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0-10-27 10:31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和政府的主要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既有严峻挑战又富发展机遇的五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创业创新、富民强市并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自然灾害频发等多重考验,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突出转型提升、科学发展主题,创新克难,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科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绿化模范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浙江省园林城市、浙江省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五个翻番”。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0.9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7%,增速连续十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达4236美元;财政总收入12.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6.4%和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0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5.26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6%和16.5%;外贸进出口总额3.07亿美元,是“十五”末的7.2倍;金融机构期末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83.1亿元、165.1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和2.9倍。

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首次降为个位数,从2005年的16.4降为9.6。工业经济主导地位更加凸显,工业总产值达361.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52.9%,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4+X”产业产值年均增长3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6.2亿元,增长4.6倍。服务业实现税收5.87亿元,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47.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30.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任务全面完成。

民生民利显著改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事业建设由2005年的66.1%提高至去年的71.2%,五年累计投入44.85亿元。完成51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五”末的12727元、5594元分别增加到20138元和9345元。汽车保有量由0.92万辆增加到3.11万辆。移动通信、互联网用户分别由2005年的14.7万户、2.2万户发展到36.3万户和6.5万户。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卫生服务体系覆盖城乡。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兴工强市第一战略、工业经济第一经济、项目投入第一抓手、招商引资第一工程不动摇,突出重点,创新举措,区域综合实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市民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

(一)加强规划引领,科学确立城市定位,合理布局功能分区,发展思路越来越清

城市定位更加科学。在深入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等特点,明确把城市定位为“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即打造三省边际的新兴工业城市、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和最优创业平台、最佳宜居城市、最美生态家园。

空间布局更加明晰。按照“经济走廊、生态屏障”和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明确“一心三区”市域空间布局,将市域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经济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六类主体功能区,形成“一体两翼、一区多园”工业平台、“两区六群”现代农业和“一主两副三点”现代服务业空间布局。全市发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三次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坚持以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系统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行“阳光规划”。城乡建设方面,完成市域总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南新城发展战略、城北新城城市设计、市域村庄布点、市域给排水、综合交通等重点规划编制。产业发展方面,编制实施市级工业园和乡镇工业功能区、“4+X”产业、“一总三专”现代服务业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等规划。同时,强化规划管理,完善执行机制,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二)注重结构调整,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经济竞争力越来越强

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坚定不移主攻工业,全面实施以产业、平台、科技为重点的工业提升工程,加速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特别是我们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审时度势制定出台工业提升36条、保稳促调12条等系列政策措施,扎实开展企业帮扶活动,在较短时间内有效遏制经济下滑势头,实现企稳回升向好。主导产业方面,科学筛选确立机电、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和高新技术等“4+X”重点培育产业。集中政策资源进行差异化培育,“4+X”产业支撑作用凸显,去年实现产值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4%,其中木业加工和机电产业已取代传统产业跃居前两位。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87家增加到483家,亿元企业从11家增加到48家。被授予省输配电、电光源、低碳木业产业基地。木业加工产业被列为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江化公司成为衢州首家上市的地方企业,国光啤酒公司与世界500强企业、虎山集团与央企实现战略合作,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平台方面,大手笔整合规范、拓展提升工业园区,确立江山经济开发区为主体,峡口、四都两个乡镇功能区为补充的平台开发体系。五年共投入开发建设资金8.85亿元。山海协作示范园、莲华山工业园、十里牌工业园初具规模,引进亿元以上企业32家。江东工业园加快整治提升。城南工业园、老城区“退二进三”全面实施,双氧水公司等18家企业完成搬迁。高新技术园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建成9.28平方公里,入园企业392家。科技创新方面,启动创建省科技强市、知识产权示范市、质量强市。与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上海高校、沈阳变压器研究院联合共建三大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资源加速向我市集聚。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476项。授权专利953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4只、浙江省著名商标17只、浙江名牌产品20个。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科普示范县。

高效生态农业做优做特。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核心,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完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和先进适用农业生产技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全面启动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建成2.0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5.3万亩现代农业综合区列入省级创建点。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菜、茶叶、渔业等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初具规模。食用菌年均种植量达3亿袋,居全国各县市前列。蜂业经济效益连续19年居全国各县市之首。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6个。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52个,获得省名牌农产品8个。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称号。狠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6万亩,流转率达36.28%。完成中低产田改造7.5万亩,建设用地复垦1.17万亩,土地开发整理11.45万亩,新增耕地4.05万亩,建成渠道1698公里、林网670公里,完成130座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

