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0-10-28 09: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一、1999年工作的回顾

刚刚过去的1999年,是全市人民面对各种挑战、牢牢把握发展机遇并取得较大成绩的一年。一年来,我们较好地完成了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实绩均达到或好于年初预期目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2.3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5%、11.2%和10%;年初确定的“99—310”工程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均已较好完成。

农业产业化扎实推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各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促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健康发展。以“一桃二白”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全市已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000多家,其中,形成20多家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各类农产品产销中介组织272个,贩销大户1390户,专业大户10521户,龙头带动效应日渐显现。名牌战略初显成效。又有江山白菇等三个地方系列标准通过省级审定;农产品申请注册商标累计达69个;江山白鹅等5只产品被’99中国国际农博会认定为名牌产品;成功承办了全国养蜂大会。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品种优质化、育秧旱育化和栽培轻型化,良种覆盖率达98%;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上年有较大增长,粮经比达到8:2左右;畜牧业产值已占农业产值的38.1%。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碗窑水库总干渠和须江二级电站已完成80%工程量,白水坑水库初步设计即将提交会审,编制完成了城市防洪规划和生态公益林规划,以水毁工程修复、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面上水利建设扎实开展。国家和省立项的重点农业项目均按计划、按标准完成并通过省级检查验收。农业对外招商引资和农产品出口创汇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科教兴农力度不断加大,市、乡(镇)两级“农技110”全年共接待咨询1.52万人次。

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势头强劲,工业经济高开高走。全市经审批的技改项目共174项,总投资4.08亿元,年内完成投资财务数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列入“99—310”工程的10项重点技改项目,有9项已完工投产。一年来,工业经济保持了高开高走的增长态势,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90不变价)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市属工业企业和规模企业盈亏相抵分别实现利润3199万元和515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8%和100.4%,列入衢州市考核的各项经济指标综合得分157.2分,同比增加38.6分,出现了近年少有的利润增幅高于利税增幅、利税增幅高于销售增幅的局面。优势行业、强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对经济增长和效益改善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个私经济继续快速健康发展,个私工业产值同比增长41%,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52.5%,精细化工、铸造制锁、制塑管件、羽毛球加工等块状特色经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家庭来料加工蓬勃开展。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全年新批利用外资项目8个,协议利用外资42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86万美元;全社会出口商品交货值2.46亿元,同比增长29.1%;全年输出境外劳务163人。经济开发区新入区项目41个,投资总额2937.5万元。

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年内相继完成北京汇凯集团控股式收购江山龙变压器公司、组建浙江江山变压器有限公司,虎山集团兼并市机电排灌站、收购原市铁合金厂破产、抵押财产等资产重组工作。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全市85.5%的水泥生产能力集聚到虎山集团、江山虎集团、虎霸集团和虎球水泥有限公司四个优势企业之中,全市水泥总产量达26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同时,由于水泥行业资产优化重组的突破,促使3946名职工重新上岗,585万元欠发工资和2613万元社会集资款有了清偿的保障,一大批债权人的权益得到了更有效保护,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稳定。面上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和深化,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工作步伐加快,促进了企业活力的增强。农村改革继续深化。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基本结束,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稳步推进;小型水利设施经营管理和投资体制改革基本到位。社会事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制订出台了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国有民办学校“江山实验中学”和“江山实验幼儿园”,组建了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乡镇卫生院股份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资产三级运管体制框架基本成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扎实推进,社保覆盖面逐步扩大,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人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全面走向市场化,组织开展了公开招聘企业经营人才工作。贺村、峡口两个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开展,贺村镇以市场带动城镇建设、峡口镇把下山脱贫与推进城镇建设有机结合等思路和做法,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7.8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城市建设按照“南北打通道,东西建大桥,旧城抓改造,新区搞配套”的工作思路大力度推进,市区旧房拆迁量11万平方米,城市道路硬化面积6.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环城西路和鹿溪中路改造等重点城市建设工程均较好完成年度目标。委托南京大学编制的《江山市城镇体系规划》通过初步审查,年内又有104个行政村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加大了城市管理力度,市区主要街道、入城口都有较大改观,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作为全省唯一的县(市)级代表通过了全国工程质量大检查,并获得好评。 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205国道改建三期工程基本完工,碗窑水库库区公路已全线贯通,村村通简易公路目标提前一年完成,市区至碗窑、保安路口至保安、石门至江郎、卅二都至花溪岙四条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46省道衢江线改造工程已经启动;先后开通了2路公交车和江杭快客。220千伏仙霞输变电工程、衢江贺光缆铺设和万门农话交换机扩容如期完成。

