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山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20-10-27 10:28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全力以赴保稳促调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面临困难最多、挑战最为严峻的一年,也是我们倍受考验、迎难奋进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振信心,积极应对,化危为机,全力以赴保稳促调,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向好、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10.7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59亿元,分别增长4.1%和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78亿元,增长17.7%;外贸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增长1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2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294元,均增长7.2%。

(一)保增长取得新成绩。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20条”、“企业上市20条”和“强镇建设16条”等政策,认真落实“工业提升36条”、“保稳促调12条”和“房地产17条”等政策,大力扶持重点培育产业和企业,全年共兑现扶工惠企资金1.65亿元。企业帮扶广泛开展。建立完善服务企业“四个110”,深入开展“三服务”和“千名干部进千企”活动,实行企业难题定期征集与督办制度。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方式和金融服务,引进温州银行,提升网络银行,成功举办第五届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49.5亿元、130.9亿元,新增贷款35.2亿元,增长36.8%。调度2.75亿元财政资金帮助企业转贷4.16亿元。制定工业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办法,依托浙商工商管理高级研修江山分中心、江山大讲堂等载体,提升企业家、专业人才素质。加强用工对接培训,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有效缓解企业用工难。全市389家规上企业运行总体平稳,实现利润总额19.5亿元,增长29%。平台开发强势推进。编制完成中部特色工业经济发展区概念规划和莲华山工业园、四都机电工业功能区控制性详规。山海协作示范园和十里牌工业园一期按“九通一平”城市化标准完成基础设施配套。莲华山工业园启动区顺利开建并平整土地1000多亩。城南工业园“退二进三”步伐加快,三友电子等5家企业整体搬迁启动实施。全市工业平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93亿元,增长27%,出让熟地2331亩,新入园企业83家。外贸进出口逆势上扬。完善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加大奖励补助力度,优化进出口结构,大力培育出口主体,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浙洽会、义博会等,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我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在国家、省和衢州市均出现大幅负增长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增长11.2%。

(二)调结构初显新格局。工业经济做大做优。深入实施工业提升工程,编制完成电光源、输配电、消防器材等产业发展规划。鼓励支持企业加速技改扩张,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8家、亿元企业6家。“4+X”产业实现产值158亿元,增长19.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9%。积极争创省科技强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市,建立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江山分中心,与沈阳变压器研究院等开展科技合作,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95项,增长106.5%。授权专利276件,增长131.9%。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只、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浙江名牌产品3个。成功举办中国(浙江)节能光源与灯具技术经贸论坛。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被列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电光源产业基地。浙西竹木加工科技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润电力等3家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预计实现利税3.81亿元,增长75.6%。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提质。编制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休闲旅游、现代物流、商贸商务业三大重点培育行业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建立服务业项目落地咨询审议制度,安排2000万元发展引导财政专项资金,全力提升现代服务业。江郎山“申遗”连闯“三关”,成为目前我省唯一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投资7868万元的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项目一期建成开业。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开展城市形象央视宣传、江山人游江山、发放旅游消费券等营销活动。全市景区接待游客33万人次,门票收入1013.5万元,均比上年翻番。浙西首家民营无行政区域商业集团万商控股集团成立。东方时代购物中心建成开业。驰骋物流零担中心竣工投用。全市新增连锁店142家、累计达到841家。认真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政策,财政共补贴1210.58万元,有效扩大了农村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1亿元,增长16.1%。房地产业明显回升,商品房销售面积43.26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7.35亿元,分别增长44.9%、71.8%。建筑企业“走出芝”步伐加快,实现省外产值增长76.5%。农业特色产业增产增效。围绕“1+5”农业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农机化发展和组织化服务,转型提升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8亿元,增长7.7%。建立市、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新增流转面积1.8万亩。生猪生态化养殖加快推广,建成生态养殖小区10个,新建改建“零排放”生物发酵舍17万平方米,面积居全省之首。温氏养鸡年出栏实现翻番,达1382万只。食用菌产业提升、山地蔬菜项目分别被列入省科技富民强县行动计划、全国蔬菜重点区域规划。无公害江山白菇等4个项目被确定为省农业标准化推广项目,全市食用菌种植量、产值分别增长16%和22%。茶之语等3家企业被评为省农业科技型企业。

