姑蔑国、越国、楚国,随着这些古国的灭亡,开始属扬州会稽郡太末县。东汉初平三年(192),析太末县西部置新安县,江山地域属会稽郡新安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因避讳,改新安县为信安县,江山地域属信安县,并经历晋代、隋代,一直到唐初。
江山地域建县时为啥叫须江县?
各个朝代、各种版本的志书史料常自相矛盾,各有不同说法。清《康熙江山县志》沿用《二十四史》中的《旧唐书》说法,其地理志中云:“以城南有须江得名”。而吾冔编纂的《弘治衢州府志》、叶秉敬编纂的《天启衢州府志》和赵镗编纂的《嘉靖衢州府志》等却载:“武德四年,以信安为衢州,始析州之南境置须江县,以县南有江郎山,北有须女泉,故名。”
据笔者从天文星野分析,须女即婺女星也。江山县城西山北面有一弘清洌的泉水,据传正对应须女星,故称须女泉。汩汩泉水,形如半月,大旱不涸,可灌溉农田数百亩,最后汇聚其他溪水,流入大溪,此大溪后改为须江。从此,须女泉名声大振,曾建有“清流映月、绿树闻莺、杉桥悬帘、郭陇耕云、绕坝花卉、浴露闲鹤、疏烟翳堞、爽气宜秋”八景。
须女泉
据说当时县城东的那条大溪,初始并不叫须江,而叫鹿头溪、瀫水、大溪等。汉《志》曰:“太末县有瀫水,东北至钱唐入江。”《元和志》曰:“瀫水在须江县东南一里。……源出仙霞绪岭。”晋江文人蒋德璟在《天启江山县志》序言中也曰:“江山,越之东南偏也。其野扬州,其星婺宿,其山锦文,其泉须女,其交闽楚,其隶太末。”由此可推,江山地域广大,毗邻闽楚,对应婺星,应先有须女泉,才有须江县,再有须江溪。须江县名是因有须女泉、江郎山而得名,而不是以须江溪得名。泉得星名,县以泉名,相得益彰。
谁知风云突变,政事更迭。唐武德六年(623),不知唐高祖又听从什么建议,废衢州,撤须江县,仍并入信安县,改属婺州。可怜须江县只存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消失了。在这里也说明一下,《旧唐书》却讲唐武德八年,废衢州及须江。不管如何,须江县在唐初只存在2年或4年,令人惊讶、叹息。
历史也经常开玩笑。唐永昌元年(689),朝廷见江山地域广大,加上离州府远,与闽越、赣楚近,许多政务,如赋役、水利、农桑、防寇等,常令信安县官吏头痛万分,鞭长莫及。权衡利弊,决定将中断66年的须江县恢复建制,仍属衢州。而衢州改为信安郡,不久又从信安郡改回衢州,从州到郡,从郡到州,衢州州郡级别反反复复多年。须江县虽属衢州或信安郡,但县名未变,一直延续到五代。可以这么说,江山地域从唐武德四年建县,到撤县,又到唐永昌元年恢复县,须江这一县名前前后后、风风雨雨走过了230多年历史。
一个地域是有生命的,一个县名也是有生命的。县名不仅仅是符号,还有生命活力的意义,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有潜在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统治者的意志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一些县名也经常变化着、更新着。
春秋战国前后,江山地域虽有人类在刀耕火种,击壤而歌,繁衍生息,但相对黄河流域中原一带,还是蛮荒之地。随着秦汉统一,经济发展,人口南迁,江浙一带开始繁荣。尤其是盛唐之后,在闽粤通道中,有一条仙霞古道引人注目。古道边上雄伟壮观、峰高孤峙的三爿石得到许多官宦硕儒、文人墨客的关注和青睐。《隋书·志·卷二十六》记载“信安有江山”。这三爿石,开始叫江山、金纯山、须郎山,或许有江姓家族管理,后改江郎山。唐代著名宰相姚崇、张九龄、陆贽和大诗人白居易等,慕名而来游览江郎山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笔力豪放的诗文。其中,白居易作的七绝“林虑双童长不食,江郎三子梦还家。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往来醉烟霞。”,使江郎山身价大增。五代吴越宝正六年(931),朝廷根据大臣建议,决定借江郎山之大名、大观,将须江县改为江山县。从此,“江山”这一大气、醒目、响亮的县名,嵌镶在这方热土上。