第三产业稳中趋旺,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亿元,比上年增长8.7%。流通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个私流通企业达到80家。市场建设步伐加快,第四代江山白鹅市场和农特产品批发市场一期工程、粮油批发市场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房地产市场活跃,成交总额达2.86亿元,比上年增长20%。旅游业稳步发展,邮政电信、商业保险、餐饮服务、信息咨询等行业发展较快,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引起进一步重视。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71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9407.6万元,增长11.2%;财政总支出1.52亿元,增长10.5%。全市各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达到2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贷款余额达到18.1亿元,增长11.9%。

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教育工作迈出新步,教育基础设施条件继续改善,素质教育得到加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小学五年制顺利过渡到六年制;完成了60所中小学的撤并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得到更大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市除白水坑水库库区外,均实现与市区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入户率由年初的16%提高到23.2%,消灭电视“空白村”工作扎实推进。城乡医疗条件继续改善,卫生系统“十佳”系列评选活动取得预期成效。殡葬改革推向深入,火化区范围覆盖全市,“万寿园”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计划生育孕前管理通过省级达标验收。环境保护工作常抓不懈,“一控双达标”工作扎实推进。土地管理工作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保证了重点工程建设用地需要的同时,耕地总量实现了动态平衡,林地保护也得到加强。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审计、统计、信访、档案、气象、外事、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事务等工作继续得到加强,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8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9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8.7%。

坚持依法治市,民主法制建设与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贯彻依法治市方针,继续开展“三五”普法教育,开通了“148”法律服务专线电话,建立了法律援助中心,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学习推广“枫桥经验”,继续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犯罪,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坚持和完善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执行决议;在市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结束之后,及时将《政府工作报告》中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乡镇和部门,确保了各项重点工作的如期完成。支持市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及时通报情况,听取意见。人大代表建议、意见181件和政协委员提案219件均按期办理完毕,对好的建议和意见在工作中及时予以采纳。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工作全面推开,村务公开工作继续深化。

二、2000年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一年,也是实施“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和为启动“十五”计划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

200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的部署,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集中精力抓落实、抓重点、抓创新、抓提高,力求在体制创新、结构调整、科技进步、主体培育和环境建设上有新的进展,争创发展新优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力争全面完成第九个五年计划,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世纪。

2000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调控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实绩(下同)增长8%,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0%和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全社会出口商品交货值增长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其中5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三、2000年的工作重点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和要求,2000年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深化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创新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求深化、求规范、求彻底”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对尚未改制和改制方案尚未实施的企业要进一步督促改制落实到位;对少数改制难度大的困难企业,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改革攻坚;对原来采取租赁等方式改制的企业,要进一步推进产权改革彻底到位;重视做好“三资”企业的改制工作,通过置换、转让、出售等方式,使中方股权的产权主体更加清晰和直接;进一步深化流通领域体制改革,增强流通产业的活力。

推进国有、集体资本战略性调整。按照“以退为主,退中快进”的基本思路,制订出台国有、集体资产转让的具体办法,切实推进“三买断一保障”,促进国有、集体资本的有序退出。制定落实具体政策,推进管理、技术要素参与分配工作,以此为突破口,综合运用期权买断、期权奖励、股权出让等多种有效形式,把国有、集体资本优先转让给企业经营团队,促进经营者持大股、经营团队控股,实现国有、集体资本的退出与建立企业内部动力机制的有机结合,年内要争取在浙江虎山集团、江化股份公司和浙江国光啤酒集团等国有控股优势骨干企业的股权结构优化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深化其他各项改革。一是要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到位。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深化农村改革。四是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产业化发展的社会事业良性发展机制。