(三)促投入获得新实效。向上争取积极主动。及时对接国家、省投资计划和政策,建立“三专”工作机制。积极谋划包装项目,认真抓好项目前期,全市谋划提出前期项目758个,25个市级以上前期项目有10个完成阶段性目标、10个取得重大进展。峡口水库除险加固等28个项目列入国家新增投资项目盘子。全市共争取上级各类补助资金7.2亿元,增长26.3%。成功争取杭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途经江山并设站、江山货场搬迁整合至上铺,预计总投资50亿元,为我市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项目。山海协作示范园基础设施配套等6个项目被增列为省重点(预安排)项目。我市被列为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完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推行工业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和代理代办员制度,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58项有形象进度要求的“四大百亿”工程项目开建56项,完成投资27.29亿元,增长21.7%。中鑫毛纺一期、双氧水搬迁等26个项目建成投产。杰圣光电、福安织造、欧派门业等一批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动工建设。46省道外移工程建成通车。黄衢南高速衢州互通至江山北接线工程顺利推进。招商引资稳中有升。完善招商引资考核办法,创新招商方式,加强跟踪服务,招商实效明显提高。成功引进项目371个,实到资金22.3亿元,增长23.8%。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工业项目119个,实到资金18.97亿元,增长14%;“4+X”产业相关项目149个,实到资金14.1亿元,增长26.8%。新批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838.5万美元,增长7.5%。

(四)建家园跃上新台阶。城市建管不断加强。完成城北新城城市设计、城市综合交通、市区及周边乡镇村庄布点等10个重点规划和60个村庄规划编制。成立城市建设和土地储备委员会。出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老城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完成南区四村、永寿里小区综合改造和民声、市心等社区1227个单元楼道亮化改造,拆迁西市街菜市场通道等老城房屋面积11万平方米。完成城北入城口精品景观带、“一江两带”夜景亮化提升等16项“三化”提升工程。新增城市绿地22.27万平方米,硬化路面16.5万平方米,新铺设供水管网109公里。新须江游览桥建成投用。两市街和周家青菜市场完成建设。两山健身公园被命名为国家级体育健身公园。推行市区洗车点和废品收购点集中经营管理。完善“一把扫帚”、乡镇垃圾中转站管理体制。全面整治城市主干道市容环境。出租车更新改造顺利实施,100辆新车投放使用。建立衢州市首个道路运输GPS车辆监控调度中心。农村面貌不断改观。全面启动创建“中国幸福乡村”。加快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312”新农村绿化等工作,完成54个省级整治村和17个污水治理提升村建设任务,新增衢州市绿化示范村30个。建成大型和户用沼气池1589个、总容积3.7万立方米。启动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试点,完成1075户农村危旧房改造,24个试点村拆除旧房3.4万平方米、建设新房1.8万平方米。下山搬迁农民709户、2466人。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17.2%。11个乡镇农民饮用水工程进展顺利。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1.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3万亩、库塘除险加固23座,建成林区道路210公里。35千伏石门、新月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新农村电气化县”创建工作通过省验收。生态建设不断进步。“811”环保新三年行动扎实推进。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和综合利用项目加快建设。贺村等7处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建成。江东工业园污水管网改造等工程扎实推进。印花浆行业综合整治基本完成。成立能源监测执法大队。实施省节能降耗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企业节能计划,预计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15%。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五)重民生迈出新步伐。社会保障加快扩面。启动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创建试点。积极举办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就业专场招聘会以及劳务集市活动。新增城镇就业479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07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85人。率先在全省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市近8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享受到每人每月60元的基础养老金。全国空巢老人帮扶服务试点顺利开展。75个农村星光老年之家建成投用。全面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积极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扎实抓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征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及灾害救助、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慈善捐赠等工作,全年共发放各类救助救济资金2368万元,募集慈善资金440万元。十件为民办实事基本完成。第六批102套廉租房建设进展顺利。教育卫生工作加快提升。教育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市域幼儿园空间布局规划编制实施。滨江高中、城北中学、淤头小学等一批新扩建工程完成并启用。城南中学动工兴建。培智学校启动迁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顺利实施。“高质轻负”工作全面推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书香校园工程扎实推进。高考上重点线总人数名列衢州市各县市区第一。江山中专东西部合作办学经验得到国务院、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全面启动。20家建制乡镇卫生院成功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68家,成功创建省级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公共卫生中心一期工程主体完工。第四专科医院竣工启用。甲型HIN1流感、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有效加强。灭鼠灭蟑先进城区顺利通过复查验收。文体等事业加快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一期工程主体完工。博物馆、城市规划展览馆布展顺利推进。碗窑等8个乡镇标准文化站建成投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验收。我市被列为省非遗保护综合试点市。顺利举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活动。成功承办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省青少年举重锦标赛和第七届羽毛球俱乐部联赛。江山籍运动员周杰先后荣获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第十八届亚洲田径锦标赛4x400米接力赛铜牌和银牌,实现了我市运动员在重大国内外体育比赛上奖牌零的突破。我市被评为全国万家社区图书援建先进单位。农村广播并网工程全面完成。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讯3G网与全省同步建设。完成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荣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推行免费优生检测和婚检,被评为全国计生优质服务县。殡改集中整治加快推进,墓葬秩序得到规范。同时,档案、侨务、台湾事务、民族宗教、工会、工商联、妇女、儿童、青少年、双拥、外事、气象、人防、邮政等工作都得到了新加强。