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把现代服务业作为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围绕休闲旅游业、现代物流业(专业市场)、商贸商务业三大重点,设立引导资金,出台扶持政策,着力打造三省边际“两地一城”。突出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全力提升“一中心、三大核心景区”。完成江郎山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清漾毛氏文化村等项目建成开放。突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设“一区二中心七市场”。驰骋物流配送中心一期建成投用,装饰材料综合市场、江山虎物流基地等启动建设。红火集团等企业分离发展物流业取得新突破。突出鼓励发展商贸商务业,致力培育“一核四街五点六中心”。左邻右舍公司被列为省服务业百家重点企业。时代广场等大型超市开业。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发放财政补贴3751万元。“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深入推进,累计建成连锁门店1650家。五星级大酒店、电影城等一批商贸商务项目成功招商。坚持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成立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成功引进温州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加大企业融资支持,年均新增贷款约35亿元。

(三)坚持投资驱动,抓实项目投入,强化招商选资,区域发展后劲越来越足

项目推进取得重大突破。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理念,广泛发动谋划项目,建立完善项目审议协调、要素保障、竣工验收以及市领导挂联、督查考核等一系列制度,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快建设。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79.1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231.9亿元,共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254个,完成投资113.1亿元。全市列入省重点项目19个,谋划提出入库项目305个。京台高速衢南段建成通车。浙赣铁路完成电气化改造,江山段实现改线移站。成功争取杭长客专途经江山并设站。220千伏清漾变、110千伏凤林变等电网项目建成投运,累计投入6.81亿元。

挑商选资实效明显提高。强化挑商选资理念,创新招商方式,深入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和“回归工程”,广泛借力加快发展。五年共向上争取资金29.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9倍;共引进市外项目资金73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122个、亿元以上项目43个。雷士照明、丽人木业、中鑫毛纺等一批龙头企业成功引进并建成投产。

外向型经济持续攀升。坚持“三外”并举、内外联动促进转型提升发展,加大外向型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外贸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参加各类贸易展销会,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千方百计做强外贸、做大外资、做活外经。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分别由“十五”末的4269万美元、453万美元增加到3.07亿美元和1100万美元。经济外向度由4.6%提高到12.2%。

(四)狠抓城乡统筹,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全面启动幸福乡村建设,山水家园越来越美

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务实推进。五年来,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16.2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创造性开展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完成45个五村联创村、150个单项村创建。我市被评为省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工程,拆除旧房10008户125万平方米,完成80个农村清洁工程和260个省级整治村建设。建成10个市级下山脱贫小区,下山搬迁安置农民3945户13954人。全面启动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低收入农民从85798人减少到15918人。扎实抓好农民素质工程,培训115428人,转移就业14326人。

城市功能品位有效提升。五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14.96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32倍。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14.23平方公里扩大到15.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2.6万人增加到16.2万人,城市化率由41%提高到47%。绿化提升、文化融入、功能优化“三化提升”工程深入实施。新增城市绿地114.35万平方米。建成城北精品景观带、西山健身公园、新火车站、须江游览桥、文化广场、西塘古民居等一批重要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建成30条城市主干道。老城改造步伐加快,完成下市新村等6个小区改造,拆除房屋19.13万平方米。率先在衢州市出台物业管理意见。数字城管建成运行。

城乡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广泛开展“312”城乡绿化运动,完成植树1200万株。46省道和48省道江山段改建、碗窑水库供水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完成21个乡镇(街道)259个行政村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29.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实行城乡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成乡村康庄工程及联网公路249.2公里,农村公路通村率、硬化率均达100%。开通城乡公交线路15条,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97%。城市出租车得到更新。普通公路收费站点全部撤销。200个行政村(社区)办公楼得到新建或改造。两轮“811”环保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鹿溪污水处理厂一期、12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强化民生保障,建立健全社保体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