一路风雨,一路坎坷。“江山”这一县名,沿着五代十国、北宋,走过了300多年。谁知北方金军大起,直入中原,烽火连天,北宋难以抵挡,灭亡在即。宋高宗赵构只好迁都于临安(杭州),从此政权南渡,人口南迁,经济南移。北宋时,江山的礼贤为三衢的大镇,通驿、通航,地理位置优越。同时,礼贤这两字儒雅、隽永,有礼贤下士、见贤思齐之诗意,便于咸淳三年(1267),将江山县城搬入礼贤镇,县治设在太平寺,县名改为礼贤县。至今,贺村镇礼贤村仍有太平寺遗址和较规范完整的城隍庙。太平寺系明成化二十年(1484)重建,现址为今礼贤小学,尚存《重建太平寺记》石牌一爿。城隍庙在设礼贤县时兴建,后屡毁屡修,现城隍庙为清末所建,檐牙高啄,雕梁画栋,傍街临水,香火旺盛,内刻有如下联对:“代历五朝,久仰呜琴旧治;庙间两社,永瞻画阁新模。”
历史发展的趋势有时也符合:“否定之否定”哲理,礼贤之名尽管典雅,但总压不住霸气的江山。元至元十三年(1276),礼贤县复名为江山县,并迁旧治,隶衢州路总管府,礼贤县名前后只存在不到10年时间。如今,这座南宋礼贤古县城,沧海桑田,从县治到乡治,后又改为光辉、新建两个村。幸亏前几年在广大民众的呼吁下,两个村合并,终于保留了这古老的“礼贤”名字,留住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和乡愁。幸哉!
从须江到江山,从江山到礼贤,又从礼贤回到江山。1000多年来,只有这铿锵、大气的江山才能盖压这方热土。江山这一县名经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及中华民国,一直延伸到今天生机勃勃、创新富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县域变更
古代设郡县,必据形胜之地,以为壮固永久之。江山地域高山深谷,山势摩天,道途萦纡,气象万千,仍闽浙之要冲。在隋末唐初,属于东阳郡信安县的江山地域,山川秀丽,阡陌纵横,加上民务本业,士知向学,很有建县之需求与必要。唐武德四年,终于析信安县置须江县。后又改江山县、礼贤县,又复名江山县。
唐初至宋末,须江县(江山县)也好,礼贤县也罢,其县域面积究竟有多大,县城等级如何?我们只能在一些零零碎碎的史料中,分析、推测其规模。
唐初建须江县之始,县境包括今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区一部分,面积较大。唐证圣元年(695),析须江县西边部分地域及常山县、江西弋阳县地域置玉山县。乾元元年(758),划须江县镇头墟至堍头墟一带归玉山县管辖,又划须江县西南之地归上饶县永丰镇,置永丰县(广丰县)。据推算,须江县共划出400多平方公里土地,县域面积减少五分之一。
明弘治《衢州府志·疆域》载:江山县“东至西安县界纡溪源青山三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里。西至玉山县界粟木七十里,自界至县十里。南至浦城县界至小竿岭底一百三十五里,自界至县一百五里。北至常山县界竹荆二十五里,自界至县二十五里。东南到遂昌县东积岭底一百里,自界至县三百里。西南到永丰县界岩后九十里,自界至县三十里。东北到西安县界后溪三十五里,自界至县四十里。西北到常山县界马驹四十里,自界至县一十五里。”
《大清统一志》也载:江山县在府(衢州)西南,去府治七十五里。东西广一百五里,南北袤一百六十里。又据中华民国25年(1936),姜卿云主编的《浙江新志》载:江山县城平地1313方(市)里,山地6628方(市)里,道路11方(市)里,河湖73方(市)里,沙涂17方(市)里,总面积8042方(市)里。其面积比现在市域略多,大致相当。
