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0-10-28 09: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参加大会的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发表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回顾

1998年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放思想、负重奋进、开拓创新、有所作为的五年。五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中共江山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认真落实向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作出的庄严承诺,牢牢把握加快发展的主题不动摇,抢抓发展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为全面振兴江山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扩大经济总量,举全市之力争发展。确立民本经济、社会财富的理念,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平台,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坚持把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集中力量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狠抓扶优育强、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努力培育新兴产业,扶植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积极引导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培植各类农业龙头企业、龙头组织,着力抓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效益农业发展。运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正确引导市场消费,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五年来,经济增势逐步走强,至2000年下半年出现明显拐点后,全面步入了快速上升通道。

五年来,我们全力推进各项改革,以体制创新求发展。以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特征的深化企业改革工作基本到位,国有、集体资本已基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企业经营机制得到根本转换。巩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全面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镇财政包干体制,建立市级机关会计核算中心,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探索新的投资体制,建立了土地储备中心和城建、教育、开发区、旅游等发展投资公司,多渠道筹集资金超前办大事。开展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发展理念、运行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五年来.我们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以大投入促发展。以“310工程”为抓手,建成了一批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影响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工业项目和农水项目。运用积极政策,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增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7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2倍,为我市有史以来投资量最大的五年。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9.3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5倍。投资规模的不断攀升,有效拉动了即期经济增长,大大增强了区域发展后劲和整体竞争力,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年来,我们加大开放力度,广借外力助发展。坚持“市外即外”的理念,开放市场,以“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等为抓手,大力实施借力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以省委、省政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为契机,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并争取到“两保两挂”财政体制。以我国加入WTO为契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发展到50多家,出口产品扩大到10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扩展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比上一个五年增长66%,输出境外劳务2430人次。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有效地促进了我市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融合。

五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新路子,以新思维谋发展。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狠抓科技项目引进和开发,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等资源的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积极稳健地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创新,在保障政府公共职能投入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办医、办文化。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不断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通过体制创新和积极引导,我市的社会各项事业正逐步走向社会化、多元化、产业化的发展轨道,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五年来,我们着力改善发展环境,以良好的环境图发展。通过努力,我市的交通、电力、通信、广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观,消除了一批制约发展的瓶颈。通过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生产力布局得到优化,要素承载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实施生态公益林工程、生态示范区建设和土地整理等项目,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优化。深入贯彻“依法治市”方针,深化全民普法教育,及时化解新时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维护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维护市场公平。以信用村、公务员信用证制度建设为切入口,务实推进信用江山建设。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审批制度改革,高度重视政府队伍的自身建设,不断推进政务行为的公开化、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坚持不懈地抓好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展环境的明显改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上下万众一心、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五年,是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阔步迈进的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我们胜利完成了“九五”计划和市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历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十五”计划也有了良好的开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我市历史上较好的发展时期之一,江山大地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经济实力上了新台阶。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1997年增长64.3%,年均递增10.4%,五年的实际增幅分别为7.9%、9.1%、9.3%、12.5%和13.5%,提速走强的态势非常明显;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提高3.9个和4.2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占衢州市的比重为22.2%,比1997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3.7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年均分别递增21.1%和21.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5亿元,贷款余额32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7.4%和14.6%。全社会用电量7.1亿度,是1997年的1.7倍。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逐年攀升。以水泥为主的建材行业实现质的提升,化工行业异军突起,机电行业再度崛起,竹木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纺织服装业、电力工业等较快兴起。销售超亿元企业达到7家。以“一区五园”为主要节点的工业布局结构基本形成。4个产品被评为国家免检产品,9个产品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被命名为“中国白鹅之乡”、“中国白菇之乡”、“中国猕猴桃之乡”、“中国蜜蜂之乡”和“中国水泥之乡”。江郎山风景名胜区被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房地产累计成交额17.3亿元。商贸、交通运输、餐饮、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传统服务业较快发展,各种新兴服务业迅速成长。