社保工作得到新加强。扎实开展省级充分就业行政村(社区)创建,70%以上达到创建标准,新增就业人数19087人,实现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8.15万名60周岁以上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每月获得不低于60元的基础养老金。6.12万名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6万名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45.7万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4.5万人享受城乡低保。9131名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2185名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被征地人员实行即征即保。全面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投入移民扶持资金6711.3万元。实施老年人乘坐公交车优惠政策。发放各类救助救济资金1.52亿元,募集慈善资金3238.8万元。建成546套廉租房。救助3973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

教育卫生取得新发展。五年来,教育、卫生基建投入4.95亿元。基本完成教育布局调整,撤并45所学校,新建城北中学、文溪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完成滨江高中、江山二中、贺村中学、实验小学、培智学校等19所学校扩(迁)建。完成农村中小学“五项工程”和校舍加固改造。开通农村学生接送车线路128条。强化校园安保工作,新增校园协警112名,全市公办学校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教师政策性待遇纳入财政保障。“轻负高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古道千年》被列为省县级第三部小学地方教材并出版发行。江山中专、江山职教中心晋升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成功创建省教育强市。稳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和88家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保院得到扩建,第四专科医院完成迁建。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扎实有效,有螺面积从31.62万平方米降至1.58万平方米。

文体等事业实现新进步。加快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面推广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千年古道·锦绣江山”旅游形象主题口号逐步打响。成功举办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华东旅交会、撤县设市20周年庆典等重大节会。新增省级以上文保单位10处。江山婺剧、廿八都木偶戏等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廿八都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博物馆、城规馆建成免费开放。《今日江山》实现扩版。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电视广播“村村通(响)”工程。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实现亚锦赛、全运会奖牌零突破,多次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启动实施免费婚检、孕检。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6‰以内。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空巢老人帮扶服务试点。荣获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县、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市等称号。“春泥计划”深入实施。同时,统计、气象、人防、消防、保险、外事、档案、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工会、红十字会、工商联、妇女等工作都得到了新加强。

(六)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优化行政服务,发展环境越来越好

改革进一步深化。认真落实扩权强县政策,稳妥实施强镇扩权。新组建市规划局、外经贸局、中部工业区开发办等机构。建立“一办三中心”,完善招投标平台,深入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经营性用地出让推行“招拍挂”。扎实启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完成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编。全面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基本到位,教育、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稳妥推行。扎实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完成新一轮行政村区划调整,由555个村缩减为295个,新建周家青等3个社区。

服务进一步优化。“四最”环境建设扎实推进。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两集中、两到位”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清理并公布591个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停征或减免22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投资项目审批联动、代办机制,实行工业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审批平均时限从20.28天缩短到2.25天。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建立“民生365”服务站、便民服务代办点。深入开展服务企业、项目、民生“三服务”和机关部门、涉企基层站(所)、中层干部群众满意度评议活动,干部作风明显提升,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管理进一步规范。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和政协通报制度,主动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深化政务公开,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依法行政工作不断加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实行国库集中支付试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扎实推进“平安江山”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整治和规范“十小”行业。积极稳妥处置雨雪冰冻灾害、甲型H1N1流感、“10·28”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大力倡导艰苦奋斗和节俭办事业,严格控制各类行政开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审计监督、行政监察,深入开展小金库、商业贿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324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直接经济损失1100余万元。

刚刚过去的2010年,市政府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要求,围绕巩固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实现,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实现了“十一五”圆满收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4.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5%、12.7%,城镇新增就业58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7%,节能减排工作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实现“三下降”。