从全县人口来看,与如今毗邻的常山县相比,江山县人口要比常山县多得多。据《康熙衢州府志·户口》叙:南宋端平年间(1324~1326),衢州府共有125992户,人口253677丁(指16岁以上男女);江山县共有21142户,人口50953丁;常山县15435户,人口35385丁。明洪武年间(1368~1398),衢州府共有12308户,人口536960人;其中江山县有21227户,人口119990人;常山县有15856户,人口86819人。
从田赋来看,明嘉靖年间(1522~1566),衢州府秋粮米税为92283石4斗,其中江山县为20748石5斗,常山县为16797石4斗。衢州府农桑丝折绢为200匹,其中江山县为42匹,常山县为36匹。
当时大清帝国共有1549个县,按地域规模、人口数量、缴纳赋税多少,江山县可定为中等县。
民国时期,全国各县又有不同的等级划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各省县等级划分不一致,有分一二三四等者,有分甲乙丙丁等者。为改变这一混乱局面,民国19年(1930)7月7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修订后的《组织法》其第四条规定:“各县县政府按区划大小、事务繁简、户口及财富多寡,分为三等,由省政府编订,咨内政部呈行政院请国民政府核准公布之。”据民国23年(1934)统计,浙江省共有75个县,其中一等县27个,主要有杭县、海宁、萧山、衢县、江山、兰溪、东阳等,江山县名列其中;二等县27个,主要是富阳、龙游、金华、义乌、永康等;三等县21个,主要是余杭、临安、昌化、武义、汤溪、松阳等。江山县能成为一等县,可能与地处闽浙要冲、杭江铁路建成通车和经济繁荣、人口集聚有关。
民国末年,全省共78个县,排列又有变化,分六等。其中,一等县13个,有嘉兴、衢县、兰溪等;二等县13个,有金华、江山、永康、平阳等;三等县14个,有海宁、慈溪、义乌、乐清等;四等县17个,有富阳、嘉善、龙游、常山等;五等县11个,有余姚、崇德、安吉、武义等;六等县8个,有新登、桐乡、三门、寿昌等;还有四明、滃州(舟山)未列入等级。江山县能进入二等县,也凸显其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浙江省共设77个县。1950年9月27日,浙江省政府颁布各县等级,根据人口多少、面积大小,并考虑政治、经济、军事等条件,分为五等。其中:特等县2个,有绍兴、定海等;甲等县9个,有吴兴、平阳、东阳等;乙等县12个,有嘉兴、衢县、义乌等;丙等县27个,有镇海、江山、金华、龙游等;丁等县27个,有丽水、常山、开化等。此年,江山县为丙等县,其规模和繁华列入全省中下水平。
随着新中国民主建政的推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江山县境域又有一定的细小变化。1951年,江山县的大桥乡大桥村大爿地自然村划归江西省玉山县管辖。1952年3月10日,政务院批准将江西省广丰县苗青头村划归浙江省江山县管辖,同年5月30日,将江山县淤头区官溪乡和南坞乡的3个村划归江西省玉山县管辖。1958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江山县大桥乡岭头村划归本省常山县白石乡管辖。从此,江山县地域总面积一直稳定,保持在2019.03平方公里,占浙江省土地总面积的2.02%。其中,东西宽处径距41.75公里,南北最长处径距70.75公里,边界总长402.85公里。市(县)境最东端在今塘源口乡仓源村阴源东,最南端在廿八都镇坚强村里山南,最西端在大桥镇陈家村马车坳西,最北端在四都镇傅筑园村杮村坞口北。人口从民国末年的65081户、273836人,到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114707户、512977人。在全省90个县市区中,从地域面积上看,仍是上等县,但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只能处于中等水平。