城乡面貌显著改观。投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6亿元,拆迁房屋近50万平方米,打通或改造了鹿溪路、环城西路等城市主干道,建成了城中大桥,建造了城北广场、南门广场等休闲场所,新增城市绿地19万平方米。农村集镇、村庄建设档次也明显提高。完成205国道二期、三期改建工程和衢江公路改建工程,全线实施205国道常山-贺村-峡口段改建工程,改建县乡公路310公里,提前基本实现村村通简易公路。白水坑水库即将封孔蓄水,全长14.3公里的城市防洪工程可望在汛期前基本建成,完成12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5.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4平方公里,建设生态公益林62万亩,荣获“全国绿化造林先进县(市)”称号。完成农网改造一期工程,新建仙霞变、城中变等输变电工程,城乡供电可靠性得到充分保障。通信条件大为改观,实现村村通电话,基本实现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民办教育快速起步,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观,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由“五三”学制向“六三”学制过渡顺利完成,初中升高中比例达到85.6%,提前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被列为“浙江省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成了“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江山分市场”。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先进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农村卫生院危房改造卓有成效并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等重大医疗设施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全面推行公民义务献血制度,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得到提高。报社新闻大楼投入使用,广电宽带城域网投入运行,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进展顺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荣获“全国体育先进县(市)”称号。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再度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不断深化殡葬改革,生态墓区建设初见成效。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被授予“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计划生育、资源保护、环保“双达标”和生态建设等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耕地实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审计、统计、气象、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继续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得到新的发展。

人民生活初步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771元提高到942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94元提高到4121元,年均分别递增10.3%和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5.2亿元增加到28.9亿元。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别由19.2平方米和31.8平方米增加到22.4平方米和47.7平方米。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由每百人5.5部增加到29.4部。移动电话用户由1967户增加到7.5万多户。互联网上网用户5500多户。城乡居民用于教育、文化、保健和休闲旅游等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宽,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首批廉租房交付使用,救灾救济和扶贫帮困工作正常开展,高山农民下山脱贫工作迈出了新步子。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是在历届政府工作基础上取得的。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江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综合实力较弱,面临着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的双重紧迫任务。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还较低,缺乏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增收渠道还不宽。工业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拓展。城市品位有待提高,城市管理跟不上城市加速拓展的步伐。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相对缺乏。财政收支平衡难度依然不小,少数部门、单位还存在浪费等不良现象。就业与再就业压力仍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此消彼长,日趋复杂。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尚有一定差距,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亟须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指导原则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今后五年,要把欠发达地区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培育”,这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战略性机遇。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突出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幅度达到12.5%以上,力争超过全省和衢州市平均增幅。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财政总收入力争达到8.5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

——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业良性发展机制,各项事业取得明显进步。普及高中段教育。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到8%左右,实现由初步小康向较宽裕型小康过渡。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物质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实。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好的尊重和保障。“依法治市”方针得到深入贯彻,全社会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导原则: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江山实际,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进一步营造开明、开放的环境,勇于超越,勇于创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不断探索切合江山实际的跨越式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兴工强市”不动摇,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城市化的互促互动,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坚持民本经济、社会财富的理念不动摇,最大限度地激活发展潜能;坚持“借力发展”不动摇,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正确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理性地思考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努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始终坚持富民强市的价值取向。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上。为此,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310工程”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业项目和重大农水项目,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突出抓好“四个一批”。即建设一批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区、培育一批轻型制造业、扶植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加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着力构筑“六大体系”。即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信息化网络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社会信用体系、高效的行政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保障。

三、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加快工业化进程,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要坚定不移地深入实施“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工业经济提质扩量,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努力培育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争创新的发展优势。

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工业化的主战场。争取到2007年,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为此,要以战略的眼光搞好工业园区扩容规划,留足发展空间。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逐步扩大到20平方公里,并实现跨江发展:贺村、清湖、何家山联体开发的“江贺经济走廊”规划总面积达到34.7平方公里;继续全力支持江化生态工业园、虎山工业园和国光电子工业园的开发,搞好须江工业园、淤头消防器材工业专业区和长台蜂业工业专业区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要不断创新园区开发机制,推动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加大园区用地储备力度,树立适度负债经营的理念,超前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确保5000亩熟地滚动开发。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园区的要素集聚。把工业园区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发展,不断壮大园区规模。注重功能分区,凸现园区特色,提高园区内部的产业关联度,增强整体聚合优势。要完善园区功能,不断提升档次。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机制,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把好入园企业环保关,争取早日实现工业园区的污染集中治理,促进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

