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华等12位代表:
你们在市人大十六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议案》(第259号)悉。现将有关情况函复如下:
目前,我市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已基本建立,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依法承担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救治等职责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职责。“十三五”期间,我市依法、科学、高效处置了新冠肺炎、输入性疟疾、输入性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聚集性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突发传染病疫情;学校水痘、肺结核等重点场所传染病疫情和食源性疾病、洪涝灾害等各类卫生应急事件61起,其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2起(食源性疾病8起、其他4起),苗头性事件49起,我市公共卫生安全得到全面加强。
一、推动上下同步共同行动
坚持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一手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一手抓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延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成立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市卫生健康局承担;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成立应急指挥部。组建公共卫生专家委员会,完善公共卫生专家决策咨询制度。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事后总结和善后学习,完善政策措施,提升应对能力和水平。二是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明确各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职责定位和疫情防控工作内容,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责,深化网格化管理,坚持社区健康监测、跟踪随访等措施,把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第一道防线。政府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行业的防控工作。强化单位责任,充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是加强公共卫生财政保障。完善政府投入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重大疫情防控所需经费以及因疫情防控给予医疗机构的临时运营补助,由同级财政按预算管理方式予以保障。动员社会多元投入,加强对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投入的支持。四是完善群防群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带动落实防控措施、健全防护网络,做好疫情监测、预警、排查、防控等工作。
二、加快防控联动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卫生应急工作体系,切实增强履职能力,把做好应急工作作为安全维稳工作的重中之重加以落实。一是健全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市卫生健康局设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建立了以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市属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覆盖全辖区的卫生应急三级网络。同时市卫生健康局、疾控中心、120指挥中心等医疗卫生单位加入市政府应急联动指挥平台,实现了信息互通和共享,多部门联动的卫生应急监测预警机制更加完善。二是充分利用“HIS系统”、“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传染病预警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等网络监测平台对传染病、中毒等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分析和苗头性事件处置等工作,最大程度防止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三是健全卫生应急预案制度。根据各类应急事件的特点分别制定应急预案,并结合现场实践及时开展预案评估、修订和更新,不断提高预案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障应急措施的科学、规范开展。按照卫生应急工作规范要求,梳理修订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指挥协调与应急响应、联防联控、培训演练、信息报告、物资储备、社会动员、应急值守等涉及卫生应急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及工作规范。四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目前已在市疾控中心成立了由33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市级专业应急工作队,在各乡镇以片区为单位分别成立了5支35人的基层专业应急分队。此外还在各乡镇、村(社区)分别成立公共卫生管理员、联络员队伍,在村(社区)平及时开展对各类卫生应急事件的早期发现、报告、处置工作,进一步扩大了应急队伍网络。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应急演练机制, 提高“平战”快速转化能力,确保平时服务、战时应战。
三、提高医疗救治能力
合理规划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布局,优化城区医疗资源配置,尽快补齐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短板。一是构建完善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信息推送、会商分析和早期预警机制,提高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快速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推动疾病防控和临床治疗高效协同。依托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形成上下贯通、医防融合的防病体系。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制定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全市二级医疗机构和社区(村)卫生服务机构要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开展公共卫生相关工作。二是加强卫生应急医疗救治队伍建设,市人民医院成立了一支由13名专家组建的紧急医学救援医疗救治队伍,涵盖急诊医学、呼吸内科、外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120急救、护理、输血科等科室,建立医疗救治工作方案,针对紧急医疗救治的特殊性每年开展一次全方位的应急演练,今年还专门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开展医疗救治应急演练,以此保持医疗救治队伍的应急机动性,不断提高救治能力。三是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强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储备,强化贺村卫生院、峡口卫生院等医疗单位应急医疗救治后备医院功能建设。加快推进峡口、石门卫生院迁建项目及大桥、保安、廿八都卫生院改造项目实施,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门诊、隔离留观室建设,不断拓宽收治空间。四是重点推进江山市120急救中心(原先挂靠市人民医院运行)独立设置,在市卫健局大楼专辟一层用房用于120急救中心,现已基本完成场所装潢和设施配备,并投入100万元建设全新的120急救调度指挥系统,并连通7家急救网络医院。120急救中心年内正式运营后,将极大提高我市急救调度效率和急救及时性,从而推动我市卫生应急能力的大提升、大进步。
四、强化应急物资保障
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智能管理的原则,加强应急物资保障。一是保障卫生应急检测能力。“十三五”期间市疾控中心先后投入五百多万元资金装备了原子荧光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离子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CO检测仪、CO2检测仪、SO2检测仪、NO检测仪、H4C检测仪、X、r射线检测仪、RT-PCR扩增仪、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生物安全柜等检验检测设备,卫生应急检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在衢州各县(市、区)中处于领先位置。此外,市疾控中心还改建了PCR实验室、核酸检测实验室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二是保障卫生应急装备。按照卫生部《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和《卫生应急队伍服装使用管理规定要求》,我市遵循统一规划、分级储备、品量适当,便携实用的储备原则和实物储备与社会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前已储备充足的防护用品、消杀用品等应急物资。三是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坚持平时和战时结合,加快构建市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重点做好个人和医用防护用品、医用救治药品器械等物资储备,切实做好检验检测、隔离观察点、定点救治医院等的能力储备,加快建设一批应急医疗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基地。
五、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
加强群众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引导公民依法积极履行疫情防控各项义务。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健康素养促进机制,通过线上+线下、讲座+互动、坐诊+入户及乡村振兴讲堂、文化礼堂等形式,加强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广大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建立卫生应急志愿者队伍,开展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促进卫生应急知识广泛传播,提高全社会的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卫生应急参与和志愿者行动意识,提高媒体沟通与风险辨识能力,提高在紧急状态下逃生避险、自救互救技能,提升城乡居民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三是常态化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大力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卫生城市和卫生乡村,加强病媒生物控制,杜绝蚊虫孳生。倡导倡导勤洗手、科学戴口罩、使用公勺公筷等卫生习惯,禁食野生动物,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感谢你们对江山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你继续建言献策,促进江山卫生健康事业加快发展。
江山市卫生健康局
202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