令人可喜可贺的是,1987年11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江山撤县设市。从此,江山千年历史和全体江山市人民进入了新的起点。如今江山市在大变革、大转型、大发展中,坚持改革,擅于创新,取得不可磨灭的成就。从产业来讲,已从过去的水泥之乡、白鹅之乡、白菇之乡进入了猕猴桃之乡、蜜蜂之乡、消防器材之乡、木门之都、中国村歌之乡。尽管江山经济总量还处于全省中等偏下,但亮点颇多。2007年1月,江山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8年10月,江郎山风景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7年6月,江山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18年10月,江山市被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12月,江山市又获国际花园城市……一张张金名片,使江山市在浙闽赣边界地区,甚至在全国闻名遐迩。
1987年11月27日,江山撤县设市。
县乡变革
县治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衡量一个县的建置大小、规模档次,除地域范围、乡村区划、经济状况、军事要地等外,还应视县城的形胜和布局,尤其是要看县城的公共建筑,如城墙、县衙、街坊、里弄、祠堂、庙宇等。
江山县治图
江山古县城三面环山,东为奇峰秀出的渐山(又名大灵山),南为突兀挺拔的老虎山(古名景星山、突星山),西为怪石嶙峋的鸡公山(旧名步鳌山、骑石山),惟北面空旷平整,是一片由须江和支流冲积的平原。城东大溪(须江)和小溪(鹿溪圳)左右环抱,中亘沙滩,形如莲叶浮水面,故称妙莲州。整个县城南北长、东西短,似一片树叶,雅称玉叶城。
江山自唐武德四年建县以来,其城垣、县署、街巷、乡村等县治建设,年年有变化,朝朝有兴衰。
老城墙
古代建造城墙,除彰显雄壮美观外,主要是为了防寇御敌,保障城内官员和民众的安全。据《弘治衢州府志(卷之七)·古迹》载,“江山旧有土城,高寻二尺,今不存,惟濠水自景星门入,环县治如带焉。”这高寻二尺,是指一寻二尺,古代一寻为八尺,寻二尺共十尺。建城初,城墙用泥土筑就,大多采用夯土墙,很少用砖石。然而,随着历年的风吹雨打,或洪水冲击,或战乱兵燹,这高才十尺的土城,难免因雨水冲刷和兵寇攀爬而破落不堪,逐渐失去功能。明嘉靖末年(1566),婺源进士余一龙莅任江山县令,始倡建筑城垣。这个余一龙,春秋鼎盛,廉明慈爱,果断有为,不同凡响,是当朝御史中丞赵镗(江山石门人)的得意门生。余一龙不忘恩师重托,到任第二年,便认真踏勘,筹募资金,组织民工,始筑城墙。当然,县令余一龙组织造城墙,不会用夯土墙,而是开山取石和烧窑制砖。修筑前,先画好图纸,聘用师傅,然后要求民工在下层用条石,上层用条砖,逐步建筑,逐段验收。城墙底宽大,约四五米,顶窄小,约两三米,高度五六、七八米不等,成一矩形。新建的城墙“延袤五里,高二丈有奇,厚一丈五尺有奇,长一千丈有奇”。整个城墙周长有3000余米,内城约0.65平方公里。同时在城墙四周,辟有九个城门和一个水门。东曰通昌门、通禄门,东北曰通宁门,北曰通安门,西北曰通化门,西曰通兴门,西南曰通贤门,南曰通福门,东南曰通和门。水门叫水星门,只通水不通人,楼上悬额“天一楼”三字,遗址在今西城华庭东大门一带。虽说水星楼在民国30年(1941),被日本鬼子飞机炸毁,但令人欣慰的是至今仍保留公交车站的站名,留下一段乡愁。有人说,通福门指通福州,通贤门指通进贤,通化门指通开化,通宁门指通宁波,通安门指通西安等等,笔者不敢苟同,那只能是人们美好的猜想,其实各城门名称与江南大多数县城一样,均取吉祥、安康、和顺之语。各门又设高大的城楼,雉堞鳞次,金碧辉煌,雄伟壮观。