加速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要加大工业投入。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确立“经营项目”的理念,政府先期投入与激励企业自主投入相结合,超前做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实现重大项目的滚动推进。不断完善和落实鼓励工业投入的扶持优惠政策,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合力兴工的良好投资环境,激发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工业的积极性。今后五年,全市工业投资总额确保达到50亿元以上,力争突破60亿元。要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把建材、化工、机电、食品、竹木加工、消防器材、纺织服装等作为重点产业来精心培育,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重视发展以电力为主的能源产业,继续抓好白水坑水库建设,上马建设一批热电和小水电项目。积极发展行业协会,促进产业发展。要集中培育一批优势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优势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资本经营等上规模、上档次,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群体。争取到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30家以上,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8家。要着力打造一批“拳头”产品。鼓励和支持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培育一批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免检产品,大力推行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环保体系认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高产品档次,提高“江山制造”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完善中小企业的支持服务体系,做大中小企业担保基金规模,促进中小企业良性发展,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和就业容量。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行业“单打冠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以科技进步为依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互促互动。要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科研开发实体,加强网上技术市场建设,高度重视“借脑引智”工作,形成较为完备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抓好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要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一批轻型制造业,重点引进和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以工业园区为依托,发挥科技创新资金的作用,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到2007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争取达到20%以上。

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坚持把“借力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战略。牢固确立以资源换速度的“双赢”理念,主动对接发达地区,主动融入“长三角”大经济圈,进一步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加强项目储备,营造全民招商的氛围,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坚持务实招商,加大招商力度,创新招商方法,不断把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尤其要高度重视大项目、大企业的引进,力求有新的突破。抓住省里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的机遇,继续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应对加入WTO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和出口市场多元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以质取胜、以特取胜,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总量。发挥自身优势,拓宽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成功率。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大产业来抓。认真实施“放鸟出笼”工程,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培训和服务,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在积极拓宽本市就业渠道的同时,大力鼓励劳动力到市外、境外务工创业,转变观念,积累资金、技术、信息和才干,为“引凤归巢”积聚有生力量。

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村是重点,也是难点。要从政治的和全局的高度,切实关注农村、支持农业、关心农民,从城乡一体化的新视野出发,围绕特色绿色化、产业龙头化、种养加园区化、农民就业非农化、农村社区化的新目标,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着力提升农业经济市场竞争力。围绕白菇、猕猴桃、绿牡丹茶叶、生猪、白鹅、蜂等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注重品牌建设,积极开展绿色农产品申报认定工作,推进特色农业绿色化。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要把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核心环节来抓,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群体。选址新建农特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切实解决农特产品有市无场问题。进一步发展和健全产业化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契机,重点抓好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和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力争农村面貌五年大变样。以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河道综合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等项目为抓手,扎实有效地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全面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积极推进通中心村道路硬化改造,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居住环境。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搞好一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积极有序地推动小康村向现代化新农村迈进。高度重视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建设,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结对帮扶,抓好下山脱贫小区建设,全面完成白水坑水库影响区农民下山脱贫工作,大力引导和支持高深山区农民下山脱贫奔小康。

不断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农业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全面推进乡镇职能服务化。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改革创新,促进科教兴农。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路子,逐步增强集体经济的实力和活力。农村要富裕,根本的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要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步伐,继续抓好来料来样加工,有组织地扩大劳务输出,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广阔的创业致富天地。

五、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新形象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今后五年,我市推进城市化的重点是强化市区和中心镇的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力争城市面积扩展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到15万,把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手笔拉开城市框架。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按照“向北为主,东、南为辅”的城市发展方向,以城市道路网建设为先导,拓展城市框架。重点抓好“二桥、三广场、四区、五路”建设。“二桥”指北关大桥和迎宾大桥。“三广场”指文化广场、鹿溪广场和教育园区内的科技广场。“四区”指乌木山小区、周家青坂小区、虎山小区和天余小区等四个新居住区。“五路”指鹿溪北路向北延伸、江滨路向北延伸、迎宾大道、江东大道和双塔路(暂名)等五条城市主干道。同时,完成46省道绕城公路改建工程,使现有的衢江公路城区段成为城市道路。

大力提升城市品位。要凸现“山青、水秀、城美”的山水园林城市个性魅力,建设双塔电站,形成“十里碧波”,搞好沿江“十里长廊”城市主景观轴的设计和改造建设,形成江、堤、桥、灯光、花木草相辉映,现代气息与古典内涵相交融的独特景观风貌。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重视城市建筑风格、建设档次、配套水平和城市绿化、美化、亮化、洁化,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公用设施、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新建南、北客运站和货运车辆公共停车场,尽快解决小车停放场地问题;争取动工建设碗窑水库向市区供水工程;发展城市管道煤气;全面推进市区农贸市场室内化。建设一批示范性住宅新区,积极推进旧居民区的改造和整治,切实改善居住环境质量。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城市整体形象。

