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881MB159359X3/2018-128159 | 主题分类: | 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
发文机关: |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18-08-27 |
廿八都旅游风情小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界,黄衢南高速直达,205国道穿镇而过,距江山高铁站50分钟车程。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国家级生态镇。今年2月,廿八都古镇景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一、历史积淀深厚
廿八都镇是由浙入闽的第一集镇,素有“枫溪锁钥”之称。小镇始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衰败于上世纪中叶,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1600 多年前,黄巢以军挥戈南下,转战地势险要、山脉绵亘百里的浙闽崇山峻岭之间——仙霞山脉,并开辟了一条仙霞古道,并凭借攻难守易的要道,凭险设关,使得古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大山重围、地处三省交界、拥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廿八都从此四周关隘拱立,成为了历代屯兵扎营、兵家必争之地。最初只是军事功能的仙霞古道到了明清逐渐成为商旅要道。唐代中后期,吐蕃崛起,时常袭扰前往海外的商队,经河西走廊通往海外的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弱。而清代,又在江浙沿海实行了极为森严的海禁政策,因此,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大量货物必须经泉州、广州等地港口运送到海外。来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货溯钱塘江而上到江山的清湖码头靠岸,然后转陆路,由挑夫肩头的扁担挑往闽赣,从闽赣来的土特产也要经过该条古道运往江浙地带,甚至溯京杭大运河至北京。仙霞古道正是古代连接江浙、闽的惟一陆上交通要道,当时浙、赣、皖盛产丝绸、瓷器、茶叶等出口物资大都从京唐大运河至钱塘江,后出发抵达江山港,然后经仙霞古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南沿海港口,出口海外,从而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路上通道。作为古道上过往货物的头站,一时间,廿八都迅速发展成为这条古道上最为繁华的商埠。鼎盛时期,商行店铺、饭馆客栈,布满了整条磨的油亮的鹅卵石铺就的长达2 公里的大街上,日行肩夫、夜歇客商,每天南来北往,熙熙攘攘, 富足热闹数百年之久。
二、文物古建众多
与江南水乡古镇不同,廿八都具有深山古镇的幽深雄浑之美。如果说江南古镇是一个妩媚的多情女子,那么廿八都就是一个阳刚的睿智男儿。极具代表性的36幢民居,11幢公共建筑,沿着山谷间的枫溪铺展,形成了近两公里长的明清古街,其建筑风格集浙式、闽式、赣式、皖式为一体,精雕细刻,雕梁画栋,飞阁流丹,是一处原汁原味的“民间古建筑博物馆”。同时,还有里山寺、万寿宫、忠义祠等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专家誉为“全国罕见,浙江省排第一”,是一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博物院。著名作家汪浙成说:“我不知道江南古镇里,还有哪个地方像廿八都那样成片成群,整条街整条胡同,保存着如此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在这里,古建筑、古雕刻、古壁画、古门楼随处可见,虽然历经多年,但是大都完整地保存下来。著名导演谢晋也给予廿八都古镇很高的评价:“张艺谋如果看到你们这个大王庙,《菊豆》这部电影就绝对不会放到黟县去拍。”
三、民俗文化飞地
廿八都与血缘同姓聚族而居的村落不同,兴起于驻军,兴盛于商业往来,历代的伤残败兵流落、商贾聚集于此。古镇中区区几千人口,却繁衍生息着142种姓氏的居民,交流着13种方言,专家称其“百姓古镇,方言王国”。各种不同地区的文化因为他们的集合而在此交融汇合,深深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每种文化都不曾被同化或被排斥,他们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接纳,形成一种不同于周边任何地方的奇特文化现象,所以称之为“文化飞地”。从穿着打扮、说话的口音、饮食习惯、婚丧嫁娶、建筑风格甚至是当地人的思想观念,都打上了“廿八都”这个特殊的文化烙印,成为我们这座千年古镇博大文化大观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古镇居民至今守护着祖先遗留下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山歌、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闹花灯、踩高跷、划旱船及跳民舞、剪花纸、滑石头等奇特的民间艺术。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飞地”现象。廿八都,这是一个活着的历史文化边镇,作家汪浙成称它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
四、旅游环境优美
廿八都镇廿八都镇生态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89%,地表水达到国家Ⅲ类水质要求,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达到1056个/立方厘米。住宿设施类型丰富,有一家按三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72家各种类型的民宿。餐饮类型多元化,可提供中餐和团队餐服务,拥有浙江省四星级农家乐2家,衢州市三星级农家乐21家,能提供廿八都八大碗两名点。同时,依托5A级旅游景区,廿八都旅游风情小镇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垃圾桶、标牌标识等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