江山古城墙历经风雨、战乱,屡损屡修。到了清代,先后有知县朱彩、汪浩、杨椿、宋成绥、杨绍霆、陶鸿勲等募捐修建。自明代始建,古城墙历经清代、民国,随着朝代变迁,毁坏越来越重。尽管也有修缮,但难以保持原貌。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墙陆续拆除,只有城西(江二中)操场西北角尚留数米老城墙痕迹。呜呼,古城墙伴随江山人民走过了400多年的风风雨雨,完成了沧桑历史使命,只留下史料中零散的碎片记忆。
老县署
县级政府在官员组织架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县级主政官员在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明清时代县令直接面对百姓,谓之亲民官,又被视为有关百姓生计痛痒的父母,称为父母官。当然,在江山建县历史上,不乏为百姓所敬重、所怀念、甚至崇祀的清臣廉吏,也出现过一些贪赃枉法、欺压百姓的贪官酷吏。
县署俗称县衙。江山于唐初建须江县,县令是谁,县衙门在何处,至今尚未找到可靠的史料。只在《嘉靖衢州府志(卷之八)·官守纪二》中简述,唐须江县丞最早有记载的名叫第五琦,后为京光尹。至于在何处办公,是新建衙宇还是暂时借用民房,或借用祠宇,也不得知。现查江山历代县志,大多文人认为旧县衙除南宋一段时间(10年左右)设在礼贤镇外,其余均设在城中北面。唐宋旧县衙毁于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即南宋灭亡之际,元军进入江山之时。
元皇庆二年(1313),元朝的马合谋,字均章,回族人,来到江南,任江山县达鲁花赤,蒙古语指“镇守者”,意指“掌印官”,也即相当于县令。其到任后,见旧衙破败不堪,召集县绅毛攀龙、徐仲和、周瑞等人,筹措资金,广备建材,首建县衙大门、议事厅,后建厨房、马厩、仓库、牢狱等,新衙门初具规模。元延祐元年(1311),衢州知府许应祈曾作《重建县治记》,称其新衙门“厚基博础,楹桷丰硕,民来观者,倾动惊骇,忘其石年之陋而以为瑰杰丽伟。”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湖北徐寿辉部攻入江山县,一把火又烧毁县衙部分公房。
尽管有“官不修衙,客不修店”之说,但历代官员仍热衷于修建官署,且一朝比一朝布局严谨,一代比一代富丽堂皇,既图谋威武严厉,又彰显政绩辉煌。明洪武初年(1368),江山知县程万里加以修葺,洪武三年(1370)县丞刘有恒、洪武八年(1375)知县刘瓛等相继组织修建完善。弘治七年(1494)知县杨俊、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黄纶重修。万历九年(1581),知县张斗又重建。
到了明末,清军大举南侵,江山县令方召见大势已去,出于民族气节和忠义之心,慷慨题诗于县堂之壁,诗云:“独守孤城谁是伴,只留烈骨可招魂。”,继而从容更衣,肘悬官印,投署内一水井而殁。后吏民将方公尸体从井中捞出,犹见其面如生,骨冷泉香,乃名其井为“冷香井”。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刚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时,还见到这方沾满血泪的古井,并常在冷香井周围盘桓、瞻仰。后因建造市政府大楼,这方古井被填埋。顺治八年(1651)知县孙遂在原署中重建内衙,康熙元年(1662)知县万里侯建署内书院,三十一年(1692)知县杨愙重建谯楼,五十二年(1713)知县汪浩又组织大规模整修。乾隆十三年(1748)知县刘守城建县署宾馆,二十八年(1763)知县雷士佺重修牢房,三十二年(1768)知县宋成绥修建正堂、书房及头门、仪门等。谁知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攻入县城,一把大火烧毁县衙大部。同治和光绪年间,历届知县又筹措资金,先后进行复建、修建、改建。县署两旁分别修建文庙、武庙、城隍庙、文昌阁、分司、总铺等公署。其中,文庙设在县衙西旁(现江山市人武部内)。如今文庙内的文明池、泮桥、泮宫、大成殿、崇圣堂、明伦堂等建筑早已拆除,但文庙中的照壁还在,仍能看清上首的阳文“数仞之墙”四字。民国时期,县衙门改称为县政府。县长周心万、林希岳等对旧衙的部分建筑又进行修葺,并开始引进一些现代新潮建筑。