(二)狠抓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效益农业上新水平

抓产前。重点是狠抓种子工程的实施,在粮棉油、畜禽、蔬菜、苗木、牧草等领域建立健全“引、育、繁、推”一体化经营的良种繁育体系。围绕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积极引进、试种、推广新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白鹅、白毛乌骨鸡、白菇、猕猴桃等我市重要农产品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优质种苗供应能力。要立足基础优势,大力开发地方名特优品种资源和优势品种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培育种子产业。

攻产后。把产后农业作为政府抓农业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切实解决好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路径问题。首先,要培育龙头。一是龙头企业。认真落实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基础条件好、市场前景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技改贴息、贷款担保、用地用电、收费等方面切实给予优惠和扶持,培育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增强龙头带动能力。二是龙头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管、民享”的原则,鼓励能人牵头,发展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产加销联合体等龙头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好自我服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龙头市场。进一步完善江山白鹅市场和农特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增强市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健全市场网络。其次,要培育品牌。积极实施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抓好示范基地、龙头加工企业、包装销售等环节,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优结构。在保持全市2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建立食用优质稻、加工优质稻和高产饲料粮基地,提高粮食种植效益。鼓励和引导农民扩大种植市场适销、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新稀”农产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全市粮经比要争取调整到75:25左右。巩固提高传统养殖业,抓好天蓬公司万头种猪、2万头商品猪场和绿业有限公司2万头供港猪场建设;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因势利导促其形成特色产业。调整优化林种结构,实施好“千元山”工程。黑麦草种植面积要达到10万亩以上,白鹅饲养量争取达到580万羽,白毛乌骨鸡饲养量165万羽,新发展猕猴桃基地7600亩,以白菇为主的食用菌2500万袋,高山蔬菜1万亩。

强基础。高质量地实施好国家、省立项的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Ⅲ期粮自工程等重点农业项目,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扎扎实实抓好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和小流域治理为重点的面上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工作,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规划,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屏障,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坚持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以家庭来料加工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要进一步统一认识,着力营造浓厚的氛围,广泛发动和组织城乡群众,积极参与到家庭来料加工业中去。要把培育经纪人队伍作为关键环节来抓,积极鼓励机关干部、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个私企业主等担当经纪人,从培养“未来企业家”的角度着眼,加强对经纪人的教育、培训、培养,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要把来料来样和来单结合起来,积极发展“配角经济”;加强规划,引导家庭来料加工业逐步向“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专业化发展格局升迁。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利用我市原有的产业优势,大力引导羽毛球、机械制造、铸造制锁、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展配套加工和扩散加工,走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之路,加快形成规模群体优势。要切实为家庭来料加工业提供优质的政策、法律、信息等服务,着力营造一个适宜家庭来料加工业孕育和发展的“环境温床”,推动我市家庭来料加工业的大发展。

引导个私经济发展上水平。积极创造更加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除国家明文规定限制的领域外,其余生产经营领域全部向个私经济开放,鼓励个私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和农业项目,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寻求更大发展。办好个私企业厂长经理大专班,积极为个私企业主创造开拓视野、提高素质的机会。

坚持“扶优促强”战略,扩张龙头优势。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发展战略研究,结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继续实行“一企一策”,从技术创新、产业整合、技改贴息、收费政策、债转股、资本运营、帮助争取上市等方面研究落实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壮大。鼓励优势企业开展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资本运作,鼓励我市企业主动加盟市外大企业、大集团,继续积极促成存量资产向优势行业、优势企业和优秀企业家集中,促进优势骨干企业加速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积极帮助江化股份公司争取股票上市。