(六)抓环境积累新经验。行政姑能明显提高。以政府门户网站为平台,深入推进阳光政务,实行政府信息、执法部门处罚裁量标准网上公开。落实上级扩权强县下放的443项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启动新一轮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整合规范工作。全面实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全市83.4%的审批事项进入行政服务中心办理,审批平均时限从3.5天缩短到2.25天。建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款统一监管专窗,取消、暂停或降低涉企收费112项,规范行政审批、执收执罚行为。落实各级减负政策,为企业减负2.56亿元。安全维稳全面加强。扎实开展“五五”普法工作。认真抓好全省第四批社区矫正试点。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科技强警示范市创建通过省考核验收。编制完成雨雪冰冻灾害、燃气突发事故等应急预案及55个市级应急预案操作手册。认真开展防汛防灾、消防安全、粮食安全及电力迎峰度夏等应急预案演练。迅速及时、稳妥有序处置“10?28”重大交通事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宣教、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列入省、衢州和市级挂牌督办的14个重大隐患点(段)完成整改并通过验收。“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与规范、食品药品安全整顿及示范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实现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零进京上访”。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体系,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明显提高。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领导干部问责等“四个重要文件”精神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全面规范公务员津补贴,突出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排查整改。强化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依法依规查处68件违法违纪案件,为国家和集体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自觉接受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552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部办结。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尽管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但全市上下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有力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驻江部队、武警官兵,在江省、衢州市属企事业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是经济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依然突出,一产偏高、三产偏低,产业结构偏重、层次偏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二是少数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上自身管理不善,生产经营尚未走出困境。三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招商引资难度加大,尤其是企业投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发展后劲不足。四是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社会事业建设和社会保障仍然滞后,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增收不快不稳、渠道不广。五是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有增无减,公共财政刚性支出增长迅速与可用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六是要素制约日趋明显,土地指标紧张、融资环境趋紧、招工难等问题更加突出,节能减排空间有限。七是发展环境营造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部门办事效率、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配套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安全维稳形势不容乐观。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措施,着力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明确2010年发展目标  准确把握新一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2010年,是决战“十一五”、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十分复杂的一年,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回升向好、转型升级,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的重要一年。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少,但不确定、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很多。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根本消除,经济持续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刺激内需扩大的政策效应可能减弱,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还比较多,保持我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增强稳增长促转型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尽力趋利避害,努力争先创优,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城市定位,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创新举措,狠抓落实,千方百计强保障稳增长,抢抓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坚持不懈抓统筹促联动,坚定不移重民生保稳定,努力在经济持续回升、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确保完成省、衢州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必须正确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城市化推进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始终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主攻工业、招商选资、项目推进不动摇,着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新型城市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创新体制机制,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