一年来,我们抢抓机遇,突出重点,全力以赴推进一批事关我市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的工作,并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一是以省“两规合一”编制试点为契机,精心编制“十二五”规划。作为我省5个“两规合一”编制试点县之一,我们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组织论证,加强督查指导,扎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和34个重点专项规划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编制在衢州市率先获得省政府批准实施。同时,编制实施老城区“退二进三”、江贺经济走廊整治提升、天然气综合利用等17个重点规划。为编制规划最多的一年。二是以莲华山工业园争列省级产业集聚区为关键,着力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紧紧抓住我省实施“四大建设”的机遇,加强对接争取,莲华山工业园成功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去年全市争取用地指标5760亩,平整工业土地3893亩,出让工业熟地248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47亿元。强化“4+X”产业扶持培育,“4+X”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新增亿元企业6家。三是以杭长客专江山段工程等为重点,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66项“四大百亿”工程开建率92.4%、完成投资33.14亿元。有史以来我市投资额最大的杭长客专江山段工程率先在全省完成征迁工作,比省规定时间提前半年。成功争取上海、杭州两趟动车组在江始发。坞里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等10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省重点项目。156个项目获得省以上补助资金4亿多元。成功引进302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8.4亿元,增长27.4%,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3个。四是以江郎山申遗为推手,大力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江郎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实现我省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我市被命名为省旅游经济强市,廿八都和仙霞关景区分别成功创建国家4A级、3A级景区。去年全市景区实现门票收入1306万元,增长28.9%。制定完善服务业项目审议、用地招拍挂、复核验收及促进房地产业、建筑业发展政策办法,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34亿元,增长14.3%。五是以贺村争列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为突破,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省级生态市。航埠山路、迎宾西路、西市街菜市场通道等建成通车。城区新增公共停车位440个。城区800个单元楼道实现亮化。贺村镇被列为全省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峡口镇被列为第二批省级中心镇。深入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突出土地流转和农房改造建设“两个牛鼻子”,新增土地流转面积2.98万亩,拆除农村旧房60.28万平方米,完成27个五村联创村和67个单项村创建。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江山经济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必须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不动摇;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松劲;必须坚持开拓进取、创新克难不停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富民利民不懈怠;必须坚持团结协作、勤政廉政不放松。五年的成绩喜人,五年的变化惊人。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鼎力相助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离退休老同志,向驻江部队、武警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新一轮加快发展中,制约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结构性、素质性、体制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经济发展上深受总量不足和质量不高双重制约,凸显经济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的矛盾;要素保障上备受资源和环境双重制约,凸显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社会发展上存在公共服务领域发展滞后和财力支撑不足的双重制约,凸显公共服务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区域竞争上深受发达地区极化效应和欠发达地区洼地效应的双重制约,凸显我市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拉大和比较优势弱化的矛盾;发展环境上面临促进转型升级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和政府部门服务不甚适应的双重制约,凸显经济主体、群众要求期望不断升高与干部工作能力有待增强的矛盾。这些都是发展和前进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江山市委《关于制定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江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几个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

《纲要(草案)》按照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市定位要求,坚定不移地实施“三大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加快生态文明进程,推进经济扩量提质,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力争跻身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

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富民强市、社会和谐是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目的,也是全市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追求。构建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跻身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是实现根本目的的阶段性目标。

《纲要(草案)》围绕“十二五”时期发展主题、主线、根本目的和总体目标,力求做到:既体现中央、省、衢州市的精神,又切合江山实际。既坚持和发扬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经验,又顺应新阶段新形势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既坚持谋划长远,体现战略性、前瞻性,又着眼当前,注重现实可行性,明确近期目标和措施。既坚持统筹兼顾,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又围绕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具体的任务措施和重大项目,做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推动全局。

(二)“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体系

《纲要(草案)》按照市委《建议》,提出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全力构建浙闽赣三省边际县域发展高地,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力争跻身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明确了“六个新”的具体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调整、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资源环境等五个方面14个约束性和17个预期性的指标体系。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7000美元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0亿元以上,规上工业利润总额达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57:36左右。农村土地流转率达55%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5%。城市化率达53%以上。需求结构、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民生改善达到新水平。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镇就业2万人。农房改造建设4万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人均预期寿命达78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3‰以内。新增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面积27万平方米以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到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控制在78立方米以内。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率达到上级下达的要求。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8.4%以上,年新增林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以上。

——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6年,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更加完备,公平正义得到充分保障。公民诉求渠道更加通畅,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社会治安不断加强,社会秩序更加良好。

——改革创新迈出新步伐。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初显成效。区域合作进一步加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政府职能加快转变,管理绩效明显提高,创新型、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加快建设。

在指标体系构架和具体指标的选择上,注重体现科学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要求。这里就十个重要指标作简要说明。概括起来就是力争实现“六个翻番”、“两个持续下降”、“两个显著增长”:

一是“六个翻番”。《纲要(草案)》提出,力争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到“十二五”末均比2010年翻一番。这既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也是鉴于江山经济欠发达、总量偏小的实际,更重要的是基于我市提出要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跻身全省中等发达县市行列的目标,因而必须在经济增速上要快人一步,投资、消费、出口上要自我加压,做到多轮驱动、量质并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是“两个持续下降”。国家、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省里对衢州寄予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厚望,我市作为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更要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纲要(草案)》提出,要确保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是“两个显著增长”。中央和省委、衢州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实现显著增长,年均增幅均高于“十一五”实绩。

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难度不小,但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目标导向,必须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努力确保目标的完成。

(三)“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牢固树立“四个第一”理念,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量质并举推进科学跨越,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政策措施。主要是九个方面:

一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必须坚定不移地以工业为主导,进一步优化提升“一体两翼、一区多园”工业平台,着力构筑大平台、培育大产业、建设大项目、做强大企业,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集约,实现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努力打造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必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打造三省边际“两地一城”为目标,加大投入,强化扶持,努力构建三省边际现代服务业高地。

三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须牢牢把握城市定位要求,积极融入浙中城市群,完善城镇发展体系,加强城市经营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品牌和竞争力,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三省边际具有独特魅力的中等城市。

四是全力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以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为抓手,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导,以富民惠民为落脚点,创新工作机制,建设农民幸福家园,努力打造新农村建设典型区。

五是坚持对外开放借力发展。扩大开放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始终把开放借力发展作为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切实强化招商选资,注重在外同乡联谊会和商会建设,加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着力发挥长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联动叠加效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努力建设三省边际县域协作先行区。

六是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支撑能力、创新政策环境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把我市基本建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效率较高、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创新型城市,努力打造跨越发展创新区。

七是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安全生产和信访维稳工作,维护公平正义,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加快推进社会转型,努力打造和谐社会建设示范区。

八是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必须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为载体,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市,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区。

九是致力加快政府转型。改革是区域加快发展的活力源泉。必须坚持以适应经济社会转型为要求,加强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正确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能,全面推进创新型、服务型和法治型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扎实苦干,争先创优,我们相信,在中共江山市委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够实现!

三、2011年政府工作主要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是国内外发展环境更为复杂的一年,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对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发展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2011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1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今年,重点要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工业主导,提升产业层次

深入推进工业大提升。培育壮大“4+X”产业。认真落实扶工惠企政策,继续集聚资源要素,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端延伸,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4+X”产业竞争力。着重抓好省输配电、电光源基地和木业加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辐射,突出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产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致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建材、化工等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模式,加快转产转型步伐。力争工业总产值达440亿元、增长20%以上。其中“4+X”产业实现产值245亿元,增长22%以上。

加快建设产业集聚大平台。以莲华山工业园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为契机,突出主攻“一体”,兼顾“两翼”,全力以赴推进工业平台开发建设,确保全年保持2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滚动开发。加快莲华山工业园二期1000多亩土地征收和平整,实施“二纵三横”近7000米道路建设。完善山海协作示范园二期1390亩“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配套,完成东岳路延伸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高新技术园开发,启动一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着力培育领军大企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培育力度,鼓励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积极开拓市场,加速做大做强。主动承接周边城市辐射和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支持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认真落实“企业上市20条”政策,加快推动欧派门业、科力汽配等企业上市步伐。围绕“4+X”产业龙头企业配套需求,鼓励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力争新增规模企业30家、亿元企业5家。

致力推进科技大投入。谋划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充分发挥产学研科技合作平台作用,深化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实效。适时设立风险投资资金。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建立研发、设计中心,加强科技项目攻关,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争取组织申报实施科技项目15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10项以上。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以上,省科技型企业4家以上。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申报专利400件以上,力争完成省区域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切实加强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认真抓好省质量强市试点,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质量体系认证。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浙江名牌产品2个。

(二)突出项目投入,提升发展质量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年内安排“四大百亿”工程项目67项,当年计划投资40.8亿元。完善重点项目领导挂联、决策咨询、督查考核等工作机制,落实责任,抓实前期,全力推进。重点抓好杭长客专江山段、110千伏虎山变、中数科技公司多媒体终端产品、城市燃气工程、205国道贺村立交等大项目建设。强化各类规划成果的运用,加大项目谋划和向上对接,力争江浦铁路、丽江上高速等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加快48省道延伸至黄衢南高速江郎山互通、江郎山通景公路、江山客运综合枢纽、110千伏敖坪变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加大挑商选资力度。在坚持全民招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平台招商、专职招商、捆绑招商和中介招商,着力推动由项目选商为主向项目选商和产业选商并重,由全民招商向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并重转变。强化关联招商,突出以“4+X”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项目为重点,加强与央企等知名企业集团对接合作,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引进市外资金30亿元以上。