加强宏观引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着眼于再创我市工业产业新优势,坚持量质并举、重质扩量的方针,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按照“主攻化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改造提高建材和机电业,开发能源产业”的基本思路,推进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要搞好规划。精心编制完成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规划。二是加强培育。重点加强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业的培育,研究出台扶持化学工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启动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在收费、信贷、工业用地、公用设施服务及技术、人才保障等方面加以倾斜,充分发挥园区的“洼地”效应,吸引主体进区发展,加快产业发展步伐。

(四)抓住机遇增投入,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城镇化建设

激发经济主体投资热情,推动技术改造工作再攀新高。首先,要强化政策导向。一方面,要抓住国家、省大力扶持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和实施“扶优促强”战略,精心编报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争取得到国家、省在资金和贴息方面更大的支持;另一方面,市里要继续安排不少于150万元的资金用于技改贴息,激发和引导经济主体加大技改投入。第二,要进一步加强项目库建设。第三,要切实优化服务,确保技改项目“绿色通道”畅通无阻,保护经济主体的技改积极性。第四,要认真抓好重点技改项目实施工作。

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方面,重点抓好46省道衢江线江山段改造工程,年内基本完成路基工程;继续抓好县乡公路联网改建工程,重点抓好长台至张村、长安至塘源口、大溪滩至塘岭等3条县乡公路硬化工程,除白水坑库区乡镇外,年内基本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目标;做好205国道常山钳口至峡口段改建的前期工作。重大水利设施建设方面,重点抓好白水坑水库建设、碗窑水库灌区配套工程和城市防洪工程一期建设。电力建设方面,重点抓好110KV城中变建设,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通信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城南程控电话扩容和移动通信大楼项目。

以强化中心功能为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首先,要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管理。第二,加快市区主框架构建,完善中心城市功能。重点抓好城北广场、鹿溪路、环城西路、站北立交桥、西山立交桥及新东门桥(一期)等“一场二路三桥”建设;结合老虎山水泥厂“退二进三”,启动虎山小区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居民生活小区和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步伐,加强城市管理,加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抓好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工作,提高城市品位。第三,积极引导要素集聚,推进中心城镇建设。

(五)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大力推进对外开放

加快开发区开发建设步伐。认真研究完善开发区的政策,灵活运用财政、土地等政策,营造政策“洼地”,形成宽松的政策环境。推行一个口子收费,确保职能到位,减少办事环节,精简办事程序,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为投资者提供最大的方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紧实施开发区二期工程,搞好三期工程规划。

着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组织小团组参加国内外招商引资活动,探索网上招商等新形式,增加招商引资机会。把私营企业对外招商引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鼓励和引导私营企业通过外资参、控股或收购股权等,进行股份制改造和外资嫁接,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进一步加大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寻求农业外向发展战略的新突破。

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紧紧抓住我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积极扩大纺织品、轻革产品、精细化工、节能灯管和蜂产品、白菇等特色农产品的出口量。引导“三资”企业发挥优势,增加出口比重;加快外贸企业产权改革和机制转换,挖掘外贸企业的出口潜力;积极组织企业主体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厦洽会等各类贸易洽谈会,主动出击,寻找商机;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培育重点出口企业和产品。

(六)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大力推进第三产业新发展

着力培育旅游产业。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思想,合理组织旅游线路,实施“南联北接”战略,主动与周边著名旅游景点接轨。把培育旅游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加快资源开发上,高起点、有特色地编制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充分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做好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文章,凸现特色,增强吸引力;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开放市场,鼓励社会主体参与投资,形成多元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我市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步伐。

完善市场体系。抓好江山白鹅市场和江山农特产品批发市场二期建设,争取建成市区下市底菜市场主体工程,巩固和发展大桥、卅二都、廿八都、新塘边等边界集贸市场,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对现有国有投资的市场,鼓励社会主体买断产权或经营权,引导市场组织向公司制方向发展,形成良性的投入运营机制。