第一,坚持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源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工作创新,积极引进新思路、新理念,用新思路引领新目标,用新理念推动新实践,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区域大发展。

第二,坚持把稳健增长、转型升级作为首要任务。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宏观形势变化以及各种困难挑战,必须树立信心,坚持“兴工强市”主战略不动摇,充分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用足用好政策,坚定不移地主攻调整二产、稳定优化一产、提升发展三产,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

第三,坚持把统筹协调、联动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差距较大的实际,必须坚持统筹协调发展的理念,加强对城乡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持农业力度,推动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推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着力构筑城乡协调并进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四,坚持把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作为根本目的。面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必须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完善落实就业创业和富民惠民扶持政策,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民生事业,做到民生工作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项目化落实,着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突出稳增长促转型  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根据上述总体目标要求,今年市政府将立足当前稳增长,着眼长远促转型,全力以赴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抓好五大方面工作:

(一)千方百计强保障稳增长,全力巩固扩大企稳向好态势

1、狠抓平台建设。推进大开发。进一步整合提升工业平台,完善“一体两翼”、“一区多园”的工业平台空间布局体系和扶持激励政策,鼓励多渠道融资,举全市之力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抓紧对接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大平台的思路,加快拓展工业园区的发展空间,力争将我市工业平台纳入省重点扶持的大平台行列。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要求,抓好莲华山工业园启动区一期配套,全面完成路网建设。加快推进莲华山工业园启动区二期和十里牌工业园毛塘区块开发建设。适时启动实施山海协作示范园二期、江东工业园五期,抓好“九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做好土地留空留白,为大项目好项目预留发展空间。全年保持2000亩以上工业用地滚动开发。促进大集聚。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坚持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定位不动摇,引导产业企业按功能分区要求向专业园区加快集聚.。发挥工业园区的强大带动和辐射作用,鼓励“4+X”产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向龙头企业所在工业园区集中,加快中小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实现园区工业成链发展、集聚发展、合作发展。鼓励建立面向园区产业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物流集散平台,切实提升园区生产生活和休闲娱乐功能,增强园区吸引力。加快大提升。制定完善项目准入和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决策论证公示制度和产业准入退出机制,严把项目入园关和厂房建设关,严格执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推行企业建设平面布局规划评审、工业用地履约保证金等制度。积极鼓励企业“零土地”技改扩张和建设标准化、多层化、专业化厂房,着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和亩均产值。加快城南工业园“退二进三”步伐,启动江贺经济走廊整治提升,完成江东工业园污水管网改造。