江山县人民政府
1949年,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县政府搬入旧县署,先后有意识地拆除旧建筑,增建新楼房。先在旧大堂两旁建立两排平房,东为县政府,西为县委。上世纪70年代拆除大堂,在原址建一座3层办公楼;80年代初期和中期,又先后新建两幢东西并排的4层大楼,东为县政府办公,西为县委办公。1993年,市政府拆除3层办公楼,于1995年建成在当时有一定档次的8层办公大楼,同年市政府大门也重新建造。后又在大院内建造5层档案大楼和3层行政服务中心大楼,至此旧县署的一切旧建筑全部拆除。2021年,为了让绿于民,美化政府大院,开展拆墙透绿工作,县政府大院靠中山路边的一幢5层大楼和大门、围墙全部拆除。大院内,只剩5幢精致的大楼,布局严谨,车道有序,花木扶疏,蔚为大观。
如今在大院内见到的旧衙遗物,只有五只直径约80厘米的石础和两棵300多年的银杏树。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或挺立在政府大院内,见证着几百年来战争烽火、朝代变迁和历史风云。
老街坊
整个江山玉叶古城,从明代砖石城墙建好后,其街坊布局按地势、方位展开。最宏大、最显眼的县署建于城北,县衙八字大门朝南,面向雄伟挺拔的景星山。衙前有一横街、一直街。横街不长,从东到西不过300余米长,叫县前街;直街无雅号,从北至南也只有800余米,称大街。县前街与大街成丁字型,以示人丁兴旺、国泰民安。坊间说,县衙前丁字街,既能挡住北风袭击,也可聚财、聚运、聚福、聚才,防寒沐阳,护祐黎民。
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江山县志》载,清代前期,玉叶城有9街12坊17巷。9街为横街、大街、中街、下街、后街、雅儒底街、上门头街、下门头街、上埠头街等,12坊为澄清坊、安和坊、文明坊、兴贤坊、山泉坊、声和坊、泰宁坊、仁寿坊、处仁坊、太平坊、崇善坊、来桂坊等,17巷为金街巷、景明巷、寺巷、化鹏巷、明街巷、兴福巷、大夫巷、孝子巷、流砥巷、麻车巷、通明巷、琚祠巷、顺孙巷、柴家巷、布政巷、县河巷、金嘉巷等。到了清同治年间,城内又增蓝田坊、最乐坊、树声坊、丹桂坊等,巷弄也增至80多条。
民国初期,街巷变化不大。民国24年(1935),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总司令张发奎率部驻江山,见大街不大,东西两边商店的凉棚张开,几乎相接,不便车辆通行。他很有能力,从上头筹得部分资金,以半强制半动员的手段,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拓宽大街至八九米,并改名为中正路(即今解放路)。横街也同时拓宽改造,改名中山路。民国29年(1940)夏,日军侵占江山时,飞机轰炸,机枪横扫,生灵涂炭。城区街巷遭到严重破坏,大街西侧房舍焚毁过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区街巷先后进行了修缮。如1952年,县政府曾投资2.27万元,整修解放路和中山路的路面和下水道、人行道,并浇筑成水泥路面。在上世纪70年代初,城区只有2平方公里,2万人左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撤县建市后,根据市域总体规划,拓宽、改造,延伸了解放路、中山路,新开辟了江滨路、云宾路、通宁路、江城北路、解放南路等10多条新街道,同时新建了江山电影院、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望江楼、中山大厦、江山体育馆、农行大楼等公共建筑,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市区建成面积从上世纪70年代的2平方公里发展到1999年的10.93平方公里。