积极促进市场繁荣。积极推行连锁经营、超市、总代理等新的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提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引导流通企业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引导流通企业加强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研究,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继续培育房地产业,加强和改善配套服务,促进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切实做好财政金融工作。全面推行税收征管“两线运行”的机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综合财政预算编制办法和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包干办法,进一步做好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推行“罚缴分离”的做法;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注重发挥财政投入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乡镇财政的管理与调控,逐步改善乡镇财政运行状况。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积极推进“科技争创”工作。认真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扎实抓好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工作。健全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农业科技110”和“工业科技110”的服务水平。积极培育、发展科技市场。拓宽投入渠道,努力增加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积极开展争创“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工作。

切实推进科教兴农步伐。要着重抓好“三密切一提高”,加快科教兴农步伐:密切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合作,寻求高层次的科技依托,大力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密切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技人员与经济活动的结合,鼓励农技服务机构和农技人员按市场化运作方式,采取承包土地、返租倒包等方式,直接从事开发农业,或者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等形式直接参与到农业生产经营中去;密切农技人员的绩效挂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推行竞争上岗,完善聘任制,以竞争增活力、优素质;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继续通过“农函大”、“绿色证书”等有效载体,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按照“一业一技”标准,分级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园、户),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使更多的农业科技最终得到转化。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广借外力相结合的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争取在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中普遍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组织和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寻求科技支撑,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人才体系,积极探索“借脑引智”之路,聘请国内外专家为我市企业服务。狠抓新产品开发,争取全市新产品产值率达8%以上。‘

扎实推进教育强县(市)建设。做好创建教育强县(市)的各项基础性工作,年内争创2—3个省级教育强乡(镇),3—4个衢州市级教育强乡(镇)。巩固和提高“普九”工作水平,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突出重点,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江中校园改造和三中校园扩建工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积极鼓励文艺精品创作,办好第十五届“三山”艺术节;着眼于发展文化产业,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设施上档次;继续加强“东海明珠·衢州金走廊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规范文化市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巩固全国体育先进县(市)创建成果。深化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医疗资源配置,积极发展社区医疗服务,提高城乡医疗保障水平。加强爱国卫生和卫生防疫工作,切实抓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坚持抓好全民国防教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巩固提高“双拥”活动成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

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生活。坚持为民办实事制度,根据群众要求和实际的可能,市政府今年将继续抓好10件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要进一步抓好再就业培训,积极开辟渠道,扎实推进再就业工作。切实关心特殊社会群体、成员的生活,抓好“三条保障线”的落实,重视发展老年人事业、残疾人事业,切实做好救灾救济和扶贫工作。强化监督管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弘扬“万众一心、知难而上”的江山精神,形成争发展、快发展的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氛围。倡导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唯物主义宣传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提高全社会遏制邪教的自我防范意识,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和沟通,支持他们发挥各自优势,为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及时疏导和化解新时期出现的各种新的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各项工作。

(九)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要加强学习。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为契机,全体政府工作人员都要自我加压,认真对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进一步端正学风、改造思想、整顿作风。要自觉以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经济、法律等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内涵,提升思想情操,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从于全局、服务于中心、奉献于事业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驾驭全局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担当起新形势下政府所肩负的新任务、新使命。

要转变职能。扎扎实实地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投资兴业联合办公制度,建立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保护经济主体和群众的投资兴业积极性;加强行政系统内部的层级监督和监察、审计、财政、物价等专项监督,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环境投诉联动机制作用,规范行政行为,坚决治理“三乱”现象等。 

要干净干事。坚持从严治政、廉洁从政,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政府工作人员要廉洁自律,自设防线,防微杜渐,自觉接受监督,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对腐败分子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养奸,把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要团结进取,着力营造和谐高效、步调一致的良好工作氛围,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政令畅通,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注:根据代表的意见,考虑到去年增幅高、基数大的实际情况,200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由15%调整为10%,其他相关指标将在分解落实计划时作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