2、狠抓项目推进。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完善项目前期工作考核办法,继续推行重大前期项目“三专”工作机制,做细做实项目前期,不断提高项目成熟度,推动前期项目加快转化实施。对列入工作计划的32项前期项目,要加强指导和督查,确保按时保质推进,重点抓好杭(州)金(华)衢(州)城际铁路、衢(州)宁(德)铁路江山段、丽(水)江(山)上(饶)高速、高新技术园、大唐国际江山热电联产、110千伏敖坪输变电等10项重大战略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年内安排“四大百亿”工程66项,总投资85.43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4.17亿元,其中,百亿工业产业化项目30项,当年投资17.39亿元。完善市领导挂联、决策咨询、督查推进等机制。建立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网上管理平台,进一步优化服务、落实责任、加强协调,力促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突出抓好杭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江山段、黄衢南高速衢州互通至江山北接线、110千伏虎山输变电、雷士电光源、欧派门业、福安织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确保顺利推进。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紧扣国家和省政策资金投向和项目计划,加强项目包装,主动“跑部进厅”,积极争取农田水利、城乡供水、污水管网、公路交通、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的中央、省资金和政策支持。对已获支持的项目,要按规范程序和有关要求抓好落实,为今后对接争取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3、狠抓招商选资。完善招商机制。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负责”、“一票否决”不动摇,修改完善考核办法,实行责任单位分组捆绑考核制,严格执行“四不”政策。继续推行全员招商的同时,不断扩充专职招商、中介招商力量,充分发挥各地商会、同乡联谊会的作用,抢抓招商信息,完善招商洽谈机制,形成政府推动、部门合力、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浓厚招商氛围。突出招商重点。以“4+X”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为主攻方向,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重点产业转移趋势,注重引进与我市特色产业关联度较高的项目,特别是要引进有助于产业提升的高科技项目、缺环补链项目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溢出重点区域,深化与杭州、绍兴、宁波等地的山海协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切实提高招商实效。跟进招商服务。认真抓好招商信息、包装项目、中介机构、熟地资源、招商企业“五库”动态建设,实行大项目市领导联系制度、捆绑组招商责任制和专项联络员、全程代理服务、招商项目终身服务等制度,健全招商项目落地协调、跟踪服务和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千方百计推进招商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力争全年引进市外资金26亿元,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

4、狠抓要素保障。土地方面,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规修编和报批工作,合理分解控制指标,确保重点工业园区土地调整到位。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完成土地整理8000亩、建设用地复垦1500亩,实现耕地占补动态平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制定鼓励工业用地、宅基地流转政策,加大闲置、低效土地盘活处置力度。探索建立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考核体系。严格执行农村“一户一宅”规定。进一步规范用地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资金方面,大力引进市外股份制金融机构。积极组建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各商业银行挖掘潜力、创新产品,进一步做大金融总量。充分发挥市金融田艮务中心、担保中心、国资公司等平台作用,用活财政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探索风险投资制度。继续举办投融资项目推介会。加强动产抵押、股权出质登记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向市内外金融市场融资,满足我市工业平台和重点项目、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力争全年新增贷款30亿元以上。深化信用江山创建,完善征信平台建设。加大监管力度,规范各类担保和投资咨询机构以及民间融资行为。用工方面,对接特色产业,深化校企合作,扎实开展就业培训。推进劳动保障网络化、网格化建设。实施劳动力市场“村村通”工程,继续举办专场招聘会、劳务集市,努力缓解企业用工难。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二)抢抓机遇调结构促转型,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1、壮大发展新型工业。着力培育“4+X”产业。深化实施百亿产业工程,加快培育主导产业,细化“4+X”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产业发展导向目录。继续实行各项扶工惠企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对重点产业企业融资、外贸进出口、技术创新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鼓励企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两端延伸,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提升产业规模档次,推动特色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培育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产业。