大力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市区及强镇集聚。要进一步放宽限制,提高城市公共产品的承载力,吸引人口进城入镇创新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城乡户口登记一体化。着力营造和保持一定的政策落差,吸引市外人口向我市集聚。积极稳健推进“城中村”的“村改居”工作。适时开展乡镇区划调整,大力推进经济强镇建设。以须江工业园为载体,在市区重点发展无污染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含量的轻型制造业,促进市区人口集聚;以竹木工业专业区为产业依托,发挥贺村物资集散的传统优势,着力培育和提升其在闽浙赣边界物流中心地位;依托市特色工业园区,把上余镇培育成为我市的新兴工业基地;充分发挥峡口镇地处我市主要景点中心地带的优势,培育以旅游休闲为特色的中心镇;长台、淤头要分别以蜂业、消防器材园区为支点,加快产业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市区供水、公交、路灯等公用设施及各类服务系统向市特色工业园区和贺村延伸,使之真正成为与市区便捷互联的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城市第三产业。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导下,整合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放开搞活投入机制,加大旅游产业扶持力度,加快重点景区开发步伐,完善各种配套设施和网络体系,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争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调控,促进其规范、有序、稳健发展。积极鼓励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提高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进一步重视服务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大力发展各类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支持金融保险业的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

六、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核心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源泉。

全力争创“教育强县(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努力增加投入,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力争跨入省“教育强县(市)”行列。高标准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高中段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积极发展成人教育,探索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进一步推进教育资源布局调整,推动跨乡镇联办初中和高中段教育向市区集聚,创办市区和峡口两个教育园区,提高教育集约化水平。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办学。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注重教育品牌培育。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区域竞争力,人才是根本。坚持“内育、外引、借智”多管齐下,积极探索新机制、新办法,大力引进、开发和留住各类人才和智力资源,特别是我市急需紧缺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进一步重视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次结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良好社会环境。切实重视劳动者实用技能的培养,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解决技术工人相对短缺问题。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一步弘扬“万众一心、知难而上”的江山精神,并紧随时代步伐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进一步重视和组织好重要节庆期间的文化活动。大力鼓励富有乡土特色的文艺精品创作,积极发掘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营造舆论氛围,唱响发展主旋律,继续抓好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现有公共文化设施的作用,集中财力建设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点抓好文化广场、科技广场、江山大剧院、科技馆、体育中心、新江中、广播电视大楼等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落实省级“星火科技示范县(市)”建设的各项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好科普工作。不断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公共卫生水平。大力推进体育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培育体育产业。加强新型社区建设,不断完善社区功能。坚持不懈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妇女和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工作,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加强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等工作,在服务发展、凝聚人心上下功夫。深入广泛开展“双拥”工作,多形式开展国防教育,健全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加强人民武装、人民防空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七、切实关心群众生活着力维护社会公平

各位代表,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我们要时刻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切实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关心群众、关注民生,确保困难群众无饥寒,确保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成果,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步提高。

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财力重点保证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加强市场监管,尤其要始终高度关注食品、药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质量安全问题,让群众买得舒心、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坚持政府为民办实事制度,每年都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关心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特别是对那些因病因残致贫的特殊困难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因水库建设和其他重点工程建设而动迁的群众,为江山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要一如既往地给予理解、关心和帮助,让他们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创致富新门路。

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考核责任机制,采取更加务实的措施,切实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建立促进就业专项资金,对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对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对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予以贴息等。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建立下岗失业人员贷款担保基金,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再就业援助,多形式为最困难的群众提供和创造就业岗位。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同省内外主要城市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提供更加快捷有效的就业信息服务。依法加强劳动用工管理,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继续依法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加强基金征缴和管理,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比较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疗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用相对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积极探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规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不断规范和完善救灾救济、社会救助的工作机制,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争取用二至三年时间解决好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问题。完善资助贫困学生的政策和制度,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贫不能接受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不能就学或辍学。