加大要素保障力度。强化依法依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扎实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加快盘活处置闲置土地和存量土地,切实腾出空间保障发展需求。完成低丘缓坡开发4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500亩、土地整理8000亩、存量建设用地盘活800亩。加强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仓单、权益抵押等多种融资担保形式,积极引进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银行,完成建信村镇银行筹建并营业。举办第七届投融资项目推介会。进一步规范民间融资,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力争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职业技术学校对接特色产业办学办班,积极搭建人才、劳务交流合作平台,努力破解用工难问题。

(三)突出打造“两地一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围绕重点强推进。着手编制江郎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乡村休闲旅游规划,加快建设景区总入口管理用房及停车场。做好廿八都古镇二期开发前期工作。建成西山美食城,推进五星级大酒店、江山锦绣大酒店等项目建设。举办第三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中国古镇论坛等活动。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力争全市景区接待游客45万人次、门票收入1800万元以上。编制以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为主的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抓好江山铁路货场迁建、江山虎物流基地、装饰材料综合市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建设大南门商业步行街区,加快电影城、汽车4S店等项目建设,争取城北大型超市竣工开业。加快完善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资配送、粮食订单、千镇连锁、农机服务、休闲旅游等“三农”服务业的发展。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培育主体促提升。制定出台服务业重点企业认定办法和培育计划,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促进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服务业知名企业和品牌。继续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等本地商贸龙头企业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大力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加强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提升服务业发展。

扩大开放争发展。完善外向型经济政策,培育壮大外贸进出口团队,积极组团参加各类贸易展销会。鼓励企业在国(境)外投资建立营销网络、生产(原料)基地、研发机构,引进和购置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装备水平。建立对外贸易促进会。健全对外贸易、产业损害监测预警机制和反技术壁垒工作机制。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等重点外资溢出区,鼓励外资嫁接、以外引外。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超3.5亿美元、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

(四)突出土地流转和农房改造,提升幸福乡村建设水平

集中精力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切实保障粮食供给。围绕农业“两区六群”,优化土地流转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推动土地连片有序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大户、经营能手集中,确保土地流转率达40%以上。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发展,鼓励引导工商企业、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扎实推进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效益。

整合资源推进农房改造建设。坚持内涵提升与环境改造并重,统筹推进中国幸福乡村建设,完成20个五村联创村、50个单项村创建。完善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政策意见,确保拆除旧房8000户,力争10000户。深入推进农民下山搬迁,加快空心村整治、自然村撤并,完成下山搬迁2000人。有效整合各项农村建设资金,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十村示范百村整治等工程,开展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积极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开展农民素质培训,切实加强返乡农民工、新增劳动力以及农村闲散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培训农村“两创”实用人才5000人。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继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确保低收入农户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力争发放加工费2.8亿元。规范提升乡村农家乐。同时,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水土流失治理、灌区节水改造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防灾减灾能力。继续抓好农民饮用水、防汛防旱、森林消防、地质灾害、动植物防疫、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工作。

(五)突出功能完善,提升城市品位

着力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力争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加快推进市心街区一期、西山休闲街、须江公园、虎山公园及西山公园提升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新增城市绿地19万平方米。继续完善市区停车设施,推进西山路、江滨路南段、站前大道、凝秀南路建设,着力缓解停车难、行车难。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步伐。有序推进江贺经济走廊整治提升,完成封门桥至水泥厂路口段、贺村集镇段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测绘管理和数字城管运用,推广小区物业管理试点,深化背街里巷整治,推进城市管理长效化、精细化。落实国家房地产政策,完善城市土地房屋征收办法,努力增加住房有效供给,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制定加快交通事业发展政策。更新改造市区公交停靠站。加快3G网络向乡镇覆盖、光纤入户、农村邮政站(所)建设步伐。