改造提升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绿色食品等传统特色产业,加快技术、工艺和产品创新,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现从传统低端、低附加值向现代高端、高附加值转变。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350亿元,增长15%以上,其中,“4+X”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扶优扶强龙头企业。选择一批“4+X”产业龙头企业,实行“一企一策”扶持。鼓励龙头骨干企业编制发展规划,通过联合、兼并、控股、重组、引进等方式,积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行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大企业大集团。认真落实“企业上市20条”,对符合条件、有上市意愿的企业进行重点引导和培育,加快股份制改造和上市步伐。鼓励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阶段、分层次推进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现场、质量、成本和营销管理水平,培育一批管理创新型示范企业。积极支持企业家协会及行业协会发挥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力争全市新增规模企业30家、亿元企业5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省科技强市和知识产权示范市创建。完善产学研扶持政策,建立“4+X”产业专家服务机制,不断提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水平和层次。扎实抓好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快实施木业加工产业集群提升项目。举办变压器行业技术创新论坛。鼓励和引导企业招才引智,加大科技投入,加快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引进和运用。组织实施100项科技项目。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2家,专利授权突破300件。抓好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浙江名牌产品2个、浙江省著名商标2只。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方案。探索试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企业环保信用等级评价制度。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污染整治。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推行工业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规范节能标准和设计,认真抓好35家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大力培育低碳经济,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2、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重点做强旅游业。按照“整体化规划、多元化投资、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旅游工作思路,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清漾祖祠复建和布展工作,加快实施廿八都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一期后续工程。巩固江郎山景区及沿线整治成果,力争申遗成功。鼓励支持保安仙霞关景区完善提升。加快推进江山锦绣大酒店项目实施。规范提升一批乡村休闲景点,精心打造“二日游”旅游产品。认真办好第二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加强与周边景区协作,继续通过央视宣传、网络营销、节会活动、影视拍摄等,着力扩大我市旅游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确保全年景区接待游客40万人次,门票收入1200万元以上。发挥优势提升现代物流业。按照“打造特色、扩大规模、增强辐射”的要求,加快推进装饰材料综合市场建设,加大南方安保市场、汽车综合市场、华东木业家居市场等项目招商力度,抓紧谋划建设商贸城。围绕整合集聚降低物流成本,加快江山综合物流中心一期、驰骋物流二期、城北仓储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意向的公司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加快拓展市内外业务。创造条件繁荣商贸商务业。按照“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分期建设”原则,有序推进大南门核心商圈、西山文化风情街等特色街区建设。启动市心街改造工程。加快建设须江商务休闲中心。规范提升现有商贸商务业。鼓励发展特许经营、连锁经营、总代理、电子商务等新型商贸业态。支持万商控股、左邻右舍等商贸龙头企业实施跨地区经营的总部经济战略。力争引进国际知名连锁经营企业和区域龙头企业。继续落实中央政策,推动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和以旧换新,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同时,鼓励发展信息咨询、项目包装设计、企业形象策划、评估审计等新兴中介服务业,大力鼓励引进市外知名中介机构来江设立分支机构。强化扶持做大外贸进出口。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培育贸工型企业。鼓励企业进口资源性原材料发展加工贸易。引导高新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进外贸转型升级。争取设立商检代办点。加强外贸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着力增强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