进入21世纪,尤其是铁路西移后,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新建了10多个住宅小区和文化广场、城北广场等,开辟了鹿溪路、江东大道、东岳路、凝秀路、礼贤路、西山路、文教路、迎宾路等,形成了老城区、城北区、城南区、江东区等几个片区。城建大楼、报社大楼(现为水利大楼)、电力大楼、财政大楼、医院大楼、时代广场、虎山汽车站、新江山火车站等拔地而起,金陵大酒店和君澜国际大酒店两个五星级酒店屹立在须江两旁。整个市区,高楼林立,街道纵横,广场点缀,小区遍布。2020年,建成市区18.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17万多人。
老乡里
从唐初至清末,各州府不仅加强对县城的建设和管理,而且重视乡村一级的布局、管辖和统治。
唐武德四年江山地域建县,下设乡里,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以县统乡,以乡统里。然,至于设多少乡、多少里,尚未找到有关历史文献说明,直到宋代才有乡、里的资料。
北宋前期,江山县共设12乡、34里。熙宁四年(1071),乡以下设都、保。南宋时期,共设12乡、44都,而且这12乡编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明清时又编图,其中明代133图,清初131图。清雍正年间,又设88庄。
古代江山县的12乡,为归厚乡、崇善乡、须江乡、布政乡、景星乡、利宾乡、常山乡、江山乡、道成乡、齐礼乡、感化乡、兴贤乡等。34里为奉信里、奉清里、思安里、永康里、甘泉里、清胡里、忠义里、天泉里、光政里、鹿溪里、灵善里、灵溪里、忠孝里、忠溪里、山西里、清泉里、南塘里、新兴里、文成里、崧高里、文溪里、吴开里、三公里、新垣里、池湖里、邱泉里、文溪里、官溪里、饶恩里、横江里、惠安里、怀义里、祟化里、盐亭里等。其中,34个里中,有两个里名称相同,即江山乡的文溪里和道成乡的文溪里。
乡名和里名一般以道德仁义、礼教人生的主旨为主,如崇善乡、齐礼乡、兴贤乡、感化乡和奉信里、忠义里、忠孝里、怀义里等,也有以附近著名的山川为名,如城区和城郊桑淤紧靠须江,就命名为须江乡;石门、界牌、江郎、峡口一带紧靠挺拔险峻的江郎山(古又称江山),故叫江山乡。还有,鹿溪里、灵溪里、天泉里、南塘里、崧高里、文溪里、官溪里等,也以山水取名。乡名也好,里名也罢,大多雅致、温馨,也蕴含着一定的诗意、禅心和哲理,可惜这些雅致的乡名大多没有承续下去。
尾声
大江东去,斗转星移。江山建县1400年的历史,既是一部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也是一部厚重坚实、可歌可泣的发展历史。她穿过惊涛骇浪,越过急流险滩;她吟过唐朝的诗,品过宋代的词;她沐浴过明清雨雪,经历过民国的风霜。如今,全市人民心齐气顺,共筑新时代中国梦。
1400年的历史,说她长,她确实很长。她被须江水系的灵气滋润着,被礼贤和合文化孕育着,被江郎山脉的挺立感染着。她走过了1400个春夏秋冬,她走过了50多万个日日夜夜。说她短,她确实也短。在地球45亿多年、人类100万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她只是平凡的一节、短短的一瞬,但她留下了凝重的一笔,写下了灿烂的一页。
历史重在挖掘,贵在细读,更须反思。同1400年建县的历史对话,能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我们坚信,随着争当山区县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示范的不断推进,江山将会变得更加美丽、繁荣、富强,江山人民的明天定将更加美好、灿烂、辉煌。(戴明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