强化培育小城市和中心镇。完善中心城区、小城市、中心镇、重点镇、中心村、行政村等规划体系,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城南新城城市设计及控规、贺村小城市和峡口镇域总规及5个重点镇、30个中心村、60个行政村规划编制。围绕贺村“三省边际新型工贸小城市”的目标定位,深化扩权强镇改革,制订实施小城市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组建贺村行政服务、综合执法等五大分中心。探索建立峡口中心镇培育体制机制,加大要素倾斜、财政扶持力度。同时,加快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配套完善,推进集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提高集镇建设水平和集聚效应。

切实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省级生态市创建,力争通过验收。启动建设森林江山,扎实开展“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和空气、水、土壤清洁行动。深入实施以规模畜禽养殖为重点的农村面源污染等专项整治。完成坛石等4个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加强碗窑水库、白水坑水库等饮用水源地保护。启动建设鹿溪污水处理厂二期、中部污水专管等工程。加强镇级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完成坞里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并投入试运行。深化江山港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出境水达标。全面实行生态化墓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关停15条直径2.4米以下水泥粉磨生产线。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节能、排污监管,督促企业节约能源,严肃查处违法偷排行为,确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六)突出协调发展,提升民生品质

着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促进就业长效机制,扎实推进省级创业型城市建设。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争取全市充分就业行政村(社区)创建达标率100%。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执法监管,依法维护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的合法权益。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新建拆迁安置房5万平方米、城区公共租赁房150套、廉租房50套。健全社会化养老服务、社会救助体系,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加快推进第二福利院建设。关注关爱空巢老人、特殊儿童群体,进一步加强居家养老和“春泥计划”工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积极创建省扶残助残爱心城市。稳步推进省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人均筹资标准分别提高到285元、333元(未成年人233元),报销比例均达60%以上。

着力提升教育卫生发展水平。启动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市,深入推行“轻负高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认真实施学前教育布局调整,加快城关幼儿园迁建以及峡口、淤头、花园岗民办幼儿园建设。完成城南中学一期建设并投用,启动建设虎山小学,积极筹建凤林初中、城北小学。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抓好第三轮农民健康体检,确保体检率达60%以上。加强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深入开展“双百师带徒”活动,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全面提升公共卫生和爱国卫生工作实效,确保年内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验收。

着力推进文体等事业全面进步。提炼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着力打造江山文化品牌。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江山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完成婺剧《毛彦文》创作。修缮凤林南坞杨氏宗祠等重点文保单位。全面完成广播电视线路双向改造,加快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向农村覆盖。扎实开展文体下乡活动。承办省社团运动会羽毛球赛,举办第二届农民运动会、第五届机关干部运动会。启动幸福社区建设,统筹城乡社区发展。深化双拥工作,力争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规划搬迁烈士陵园。夯实人口和计生基层基础工作,推进“实数计生”,加强计生重点乡镇管理,强化社会抚养费征收和私自收

养整治,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成果运用,全面开展国家水利普查、全省地名普查。完成第九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

(七)突出强化执行力,提升发展环境

注重优化服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两集中、两到位”职能归并改革。稳步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继续清理和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完善投资项目审批联动、代办机制。推广行政审批服务全程代理和网上审批制。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三民工程”、“民生365”服务站建设,全面推进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公务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为重点的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注重依法行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和意见。健全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加强对重大政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评估,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深化政务公开,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强廉政建设,加快构建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着力治理腐败易发领域突出问题。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积极支持市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注重构建和谐。启动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数字巡防工作,构建保护严密、重点覆盖的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加快建设社会单位消防安全“防火墙”,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扎实推进“十小”行业示范创建。强化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预警,努力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落实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价格补贴政策,确保其生活不因物价上涨受影响。加强信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切实化解矛盾纠纷。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坚持为民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新建2000个城区公共停车位。二是完成1500户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救助。三是加快老城区改造建设,启动和推进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四是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畅通工程。五是推进一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六是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七是新建碗窑水库饮用水源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八是完成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和凤林镇、大陈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等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九是推进江山中专创业实训楼等城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是完成市第二消防站一期工程建设。

各位代表,凝心聚力谋发展,众志成城开新篇。“十一五”取得的辉煌业绩,增强了我们乘势而上、继往开来的信心;“十二五”描绘的美好蓝图,激发了我们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斗志。让我们在中共江山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振奋精神,克难攻坚,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