3、稳定优化现代高效农业。推进规模化生产。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壮大提升食用菌、畜牧、茶叶、竹木、果蔬等特色产业,力争种植食用菌突破4亿袋、山地及设施蔬菜4.1万亩,实施毛竹低改2万亩,新种和改造油茶、猕猴桃、茶叶1.1万亩。完善流转服务平台,强化规范管理,积极推进土地、林地集中连片流转,新增流转面积1.2方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扎实抓好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产业化经营。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积极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扶优育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包装推介农业项目;努力引进工商资本和市外大公司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品牌营销,组织参加农业会展,培育和打响江圣牌江山白菇、江郎山牌蔬菜、江山绿牡丹茶等农产品品牌,致力提升品牌效益。推进社会化服务。深化实施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加强农技队伍建设,加快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和支持其联合做强,力争新评定示范合作社10家。大力推广以代耕、代播、代种、代管、代收为主要模式的粮食生产代理服务,实现“五代”社会化服务面积6万亩。

(三)坚持不懈抓统筹促联动,全力建设山水家园

1、致力打造宜居宜业城市。优化城市功能。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为契机,按照“新区配套、老区改造”的要求,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做精做特做美城市。深入实施“三化”提升工程,扎实抓好达岭溪改造、西山全民健身中心、江东大道北段东边绿化等40个项目建设。加快完善城区路网,积极谋划和破解城区交通瓶颈、停车难等问题。启动实施凝秀南路、江滨路南段、东岳路延伸、西山路等工程。完成迎宾西路、航埠山路北段建设。积极推进城北新区、城南片区和黄陈、天余等拆迁安置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启动建设坞里山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完成老城区楼道亮化改造。强化城市经营。健全土地储备和出让统分经营机制。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风险防范,完善促进房地产稳健发展政策。精心编制年度土地储备出让计划,科学有序供应土地。优化商品房供应结构,保障不同消费群体的居住需求。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创新老城区改造更新体制机制,加快旧城拆迁改造步伐,力求实现资金自求平衡。继续扶优做强建筑业,鼓励房地产开发和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力争新增一级资质房地产开发企业2家,建筑业产值增长10%。规范城市管理。完成数字化城管建设。规范提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实行解放路限时单向通行。完成城区路灯智能化改造,扎实抓好城区遮阳棚、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加强洗车、夜市摊点、废品收购等集中经营点日常监管。继续探索推行市区保洁、绿地养护及亮化设施维护市场化运作机制。出台公交优先发展政策,加快公交车更新改造,进一步整治和规范客运市场。

2、务实创建“中国幸福乡村”。以打造精品示范村为重点梯度推进五村联创。以“中国幸福乡村”创建为载体,按照“创建一批、巩固一批、发展一批”的原则,科学合理安排,因地制宜推进,深入实施产业增收、公共服务、农民素质、环境整治和基层基础等五大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富裕、满意、文明、美丽、和谐”乡村单村创建和五村联创。充分发挥财政补助资金杠杆作用和农民主体作用,扎实抓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作,力争累计创建“中国幸福乡村”50个、精品示范村10个,完成6个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和71个省级整治村、污水治理提升村的建设任务。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农村新社区。修编贺村、淤头等乡镇总体规划和村规模调整村建设规划。开展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评比,确倮年内建成村级社区服务中心50个、创建示范点10个。稳妥开展第九届村委换届选举试点。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规范村级民主管理。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村镇银行,积极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继续推行农户小额信用和扶贫小额贷款、农村住房和林权抵押贷款,进一步增强加快“三农”发展的资金支撑。以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为重点致力培育中心镇(村)。进一步落实扩权强镇政策,培育壮大中心镇(村)经济,完善其功能设施。鼓励引导农民向中心镇(村)转移集聚,提升其综合竞争力,力争将贺村镇、峡口镇分别列入省培育小城市试点和省第二批中心镇培育计划。大力推进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拆除危旧房5000户,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1500户以上。抓好下山脱贫安置小区配套建设,切实加强搬迁人员后续管理和帮扶工作,以整村搬迁和集中安置为主,完成农民下山搬迁1500人。扎实推进农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力争全年培训农民1.2万人、转移就业2000人。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发放来料加工费2.6亿元。同时,继续推进千库保安、千里渠畅、千里富民林道、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抓好防汛防旱、森林消防、动植物防疫、气象灾害预警及防治等工作。

(四)坚定不移重民生保稳定,全力构建和谐江山

1、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充分就业社区、行政村创建扩面工作,力争年内全市70%以上行政村达到充分就业行政村标准。建立健全困难群众就业援助制度,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稳妥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筹资标准、报销比例和住院费用报销封顶线。完成城乡困难居民医疗即时救助试点并全面推广。落实流浪乞讨人员、低保对象、因病因灾致贫家庭、水库移民、复退军人等特殊对象的扶助政策。深入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建设廉租房50套。深化双拥工作,力争第四次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启动第二福利院建设。健全空巢老人帮扶服务机制,争创全国老龄先进单位。完成农村社区民生365服务站和50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加大殡改工作力度,巩固墓葬集中整治成果。

2、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教育方面,以推进均衡优质教育为方向,认真实施教育“新四项工程”和农村中小学“四进工程”,重点抓好城南中学、城东幼儿园、江山五中等新扩建项目,不断改善学校硬件设施。支持江山中专争创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继续推行“高质轻负”教育,完善考试评价体系,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和书香校园工程。卫生方面,以推进省农村卫生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尝试推行市级医院托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启动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建设。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加强甲型HI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抓好横渡溪工程灭螺等项目建设,确保减少有螺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确保省卫生城市通过复查验收。文化等方面,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积极开展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支持大陈、南坞分别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继续加强毛氏文化、江山婺剧等特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鼓励创作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开展第五届政府文艺奖评选活动。加快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乡镇标准文化站5个,争创省级文化示范村1个。继续实施“四送下乡”文化惠民工程。积极备战省十四届全运会和首届体育大会。举办市十四届全运会。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双向升级改造。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抓好人口计生信息全员化管理,争创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县。

