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30881002630719P/2019-123738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其他
发文机关: 保安乡 成文日期: 2019-03-22

箬山,最后的村居

发布日期:2019-03-22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今日江山

时值三月,我又一次来到箬山。

箬山,是保安乡后坂村的一个自然村,孤零零地挂在高山之上。从保安后坂上山的机耕路崎岖难行,倒是从大山北面峡口镇方向上山的路相对好些,但也是山路十八弯。

箬,竹也。箬山多竹,放眼望去,满山满野都是竹林,路边堆满村民新伐下的竹子,门前的竹器上晒着笋干。不知道箬山是不是因竹而得名,但箬山并没有因竹而出名。使箬山闻名遐迩的是村民赖以世代耕作的土地和栖身的住所——层层梯田和泥墙瓦屋。

一条山涧从箬山的峰顶蜿蜒而下,涧中流水潺潺,涧的两边就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梯田。勤劳的箬山人硬是把一座大山泥质较厚的整个东北面全部开垦成粮田,让人叹为观止。民房星布在梯田边上的石质山体上,一条石子路串起三个小的聚落,从上到下,分别是上箬山、半岭、下箬山,所有民房无一例外都是几十年前留下来的夯土墙老屋。

改革开放前,高挂半天的箬山村交通极为不便,村民只在梯田和山场里有微薄的收入,层层梯田春种秋收,泥墙瓦屋自给自足。本世纪初政府鼓励村民下山脱贫,大部分村民搬下山去了,乡政府出资收购了村民的老屋。没过多久,久居城市的人们忽然又向往起古人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村居生活来,这时才发现夯土墙已经难得一见,而整村连片的夯土墙更属凤毛麟角,于是箬山这片曾经被遗忘几乎遭抛弃的泥墙瓦屋和层层梯田变得稀罕起来。箬山遂一夜成名!

三月,箬山梯田上的油菜花开了,从半山到峰顶,层层叠叠,一片金黄,阳光照耀下,让人眼迷目眩。接着,门前屋后的桐花、桃花、梨花、李花也都竞相开放,然后,踏青的人来了……这时的箬山就如宋人秦观描述的那样: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小小箬山,无限春光。

我们在上箬山的老王家做客,我们是老熟人了。老王今年73岁,身体硬朗、性格开朗,见客人来,满脸含笑上来拉我们的手。老王家前些年已在山下的保安乡政府边上买地盖了四层的房子,但他夫妇俩常年都在山上的泥墙瓦屋里呆着,只在每年过年时,下山住几天,过完年就又回到山上来。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是喜欢山上,同时也放心不下那几十只鸡鸭鹅和几百株红豆杉苗。老王告诉我们,那片梯田现在正由政府组织山上的老人耕种,他夫妇俩也在其中,每天早出晚归出工挣钱,但男女同工不同酬,男的挣80元,女的只挣65元。今天我们造访,他夫妇俩要给我们弄饭,这钱挣不成了!

知道我们要来,昨天晚上他就留意逮了一只鸡扣在鸡笼里。他那些鸡,晚上栖宿在树上,白天到处乱走,与野鸡无异,根本抓不到。他老伴把鸡在柴灶里用菜油炒了装进砂锅,再放在炭火上煨着,炭火外面围一大草包,上面盖上盖。如此这般,两小时后,鸡端上来,客人尝一口——惊呼:“我的天!舌头差点没吞下肚里。”

问老王到底喜欢山上什么,老王道,山好水好空气好,还有就是山上有事做——做事自在,劳动惯了,不劳动浑身不舒服。他说,上箬山还有几个老人,年龄也在70岁上下,也都还在劳动。其实,老王也并不缺钱花,老王有四个儿女,两个儿子和小的女婿结伴在深圳做服装生意,大的女婿在乡镇当领导,都有不错的收入,足以保障二老的晚年生活。但老王还是要在山上坚守。

老王坚守的是最后的农耕劳动和村居生活!他的坚守未必就是自觉有意识的追求,恐怕更多的还是习惯使然,他是大山的儿子,早已成了大山的一部分,他习惯在山里呆着。他当然也意识到了,传统农耕劳动和村居生活——这种沿袭数千年的生产生活方式,到了他这里只怕要戛然而止了!四个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儿女,有谁还会上山来接他的班呢?老王家如此,其他人家呢?老王这代人同下代人的代沟,是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代沟,这个代沟难以逾越。

三月的箬山,油菜花开,风景如画,令游人流连忘返。不由又联想起宋人辛弃疾那首著名的《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是上阕,说的仿佛还是今天的箬山。但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却已远去三十年矣……传统村居,上阕还在,下阕没了。

据说有家知名公司正和政府洽商,要租用下箬山那些泥墙瓦屋,改造成高端民宿,以吸引城市人来体验传统的村居生活。

老王和他的老年乡亲们还在坚守最后的村居。

箬山三月,最后村居,杜鹃声声,不如归去……   (九天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