八、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

发展环境的优劣,是区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要素的流向,乃至一个地方的兴衰。改善发展环境,是地方政府推进区域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效率江山”。牢固确立效率第一的观念,大力推进管理服务创新,办好行政服务中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审批行为、缩短审批周期,完善各项办事制度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行政效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从制度创新入手,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尽快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还权于市场、还权于社会、还权于经济主体。要集中精力营造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各类经济主体一心一意谋发展、放开手脚快发展。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信用江山”。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培养诚实守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以道德文化引导和提升社会信用。扎实推进信用制度建设,全面开展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积极稳健地扩大公务员信用证制度覆盖面,建立完善企业征信系统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以制度来规范社会信用。进一步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制止各类不正当竞争,依法打击商业欺诈、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严重危害市场秩序行为,维护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监督管理来保障和促进社会信用。政府机关在社会信用建设中要起表率作用,制定出台的政策措施要言必信、行必果,政府机关工作人员要成为诚实守信的模范,以“诚信政府”促进“信用江山”建设。

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构建“数字江山”。“数字江山”是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基础性工程,要将其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有序推进。加快构建信息基础平台,集中力量搞好信息主体工程建设,创造条件建设基础性资源数据库和公共信息交换中心。切实加强应用系统建设,推进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培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门户网站。进一步办好农技110,继续抓好农技110村级终端建设。争取到2007年,基本形成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与全省电子商务基础网和数字信息网络体系同步接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绿色江山”。全面实施生态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庭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化环保源头控管和日常监管,继续加大以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推广清洁生产,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抓好生态公益林建设,不断改善生态屏障。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森林、河流、矿产等资源。力争跨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行列。

维护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创建“平安江山”。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认真做好信访工作,高度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了解掌握苗头性信息,努力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防止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健全长效防控机制。严打、严治、严管、严防有机结合,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确保社会稳定。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电力、通信网络。交通建设继续以对外大通道为重点,完成205国道和48省道江(山)溪(口)线改建工程,基本完成“黄衢南”高速公路江山段建设工程,同时抓好一批重点路段县乡道改建,基本形成大交通的格局。电力建设重点抓好仙霞变二期增容、虎山变升压、110KV特色变和坛石变新建等工程,搞好城镇电网建设,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继续推进邮电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邮电通信网络现代化水平。

九、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始终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不断改进政府工作,不断提高政府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促进发展、服务人民的能力,努力建设一个人民群众放心满意和充分信赖的人民政府。

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深入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不断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把握方向的能力。加大干部培训力度,鼓励和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现代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方面的新知识、新理论,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解决问题、做好实际工作的能力,更好担当起新时期各项任务。

勤奋务实,开拓创新。大力营造干实事的良好氛围,自觉以江山的发展为己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政府工作第一标准,把江山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高昂士气,满腔热情地抓好各项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掌握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克服各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虚夸浮躁、急功近利的行为。强化创新精神,勇于扬弃,勇于超越,善于总结群众的实践创造,善于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以新思路、新举措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依法行政,民主决策。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着力解决职权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行政复议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理人民代表意见、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公开政务,畅通信息交流渠道,政府决策过程中要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厉行节约,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加强廉政教育,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和制度入手,进一步规范事权、财权和人事权,加强会计核算中心、招投标中心和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加强廉政和效能监察,强化财政和审计监督,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加快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腐败滋生的土壤。

各位代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又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实现今后五年各项发展目标和任务,首先必须做好今年工作。今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全社会出口交货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3%。财政总收入增长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今年全市初步安排重点工程96项,计划总投资40.8亿元,计划当年完成投资22.5亿元。其中,“2003—310工程”计划总投资23.5亿元,计划当年完成投资13.8亿元。同时,还要重点抓好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1)廉租房工程;(2)亮化工程,包括完成市区至特色工业园区亮化、市区“十里长廊”亮化;(3)水白线宅上至长台段公路改建工程;(4)石门镇油车坂下山脱贫小区建设;(5)市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综合楼建设;(6)市区十字路口红绿灯建设;(7)江滨路延伸工程;(8)3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江山三中扩建工程;(10)建设教育专网,实施“校校通”工程;(11)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

今年,是衢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招商引资年”和“项目推进年”,我们要以此来统领全年的各项工作,将其与“兴工强市、借力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各项责任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切实把各项重点工程、重点工作逐一落到实处。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速,确保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豪情满怀;展望未来,信心百倍。江山人民勤劳实干,江山大地生机勃发,江山的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在中共江山市委的领导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奋发图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