3、深化平安江山创建。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安全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部门乡镇的监管责任,加大隐患整治和责任追究力度,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深化食品安全示范创建和食品药品安全整顿,继续做好“十小”行业质量安全整治和规范工作。重视信访维稳,切实加强信访源头防控和积案化解工作。加强劳务中介行业管理,规范境外劳务输出行为。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编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演练和物资储备,推进应急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

4、坚持为民办好十件实事。―是完成1500户以上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任务。二是实施石门、廿八都等6个乡镇32个村的农民饮用水工程,解决2.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投资4200万元,推进市区设施配套建设和老城区小区改造,增加城区停车位400个。四是全面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五是完成300个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六是新建或改造双塔等13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七是投资1997万元,推进农村交通整治提井工作。八是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确保低收入农户人均增收15%以上。九是投资1000万元,改造提升须江公园景观设施。十是投资1570万元,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工程。

(五)持之以恒优服务强管理,全力打造投资创业洼地

1、强化规划引领。科学编制规划。以省“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两规合一”编制在我市试点为契机,深入分析市情实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在经济结构调整、主导产业培育、要素市场配置、重大项目建设、产业平台构建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调研,科学谋划确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路径方向、发展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保障措施。把握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借助专家力量加强论证会审,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建议,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及系列专项规划。同时,着手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江东片、城南新城控制性详规。超前谋划项目。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超前谋划一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项目。围绕国家十大行业振兴规划、省十一大产业振兴计划和我市“4+X”产业,超前谋划一批事关我市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集群发展的好项目。围绕民生改善,超前谋划一批事关区域功能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的民生项目,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抓紧编排“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本,抓实项目前期,全力向上对接争取,力争有更多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规划盘子。提高规划嫩力。认真做好规划、政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协调衔接,实现“十二五”规划与市域总规、土地利用总规及各专项规划无缝对接。强化规划执行和监管,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展览馆作用,提高公众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加天违法违规建设查处力度,提高规划监督执法效能。

2、创新体制机制。深化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稳步推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认真落实扩权强县政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成涉及35个部门的行政审批职能归并,部门行政审批服务科成建制进驻中心。实现部门行政许可与监管分离。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民生投入、便民服务和社会维稳机制,努力改善民生、维护民利、保障民安。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部门联动、经费保障和激励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前期工作实效。实行重大规划全国招投标制度,建立规划服务分级负责制。强化工业园区管理职能,建立部门服务园区联席会议和园区项目特批快速通道制度。强化决策管理。加强创新强市、创业富民的政策研究,着手制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新型城市化、促进峡口和四都工业功能区发展、鼓励民间投资等引导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经济预警监测网络和社情民意收集反馈系统,提高做好经济工作、群众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健全政府性投资项目决策和管理制度,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立项、变更管理、竣工验收、工程审价等工作。

3、加强政府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科学制定规范性文件,完善行政执法电子监察系统,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涉企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作用。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切实优化服务。充分利用“四个110”等企业服务平台,深化“三服务”、“千名干部进千企”等活动,建立长效服务制度,加强对接沟通协调,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困。强化政务督查,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政令畅通,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着力打造“四最”环境。牢固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切实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强大合力,服务发展大局。推进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规范“一办三中心”建设,加大行政监察、行政问责、审计监督力度,严格执行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公开招投标等规章制度。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落实规范公务员津补贴有关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厉行勤俭节约,集中有限财力办大事促发展,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努力树立清正廉洁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风劲帆扬正当时,任重道远自扬鞭。新的一年,让我们在市委的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开拓奋进,扎实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实现“一高两进”三步走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